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真相集 第十七集 五馬渡江

    舊都洛陽,無極殿上。

    劉輿:臣舉一人,乃是中山魏昌人劉琨,字越石,漢代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光祿大夫劉蕃之子。其智勇雙全,於諸王之亂時多有功於王室,封廣武侯。

    東海王:可是向與祖逖交厚,聞雞起舞者乎?

    劉輿:正是。今當用人之際,何不使之就鎮并州,以寄北邊之重?

    東海王:就依賢卿之議。請陛下傳詔,征拜劉琨為并州刺史,以敵諸胡。

    晉惠帝:准奏,傳詔,退朝!

    天使齎旨,飛赴中山,見劉琨傳達帝詔。

    劉琨既奉天子詔命,遂引一千親軍至上黨就任,一路之上,甚是難行。

    畫外音:彼時并州之地,向為司馬騰鎮撫。只因司馬騰升遷為新蔡王往鎮鄴城,并州吏民萬餘人便隨其東遷,就食於冀州,號為「乞活人」。而今并州所余民戶不足二萬,半為寇賊,塞阻路途,故此難行。

    劉琨聞說盜賊橫行,遂於上黨駐紮下來,就地募兵,得勇士五百人。然後打開府庫,發給兵器,稍加訓練,便一路平滅盜賊而進。

    兵馬至於晉陽,只見府寺盡毀,邑野蕭條。於是召集流民還耕,并州由此稍安。

    太傅司馬越聞報并州盜賊盡除,不由大喜,於是忘記防衛胡人之重,奏請升任劉琨為侍中,使其入朝輔政,真實目的是欲遍豎親信於朝野。

    惠帝復被東海王挾持,無法可想,只得准奏。

    東海王欲效當年趙王司馬倫所為,復起廢立之心,乃與心腹商議,欲立太子司馬熾為帝。

    左右:天子人稱白痴,廢之是也。但其雖歷盡顛簸,而精神彌旺,始終不死,奈何?

    近侍:臣有一計,神鬼不覺。殿下可以重金賄賂天子左右皰人,使以毒餅殺之。

    東海王:卿實有張良之才,陳平之智。不必再議,就可照計而行。

    皇宮大內,時近黃昏。惠帝食餅,中毒而崩。

    畫外音:可嘆!晉惠帝自即位之日起便為傀儡,操縱者屢換其人,終不得自主一日。因宗室十六年大亂,而不得安寧一日,一度被廢而囚,且不得死,又復登位;至此終死於權臣之手,得非其宿命所定哉?終年壽止四十八歲,在位一十七年。

    惠帝既崩,東海王主持治喪,因欲效趙王司馬倫篡位,故未考慮繼立新君大事。

    然而後宮之中,皇后羊獻容深恐太弟司馬熾繼位,己為其嫂,必不得立為太后,於是便召侍中近臣入內商議,欲立清河王司馬覃為帝。

    眾人皆知東海王之志,見皇后此問,皆不敢言。侍中劉琨聽聞羊獻容之謀,遂急奔太傅府宅,告知東海王司馬越。

    東海王聞報大驚,急聚百官闖入東宮,擁太弟司馬熾登太極殿,請其即位為天子。

    司馬熾固辭:清河王司馬覃本來便是太子,公等宜立其為帝,孤不敢當此大位。

    東海王見此,以目示眾臣。典令使修肅出班奏道:太子幼沖多疾,不堪攝政。今殿下必欲立其為帝,則政出臣下,倘再使諸王異亂,社稷動盪,殿下心下何安?不如因從文武之請速繼大位,則可保列祖列宗之祚,得延千年萬載。

    修肅言罷,君臣一齊附和,盡力規勸。

    司馬熾由此不再推讓,欣然領受,並對修肅說道:卿真乃孤之宋昌也。

    乃應太傅及眾官之請,即皇帝大寶,改元永嘉,史稱懷帝,歲在丁卯。遂尊羊後為惠太皇后,使居弘訓宮。立妃梁氏為皇后,封東海王司馬越為太傅,總攝朝政。

    字幕:永嘉元年,西元三零七年。

    懷帝即位之初,始遵舊制,於東堂聽政,不登正殿。每至宴會群臣,輒與眾官談論公務,考核經籍,朝政為之一新。

    黃門侍郎傅宣見此,喜極長嘆:今日某可復見武帝之盛世矣!

