許多地方官員和豪族利用這一制度,通過虛設賬簿、篡改政策等方式,將其變為斂財的工具。
他們打着朝廷的旗號,大肆牟取私利,導致市場價格被人為操縱,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在實施過程中,「市場價」這一關鍵概念變得模糊不清。
誰來進行市場調查?
誰又具備進行市場調查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誰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進行這一工作?
最後交易演變成了一種深層次的權力與利益的交換。
每當百姓賣東西時,那些手握重權的官吏便以一塊錢的市價,堅決不肯加價。
然而,當他們向百姓出售商品時,卻將市場價哄抬至驚人的百倍之高。
甚至傲慢地宣稱:「這個價格你嫌貴也罷,但絕不會給你任何折扣。」
對於那些敢於反抗或拒絕購買的百姓,這些官吏更是威脅道:
「若不賣,便封了你的攤位;
若不買,則抄你家產!」
在這樣的恐嚇下,許多百姓被迫接受高價商品。
尤其是當市場上糧食稀缺,人們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時。
即便價格高昂得讓人望而卻步,但為了生存,也不得不咬緊牙關購買。
這種情況不僅加劇了市場的混亂,更讓官有資本趁機大肆斂財,而真正的民生需求卻被拋諸腦後。
更為諷刺的是,當這些地方上的權貴向上匯報時,
往往會偽裝成一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的模樣,呈報虛假的賬目和政績。
最終的結果就是,市場價被地方官員和豪族隨意操控,成為了他們謀取私利的工具。
在強買強賣之下,百姓苦不堪言,而官府的錢庫並未因此充實多少
除此之外,貸款的規定也頗有意意。
王莽規定,對於非生產性的消費,如祭祀或喪葬等,提供無息貸款,只需短期內歸還即可。
而對於生產性借貸,則收取年息百分之十(也有說法是月息百分之三)。
這一規定在理論上看起來相當合理,甚至可以說是非常人性化的。
在當時,沒有現代金融信用體系的支持。
即使在現代社會,有抵押的民企貸款綜合成本也大約在百分之十左右。
而信用貸款的成本則通常超過百分之二十。
因此,在農耕時代,王莽提出的這個利率無疑是相當公道的。
從這一點來看,他的初衷也是好的。
然而,問題在於王莽的這一套精心設計的制度,又一次完全忽略了市場這一無形之手的調節作用。
市場會自動調節出合適的利率,並為合適的貸款人配置資金。
即使市場利率看起來較高,但它通常能確保資金的有效利用。
社會運行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雙方自願。
但當王莽的政府介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原本應該是雙方自願的交易,變成了單方面的強制。
地方官員在得到這一政策後,往往會濫用職權,強迫不需要貸款的人貸款。
甚至將年息百分之十擅自改為月息百分之十。
由於普通百姓無法接觸到官方文件,地方官員便可以隨意解釋政策,將其作為壓榨百姓的手段。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原本旨在救助百姓的貸款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當民眾對此表示不滿時,王莽卻成了最終的責任承擔者。
「五均六筦」政策的實施結果是將原本就為數不多的工商業者和富裕農民擠壓成貧困農民。
貧困農民則被迫離開家園成為流浪者。
這一政策使得各種有產者變成了無差別的無產者。
與此同時,傳統的豪族則利用這一混亂局面開始招兵買馬以自保。
每當社會上出現大量流民時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這些地方的豪族。
繼漢武帝之後新莽王朝再次以一己之力分配人口紅利。
然而悲哀的是王莽這份努力最終卻徒勞無功,反而招來了無數唾罵。
第六、錢幣銅冶
王莽蓄勢待發,揮起手中大刀,砍向了影響最深遠的貨幣制度上
在接連對土地和工商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後,王莽再次將目光投向了社會的經濟命脈——貨幣。
儒家學者們對貨幣的看法頗為多元,其中,貢禹等學者甚至提出了廢除貨幣的主張。
他們認為,貨幣是國家壟斷的產物,而且金錢本身就是萬惡之源。
他們懷念周朝時期沒有貨幣的歲月,憧憬着回到以物易物的純真年代。
這種思潮在學術界頗有影響,為大儒如師丹等人所贊同。
師丹更是提出,「古代人們曾以龜殼、貝殼作為交易媒介,這種自然、淳樸的方式難道不比現代的貨幣交易更美好嗎?」
然而,這些學者們的理想主義觀點並未經過市場的檢驗。
貨幣作為全世界最需謹慎處理的經濟工具,其改革本應慎之又慎。
但在這些儒家學者的搖旗吶喊下,貨幣改革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仿佛亟待解決。
王莽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思潮,並將其作為自己改革的契機。
實際上,在禪讓之前,他就已經對貨幣制度虎視眈眈。
當時的流通貨幣是已經沿用了一百多年的五銖錢。
在公元7年,攝皇帝王莽突然意識到財政緊張,於是開始打起了貨幣貶值,洗劫百姓的主意。
這一行為與一百多年前漢武帝的貨幣洗劫行為如出一轍,但王莽的手段更為極端。
第一次幣改就展現了他跨越時代的創新思維。
推出了歷史上罕見的大面額貨幣,
繼武帝時代的「龍幣、馬幣、龜幣」之後,
又開創了新的貨幣體系,「大錢、契刀、錯刀」。
首先推出的「大錢」,重達十二銖。
雖在分量上僅相當於2.5個五銖錢,但其面值卻高達五十個五銖錢。
接着是「契刀」,這款貨幣形似鑰匙,其面值更是驚人,相當於五百個五銖錢。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第三種貨幣「金錯刀」。
這種貨幣與契刀在設計上有所相似,但採用了精湛的錯金工藝。
上面刻有「一刀直五千」的字樣,直觀地表明了其驚人的價值——相當於五千個五銖錢。
鑑於「契刀」和「金錯刀」的面值極為龐大,王莽擔心有人會心生貪念製造假幣。
因此,在鑄幣過程中,他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防偽技術。
這些舉措使得王莽一朝的錢幣在後世成為收藏家們爭相追捧的珍品,被譽為中華五千年工藝之瑰寶。
然而,王莽的想法過於天真。
他以為提高工藝難度就能杜絕假幣的出現。
但實際上,人的智慧與創造力是無窮的。
果然,不久之後,廣大心靈手巧的百姓開始大量熔化原有的五銖錢,
轉而鑄造價值連城的「金錯刀」。
由於假幣製作精良,難以辨別真假,因此很快就在市場上流通起來。
當市場上真假貨幣混雜難辨,五銖錢日益稀少,
人們對「金錯刀」的價值產生懷疑時,
古老的黃金再次閃耀出璀璨的光芒。
黃金再次發揮其保值與交易的作用,
在大額交易中,人們紛紛自發的選擇使用黃金進行結算。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41s 3.981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