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真相集 第十三集 魏鄭交兵

    隋都洛陽,皇宮大門緊閉。

    王世充引軍而至,隔門向皇泰帝奏道:元文都等密謀,欲挾持陛下投降李密。臣不敢背叛朝廷,是來討伐叛逆者也。

    此時元文都聞變,早至乾陽殿中,一面分派心腹伺候皇泰國主,一面指揮宮衛將士,憑藉宮城抵禦兵變。

    正在相持之時,段達忽引本部軍自宮內而出,命令禁衛:打開宮門,放鄭國公以入。

    皇宮侍衛聞命驚愕,欲待不從,段達喝道:我乃納言殿帥,爾等敢造反耶?

    宮衛不敢違命,只得打開宮門。王世充入內,先將守衛皆換成自己部下將士,然後引百餘勇士進入內苑,拜於紫微觀下。

    楊侗遣人出於觀門問道:卿等夤夜持兵入宮,欲意何為者?

    王充奏道:臣執兵驚駕,罪該萬死。然臣被元文都、盧楚謀相殺害,不得不為。今盧楚已伏誅,還請陛下誅斬元文都,以安將士之心。若蒙恩准,臣自願歸罪於司寇衙門。

    元文都在裏面聽見,跪倒帝前,涕泣橫流道:陛下休聽王世充之言。願是他與魏國公李密不和,見陛下召魏公入朝,故起兵謀叛,與臣等何干!

    楊侗見外面火光盈天,兵勢漸盛,忖度終不能免,便對元文都道:卿可出去自見王公,向其分剖明白即是。

    元文都遷延而泣,將手抱住皇泰帝雙腿,不肯起身。

    楊侗終於不耐,乃命署將軍黃桃樹,執擒元文都以出。

    元文都便知不幸,臨出門顧謂皇泰帝道:恐臣今朝被殺,陛下亦當夕及也。

    楊侗知其所說不虛,但也只能火燒眉毛,且顧眼前,不由放聲慟哭,揮手遣之。左右觀之,無不悲憫默然。

    出至紫微觀外,王世充以劍柄敲打元文都額頭詬罵,元文都只低頭不語。王世充便令左右,牽出興教門外,亂刀斬之。並至府搜出元文諸子,一併斬首庭中。

    可嘆!元文都徒有擁立皇泰帝之功,及至終了,皇泰帝卻不能保其一命。

    王世充行兇已畢,復回紫微觀外跪倒,參拜天子。

    皇泰帝便問:元文都既已伏誅,卿不退兵出宮,卻是為何?

    王世充:臣有驚駕之罪,若不蒙見宥,恐出此宮門,便身首異處矣。

    楊侗道:卿殺奸除惡,以靖朝廷,有功無罪。我今向天盟誓,絕不尋卿罪過。

    王世充三拜九叩,山呼謝恩,這才引兵出宮。來日早朝,天子升殿,便詔命鄭國公王世充升任尚書左僕射,總管監督朝廷內外各項軍務重事。

    王世充由此離開含嘉城,搬進尚書省官署居住,命兄王世惲為內史令,住進皇宮,侄子輩都握兵權,鎮守各地城鎮。

    閃回結束。便在此時,李密班師回朝,聽聞細作詳報其事。

    李密因聞元文都已死,便知自己入主朝綱美夢已被打破。只得率軍仍回金墉駐紮,一面休兵養馬,等待皇帝召見,見機而行。

    王世充聞報瓦崗軍已回,且駐金墉,自思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於是挑選精銳二萬餘人,在通濟渠上架起三座浮橋,拉開與瓦崗軍決戰架式。