    東海王上奏:臣啟陛下,此前宗室之亂,是因諸王集於朝中,變生肘腋,朝廷無力能制也。為防再生異變,請復封諸王,各令就國,方為長治久安之策。

    司馬熾:卿言甚是。未知當封何人?

    東海王:若依臣議,當封司馬睿為琅琊王,司馬羕為西陽王,司馬佑為汝南王,司馬宗為南頓王,司馬紘為彭城王,使各令出京就國。

    司馬熾:依卿所奏,即命擬詔傳旨。

    聖旨既出,五王奉詔。琅琊王已在徐州,四王不敢在京停留,各領家眷,出就封國。

    當年九月,司馬睿偕王導等徐州舊臣南渡長,至建鄴始建封國,史稱「永嘉南渡」。

    東海王令五王就國之後,又恐河間王司馬顒佔據長安為亂,於是復又奏請懷帝,拜河間王為司徒,命其前來洛陽隨朝聽職。

    司馬顒領受懷帝詔旨,眼見如今羽翼全折,只得就征登程,前往洛陽。

    南陽王司馬模鎮守許昌,聞說東海王復征河間王入京,恐其得勢後次再干預國政,乃遣部將梁臣:你可引精騎千人出城,扮作盜賊,伏於半路,將司馬顒截殺。

    梁臣:擅殺皇親貴胄,末將恐百死難贖其罪也。

    南陽王:殺此亂國之賊,有功無過。事成之後,孤必有重賞。

    梁臣:主公既如此說,末將便可去得。

    於是引領一千軍兵出城,在馬上自語道:既是你自家相互殘殺,則干我鳥事!

    說話之間,引軍到新安雍谷。

    探馬來報:稟將軍,對面數輛馬車駛來,車上之人,正是河間王一家老小。

    梁臣:共有多少僕從?

    探馬:二十餘人而已。

    梁臣:哈哈,則我帶千人前來,豈非大材小用。眾軍且住,你前隊百人與我上前!

    鏡頭轉換,西川成都。

    益州細作快馬驅馳,入城登殿,報與李雄:啟稟主公,河間王司馬顒奉詔前往洛陽,卻於半路被盜賊所殺,如今長安空虛,關中無主。

    李雄驚問:河間王一代梟雄,怎地死在盜賊之手?

    細作:經小臣探聽明白,那盜賊卻是南陽司馬模命令部將梁臣所扮。梁臣將河間王親手掐死於車中,並殺其三子,亦是小臣伏於山上,親眼所見。

    李雄:可嘆河間王一生爭權奪利,到此化作一場春夢。司馬顒即死,關中無主,此謂晉祚將終,上天眷顧我益州也。

    眾臣聞此,俱都喜不自勝。於是相互示意,一齊跪倒。

    李雄:眾卿這是何意?

    群臣:蒙上天護祐,晉室自相殘殺,滅絕國祚,是我益州當興。我等願立主公為蜀帝,然後兵出漢中,佔據長安,繼而圖霸天下。

    李雄欣從眾人之請,即率群臣出城,祭告天地於社郊,然後回宮,即皇帝大位。

    字幕:晉建興三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成漢。

    遂下詔旨:改元晏平,追尊先父李特諡曰景帝,廟號始祖,母親羅氏為太后。拜范長生為丞相,尊稱范賢而不呼名,號謂「天地太師」。

    范長生:臣啟陛下,臣雖不才,既為丞相,當效蜀漢丞相諸葛武侯北伐,平定天下。

    李雄:善哉!未知太師有何良策?

    范長生:依臣愚見,當先討平南中諸蠻,再圖北進。臣請陛下降詔,檄令雲南各州郡刺史來降。若有不從,即派兵伐之。

    李雄:就依太師所奏,准行!

    詔書到處,各郡太守刺史皆遣使入貢成都,上表納降。

    范長生及李雄見此,均自得意非常。

    便在此時,前往寧州下詔天使還報:寧州五苓夷造反,聚兵圍郡。臣不得入城,只得返回成都,請丞相定奪。

    范長生:如此,本應派兵征之,但其路途迢遙,只好作罷。

    字幕:永嘉元年三月,五苓夷圍困寧州城多日。

    城中缺糧,軍民漸難支持。寧州刺史李毅當時已經病篤,因喚長女李秀娘,幼子李釗近榻,囑以後事。秀娘熟習兵書及關家刀法,頗會治兵,大有乃父之風。

    李毅:我兒,五苓夷逆賊圍城不去,你弟年幼,城中無人出敵。眼見為父命在旦夕,委實放心不下你姐弟二人。我死之後,你必保幼弟及家屬走回故鄉,延我李家香火。

    秀娘泣道:父親大人儘管放心養病,女兒曾學兵法,亦曉戰守之道,自會差人堅壁守城,候賊勢稍頓,親出擊殺之,保此全郡。

    李毅大異其言,遂命內侍:將兵符付予我兒秀娘。我兒,你可好自為之。

    勉強囑罷,頷首而亡。

    秀娘伏屍大哭,使人裝裹收殮,停柩於公廳,期日葬之。

    城中諸將見主公已死,茫然無主,便推領秀娘管領州事。

    秀娘盡出府庫獎勵戰士,據城固守。

    城外五苓夷亦聞李毅已死,於是攻城甚急。城中糧盡,人心大慌。

    城內大帳之內,糧官稟報:庫中糧盡,顆粒無餘,奈何?

    秀娘下令:火焚鼠穴,以鼠肉為食。

    糧官:喏,遵命。

    秀娘:眾將官!

    諸將:有!

    秀娘:傳我將令,速遣老幼至城外敵營,約以獻城歸降,但請彼等入城後勿殺百姓。

    諸將:喏!

    鏡頭轉換,城外夷營。

    五苓夷接受城內百姓投降,並許諾入城之後,絕不枉殺百姓。父老佯作大喜,千恩萬謝而去。五苓夷主以為勝券在握,因而大會酋長,賞勞士兵,聚飲大醉。

    李秀娘此時站在城上,望見敵營軍士懈怠,旗號不整,便知時機已到,乃下城入帳,親自披掛,引城中軍盡出,大開城門掩擊敵營。

    五苓夷兵將皆大醉,不能拒戰,於是大敗潰散,人不及甲,馬不及鞍。

    秀娘驅軍趕殺,直殺得五苓夷叛軍片甲不回。

    五苓夷主酋只引百餘騎衝出重圍,遠遁無蹤,自此再也無力為亂寧州。

    於是秀娘自領寧州刺史,上表成都,願奉成漢正朔。

    鏡頭轉換,按下寧州,再說朝廷。

    征東將軍劉准平定陳敏之叛,遣使至京報捷,並傳陳敏首級於洛陽。

    晉懷帝覽奏大悅,回復詔旨:所有參與平叛討逆諸將,皆可論功受賞。詔拜顧榮為侍中,紀瞻為尚書郎,辟周圮為參軍,着令即日入京赴朝,不得有誤。

    劉准拜詔:臣等遵旨,謝主隆恩。

    來日一早,顧榮等人奉詔西行。

    至於徐州,卻見城門緊閉,吊橋高起,城上刀戟映日,如臨大敵。

    顧榮馳至吊橋之下,向城上仰面高喊:我等奉天子旨意,到京師上任。城上哪位將軍值守,尚請打開城門,放我等穿城北上。

    城上一員將官聞說,手扒垛口,向下答道:哨探來報,賊軍轉眼便至,哪個敢與你打開城門?公等聽我良言所勸,此去北方愈亂,四處交戰,盜賊橫行,還是止步請回罷。

    顧榮聽罷此言,與紀瞻、周圮互視一眼,無計可施,只得回馬,復歸建鄴,辭就其職。

    此時洛陽宮中,懷帝久候顧榮等人不至,於是下詔:顧榮不至,朝中缺少賢臣。詔立清河王司馬覃為太子,使居東宮;朕當親理國政,留心庶事。

    太傅司馬越見懷帝聰智,乾綱獨斷,於是大為不悅,出班表奏天子:陛下既立太子,國事大定,臣請出京就藩,還鎮許昌。

    晉懷帝:朕雖親理國政,正需太傅輔佐,奈何要走?

    司馬越:陛下天縱聖明,太子聰慧過人,朝中有我不多,無我不少。況為臣老矣,若再駑馬戀棧,恐與朝廷有害無益。誠請陛下,遺我殘喘,以度餘年。

    懷帝見留之不住,於是從之,親與百官禮送東海王出京。

    回宮之後,懷帝轉思:如今四海不寧,京師內外不能無宗室皇親為將把守。

    於是下詔:命南陽王司馬模西來,使都督秦、雍二州軍事,鎮守長安。命琅琊王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令鎮建鄴石頭城。

    鏡頭轉換,建鄴城中。

    司馬睿奉詔,即令王導:我聞成大事者,必以人才為本。為招納俊傑,延攬英雄,以為我用,卿可盡出府庫所存,以效燕昭王千金市骨可也。

    王導聽命,立即張榜各處城門鬧市,並學當年大帝孫權修建招賢館,懸金納賢。

    但因司馬睿名望不著,吳人不服,張榜旬月之後,江東士大夫並無至者。琅琊王每日得到王導回報,由此深以為患,坐臥不安。

    冬去春來,三月上巳節。

    吳人之俗,百姓士子於此日皆至江邊祭禱鬼神,稱為「修禊」,極為盛典。

    司馬睿聞此風俗,欲往江邊親觀其盛。

    王導勸道:殿下招納賢士,江南士大夫不肯至者,因不知殿下之望也。當此修禊大祭之時,江南豪傑必然盡至江邊觀禮。臣有一策,可使名士自行來投。


    司馬睿:卿有何良策?

    王導:殿下自坐乘輿而往,可多率部從,盛具威儀,使某等江北名士騎名駒並從而行。則吳人觀之,必道殿下親賢愛士,爭先恐後而至。

    司馬睿便從其計,果令王導等一班謀士鮮衣怒馬隨侍左右,盛儀而往江邊觀禊。

    琅琊王出祭及歸府之際一路極盡招搖,顧榮、賀循等一班江南名士見之大異。因眾人多識王導,皆道琅琊王禮賢如此,於是相率拜於道左,扶輿相送。

    王導見為首扶輿者是顧榮、賀循二人,急忙下馬,止住鑾輿。

    琅琊王:卿何故止我鑾輿?

    王導:殿下不欲永據江東,以成大帝孫仲謀之業乎?

    琅琊王:然也。

    王導: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傑。況於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未興之際,急於得人之助耶!今拜於道邊者數人,皆江南之望,吳人智謀之士渠首。殿下宜禮待以結吳人之心,倘顧榮與賀循二人至,則江南之士無不至也。

    司馬睿大喜,遂於輿中向顧榮、賀循還禮,極盡恭敬。

    當日返至府中,司馬睿又急遣使節,使其齎持重金,至府造請顧、賀二人。

    二人當琅琊王禮敬自己之時,本已深為感念;此時見其專門遣使來請,於是應命而至。琅琊王當即拜賀循為吳國內史,顧榮為軍師兼散騎常侍,此後軍府政事,皆與二人共謀。

    顧、賀二人感念知遇之恩,便大力舉賢推能,又薦紀瞻、卞壺入幕。

    司馬睿皆為重用,以紀瞻為三軍祭酒,卞壺為從事。

    王導見司馬睿果能誠心納士,便又進言:臣聞謙可以接士,儉可以富國。今江南之士皆願為用,殿下宜以清靜為政,撫綏新舊,則天下歸心矣。

    司馬睿欣然納之,由此從諫如流,於是江東百姓皆傾心歸附。

    因從士族遺風,此前琅琊王平素好酒廢事。王導以正言諫之,於是司馬睿命將府中酒瓿盡皆覆之,從此絕不飲酒,杜絕淫樂之風。

    鏡頭轉換,按下江東,復說河北。

    鄴都郊外,大兵壓境。旌旗獵獵,刀槍林立,戰馬嘶鳴。

    主帥汲桑騎在馬上,對左右諸將說道:新蔡王司馬騰精於搜刮,又為人吝嗇,世人皆知其富。我今為成都王司馬穎報仇,自兗州來攻鄴城,公等皆須努力上前。城破之後,其府中貲財任從諸公自取,我不預之。

    諸將:願惟將軍之命是聽!

    軍至鄴都,汲桑先命軍士自郊外找到司馬穎墳墓,然後破墓起棺,載於車上奉為主公。此後每有重大軍事,汲桑都要當眾向棺木啟奏,再假借成都王詔旨,以行軍令。

    諸將見此,無不目瞪口呆,不明所以。

    當時紮營已畢,一夜無話。來日升帳,汲桑與征虜將軍張泓舊將李豐商議:將軍熟知鄴城虛實,未知可願親為先鋒,破城擒賊,與故主張泓將軍報仇?

    李豐:將軍之命,安敢不從!

    汲桑大喜,遂令其率五千軍為前鋒,前去攻打鄴城。

    李豐由是披掛整齊,領兵叩關。鄴城守門軍士急忙報入王府,請令定奪。

    新蔡王司馬騰聞報,便即召集諸將,對眾說道:李豐小輩,膽大包天,竟敢以卵擊石,前來尋死。今兵臨城下,諸公以為如何?

    諸將:願聽大王軍令!

    司馬騰大喜,笑道:有孤王在此,公等毋懼。孤曾鎮守并州七年,胡人屢次圍城攻我,皆無法取勝。汲桑小賊,何值憂慮!

    諸將聞言,群相附和奉承。正說話間,門軍入報:李豐四面攻打,鄴城守之不住。

    司馬騰這才大驚,急問左右:賊勢兇猛,當如之何?

    諸將聞此,面面相覷。這時便有親隨進言:非是李豐勇猛難敵,實乃守城之軍怠戰故也。殿下不如將庫中財帛獎勵將士,則大家皆肯用命,李豐必退,鄴城可保。

    司馬騰無奈,只行忍痛下令:開放倉庫,賜米糧、布帛予將士。

    部將聽命,哄然起身。正在忙亂之間,又有親兵飛報入府:殿下不必開庫賞軍矣。

    司馬騰大喜:卻是為何?

    親兵答道:李豐已經破城,正帶軍殺向王府來也。

    司馬騰大驚失色,再也顧不得庫中財寶,急出府上馬,引數十親隨輕騎向南門而逃。

    未至城門,只聽背後吶喊聲起。回頭看時,正是李豐飛馬趕來,上前手起一刀,將司馬騰斬於馬下,復下馬提了首級,來向汲桑報功。

    畫外音:可憐司馬騰搜刮半生,便如當年石崇,終為他人作守財之奴,臨了不免受這一刀之苦。卻又不如石崇生時曾享榮華富貴,一文不花,終為他人所用,想來復又可笑。

    李豐回營,獻上司馬騰首級。汲桑大喜,引軍入城大肆劫掠,打開府庫,將司馬騰所積財寶盡裝上車,呼嘯而去。聽聞舊時夥伴石勒屯兵樂陵,於是前來合兵一處,兄弟相會。

    二人離久又合,轉而引兵來攻幽州。

    幽州刺史石鮮出城迎戰,與石勒交戰只三五個回合,便被石勒斬於馬下。

    汲桑見此,正要下令攻城,哨馬來報:「乞活將軍」田禋率兵五萬,前來救援石鮮。

    石勒聞報,大聲叫道:來得正好。我便來了此賊,再入城早食!

    不待汲桑答應,即率本部軍乘勝迎戰。田禋遠來疲憊,不明敵軍虛實,倉促應戰,只三個回合便即大敗,乞活軍四散而逃。

    汲桑兵勢大盛,復進幽州大掠,然後移師向南,來攻山東。

    兗州刺吏苟晞聞報賊軍來攻,絲毫不懼,率兵拒之。乃與汲桑、石勒等賊眾分別交鋒,在平原、陽平間相持數月,大小決戰三十餘次,雙方互有勝負。

    汲桑、石勒轉戰河北自謂無敵,此時於山東卻前進半步不得,無可奈何。

    鏡頭轉換,按下河北,復說山東。

    哨馬急馳,報至許昌東海王司馬越:啟稟大王,河北賊勢大盛,連破鄴城、幽州,擊殺新蔡王司馬騰及幽州刺史石鮮,今正與兗州刺使苟晞將軍戰於平原,請大王早作御備。

    司馬越聞報大懼:其若再破山東,必渡河南來,恐我許昌亦難保全,奈何?

    謀士獻計:大王與其坐困,不如主動出擊,與苟刺使聯手破賊。

    司馬越深以為然,於是急引本部軍出城北上,駐於官渡,以為苟晞聲援。

    苟晞聞報東海王引軍來援,頓時精神百倍,便率本部軍主動出擊。當時胯下乘騎千里追風黃膘馬,手擎六十二斤金背砍山刀,果有當年關雲長之勇,萬夫莫敵。

    汲桑素知苟晞之勇,不敢正面抵敵,於是連連敗退。幾十仗下來,更加心懷畏懼。

    這一日東方晨曦發動,曠野之上薄霧瞑瞑。

    清河茌平縣城郊野,兩軍相拒,戈戟如林,旌旗招展。

    汲桑與石勒背城結營,下令重設欄柵鹿角,加強防衛,以待來軍。

    苟晞命在城外十里紮寨,只派單騎至汲桑陣前,大聲向對方宣佈:禍福無門,惟有自招。半個時辰之後,苟晞將軍親率精兵來擊,是降是戰,爾等自擇可也。

    揚言已畢,撥轉馬頭自回,洋洋自得,如在自家花園信步。

    汲桑部眾聞說大驚,竟不敢列陣城外,爭搶入城避之,汲桑喝止不住。

    正在混亂之際,忽聽金鼓大震,苟晞率軍而至,竟然不用激戰,徑直跟隨亂軍入城,就此輕輕鬆鬆奪了茌平。

    汲桑糊裏糊塗跑出二十餘里,回顧部眾,心中懊惱,怒道:並未曾戰,只聞其虛聲恫嚇便因此落敗,天下寧有此事耶!

    於是復整軍馬,再回茌平來戰。

    未料苟晞並未入城宿歇,而是馬不停蹄,人不卸甲,早在城外列陣以待。因見敵軍復至,未等汲桑列陣完畢,一聲號令,身先士卒,已如狂風般卷至,殺入陣中。

    於是便似風掃敗葉,只經半個時辰激戰,又獲大勝。苟晞追擊,交戰十陣,復又相持。

    汲桑軍心大散,時值六月酷暑,於是將部下各軍依林下寨,分為八壘,自居其中,令石勒、李豐分居左右,以避盛暑,待秋涼來時再戰。

    苟晞聚集眾將吩咐:某恐其分兵於各郡,難以一時剿除,今聚眾避暑,賊可盡破矣!諸公來日亦分作八隊,至夜各持引火之物掩至其營,燒林而攻,必破賊兵。

    諸將振奮,各自回營準備決戰。來夜風清月朗,兗州軍各分隊伍,分頭掩進。

    至二更時分,苟晞親引一軍舉火,燒其中壘。其餘七隊部將看見中營火起,知是信號,於是齊命縱火,各壘軍營遂成火海,八壘齊燃,火光照如白日。

    汲桑之眾皆被從壘中燒出,更無鬥志,俱各出林亂竄奔走。

    兗州軍候在林外,見汲桑軍出,箭發如雨,直殺得十傷八九,屍如山積,血透焦土。

    汲桑此時呼天喚地俱各無應,再尋石勒、李豐之時,亦不見半個人影。急躍馬挺槍,殺出一條血路透圍而出,於路招攬部眾,只得一千殘兵。

    前至一地,地形頗為險惡,汲桑急問土著:此是何地?

    土著答曰:地名赤橋。

    汲桑仰天長嘆:豈非某葬身之地耶?苟晞若在此另有伏兵,某隻能引頸就戮矣。

    正在悲嘆之際,忽聽背後喊聲大起,一支人馬殺來。來者卻是冀州刺史丁紹,聞說兗州刺史與賊相持日久,前來助戰。

    汲桑毫無還手之力,軍復大敗,單騎逃往馬牧。

    苟晞引兵追擊,終在平原趕上叛軍,經過力戰,斬殺汲桑。見其軍中竟帶有成都王司馬穎屍棺,不由且驚且笑,遂命棄於故井,以土填之。

    與此同時,丁紹也追及李豐,並將其斬殺。

    石勒聞說汲桑及李豐戰死,走投無路,乃引殘部逃往樂平。後見追索甚急,只得往見匈奴張督,請求降漢。

    張督欣賞石勒是個英雄,見其來投,便引其前到左國城,來見漢王劉淵。

    劉淵見石勒狀貌甚奇,於是任為輔漢將軍。石勒大喜,自此以為終有用武之地。

    由是山東、河北平定,丁紹自引本部軍回冀州,苟晞兵還兗州,遣使向太傅司馬越報捷。東海王自官渡回軍許昌,具折上表天子,詳述討平山東戰事,並奏:

    因苟晞屢破強敵,威震天下,時人更將其比於韓信、白起。臣故請委以重任,可升苟晞為撫軍將軍,都督青、兗諸軍事,封東平郡侯。

    河南尹潘滔聞此,以為不可,遂向東海王進言:苟晞素有大志,絕非甘作他人臣下者。兗州乃軍事要衝,昔魏武皇帝曹公籍此發跡之地。若其擁眾一旦生變,殿下則莫能制矣。臣謂殿下不如自領兗州,另以他州封之。

    司馬越深以為然,接納其議,自任丞相併領兗州牧,改任苟晞領青州刺史,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升為征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封東平郡公。

    但這其間關竅,苟晞豈能不知?於是二人自此不睦。

    苟晞治理青州,以善治繁劇、用法嚴峻聞名。當時從母寡居,前來青州依附,苟晞奉養甚厚。從母為其子求為帳下部將,苟晞不許,從母因而心中不樂。

    苟晞向從母解釋道:兒治軍嚴厲,從不以王法貸人,舉世皆知。弟若在我帳下為將,若一旦犯了軍規受罰,我絕不恂私回護,恐母親到時後悔不及!

    後母固求:我兒向來循規蹈矩,如何便料他必犯軍規!

    苟晞無奈,只得任命從弟為帳前督護。其後不久,從弟果然仗勢犯法,罪應當誅。從母又來叩頭流涕告免,苟晞不從,終杖節斬之。

    既而素服免冠,至從弟墓前伏地痛哭:殺卿者,青州刺史也;哭弟者,兄苟晞也。

    於是從母默默無言,闔軍懼都大驚。部下怕犯苟晞法度,各效忠心,皆願為其用命。

    字幕:光熙元年,晉懷帝徵召王衍為司徒。王衍字夷甫,琅邪郡臨沂縣人,平北將軍王乂之子、晉司徒王戎堂弟,清明俊秀安詳文雅,好談玄學,辯才無敵。

    鏡頭閃回,敘述王衍往事。

    王乂任平北將軍,常有公文遣使呈送,難得及時答覆。王衍十四歲時,自請至尚書僕射羊祜處,替父申報陳述公文,言辭清晰明白,人所不及。

    武帝司馬炎曾問其堂兄王戎:卿觀當世之人,誰可與王衍相比者?

    王戎答道:當世無有比者,當從古人中求之。

    泰始八年,武帝司馬炎下詔,命百官舉薦可以定邊人才。王衍因喜論連橫合縱之術,尚書盧欽故向武帝舉薦,令其為遼東太守。

    王衍只尚清談,其實不會用兵,於是急以他故推託,得免就任。

    王衍父死,親朋贈以巨額喪葬錢財。親戚熟人聞此,向其借貸,王衍即將錢財分之。

    數年後家產盪盡,王衍便居於洛陽城西田園,其後步入仕途,先任太子舍人,又任尚書郎,後出京補任元城縣令。在任期間整日清談,之後復回京城,任黃門侍郎。

    王衍精通玄理,專談老莊,世之求仕者無不仿效,遂成風氣。

    王衍之女為愍懷太子妃,司馬遹被賈后誣陷,王衍上表請求解除婚約,便為世人所詬。司馬倫篡位,王衍佯狂避征;司馬冏專權,唯王衍長揖不拜,又為世人所崇。

    後被成都王司馬穎命為尚書僕射,後又任尚書令、司空。於此懷帝即位之後,又任司徒,可謂宦場老手。王衍雖負司徒重任,但不慮國政,只思保全自身,經營退路。

    閃回結束。王衍既任司徒,乃奏請以其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

    二弟就任臨行,王衍言道:荊州江漢之固,青州背海之險,我留京師,可謂得三窟矣。

    時有識者聞說此言,皆鄙夷其之為人。

    鏡頭轉換,復說并州。

    苟晞治理青州,境內多有流民為賊,於是為政嚴苛,日行斬戮,州中人謂之「屠伯」。

    時有王彌及其黨羽劉靈,招集亡眾劫掠青、徐之地,見苟晞斬殺汲桑等眾十餘萬人,於是大懼,不敢在山東停留,遂引眾逃至并州,至左國城來投漢主劉淵。

    劉淵令二人當殿演示己能,好便量才使用,封以官爵。

    王彌槍法精熟,且擅謀略;劉靈力大無窮,能徒手制服怒牛,徒步亦能追及奔馬。

    二人揀精熟武藝演練一番,劉淵大喜,以為帳下左右將軍。

    劉淵見晉國宗室互殺,元氣大傷,認為恢復漢家江山時機已至。至此見帳下兵精將勇,便欲發兵南下,以報前番晉廷屢次征伐之仇。

    便在此時,探馬來報:朝廷派司馬瑜、周良、石鮮三員大將,率軍來討。(本集完)



  
相關:    混沌劍神  逆天邪神  花豹突擊隊  暗黑破壞神之毀滅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華夏真相集第十七集 五馬渡江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華夏真相集"
360搜"華夏真相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54s 3.837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