    李密聞報大怒,不顧人疲馬乏,亦要決戰。乃留王伯當把守金墉城,以徐茂功把守黎陽,親領精兵以出偃師,在邙山南麓列陣。

    王世充剛發宮亂,今又挑起內訌,恐怕人心不齊,就借鬼神徵兆,向諸將詭說昨夜曾夢周公,命自己務必除滅瓦崗叛賊,保衛成周故都。

    說罷,也不管諸將相信與否,便命在洛水岸邊修建周公祠,又召集三軍,使巫師宣揚周公之命:敕令王世充討伐李密,定會立大功於世。如其不然,兵士便會全部死於瘟疫。

    只因王世充部下兵士多半是楚人,其俗最愛相信迷惑人心怪誕言詞,於是聞言大振,皆都請求作戰。

    王世充心下大定,遂命就地安營下柵,並在洛水南邊列陣。

    李密當時在偃師北面山坡駐紮,因剛打敗宇文化及,且謂王世充亦是自己手下敗將,更因居高臨下,便生輕敵之心,並不急令構築壁壘工事。

    當晚魏公召集眾將,商議對敵之策。

    裴仁基進言:王世充盡提精兵在外,洛陽城空虛,且無良將把守。可只留一員上將於此虛張聲勢,固壘不出;明公自率精兵,直逼東都。則王世充若不還救,我就勢取之;其若回師,必致疲於奔命,且我躡之於後,定可破之。

    李密搖頭道:此前我已攻東都數次,而皆不能下。若依公計,一旦城不能克,反而腹背受敵,此危策也,絕計不可。

    時有書吏魏徵,仗言說道:我軍雖然屢勝,但前番回洛之敗,兵將損折極重,至今元氣未復。又不設府庫,將士取得戰功,不能及時賞賜,士氣亦衰。若依末職之計,不如深溝高壘,佔據險要,與敵相持;待王世充糧盡而退,自後率軍追擊,方謂取勝之道。今洛陽城內乏糧,王世充無計可施,急於決戰;我軍佔據興洛大倉,軍糧充足,故反其道行之,是以己長攻其所短,必勝之道也。

    諸將聞此驚訝,皆都暗暗稱許。長史鄭頲是魏徵頂頭上司,見其擅自發言,心中不悅,遂駁斥道:此老生常談,有何獨到之處!

    魏徵亦怒道:奇謀深策,豈是老生常談?悠悠蒼天,其道幽深;世人何知,只見浮雲!

    說畢拂袖離去,毫不回顧,甚是瀟灑。

    畫外音:魏徵字玄成,乃下曲陽縣人,初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大業十三年時,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李密,凡給李密所上奏疏及書函來往,皆都是出自魏徵手筆。李密見魏徵極有文才,於是親自召見,羅至帳下,命為書吏,此時魏徵已然三十八歲。魏徵曾獻壯大瓦崗十條計策,但李密皆都不用。又被長史鄭頲忌才壓制,故而積怨已久;今日再獻奇策,復被長史駁斥,於是憤然離帳而去。如此大才卻被任作書吏,李密心胸之窄可見一斑。

    眾將見裴仁基及魏徵所言皆都不納,明白魏公心意,於是皆都請戰。李密從之,命令來日四更造飯傳餐,五鼓出營列陣,當日議決皆散。

    王世充卻不待來日,當夜便派三百多名騎兵秘密進入北邙山,埋伏在山谷之中。並下命令:全體將士人人飽食,戰馬草料餵足,養精蓄銳,黎明時分從正面進襲李密山寨。

    令罷,自引主力兩萬,繞至瓦崗軍之後,從山背攀至山腰,藏於山坳,俯視李密大營。安排已定,天即黎明,鄭軍三百騎鼓譟而出,皆至北山之下,吶喊搦戰。

    李密未料敵軍恁快來攻,倉促出兵應戰,個個衣甲不整,鞍馬不備。勉強出營聚伍,見對面只有數百之眾,遂不以為意。

    未料那三百餘鄭軍皆都經千挑萬選而出,個個都是亡命之徒,且臨行時皆經巫師念咒,以為鬼神附體,連戰馬也曾飲神水,道是刀槍不入。

    因見魏軍皆都出營,則不待其列隊成陣,便嗚嗚怪叫,縱馬殺入,逢人亂砍。便如劈波斬浪,各自單打獨鬥,絲毫不依戰陣法度。

    李密數萬大軍擠在一處,反而只能辦得遮擋招架,對此三百勇士竟然無計可施。將近午時,三百死士堪堪殆盡,只餘數十騎猶在東沖西撞。

    王世充在山腰看得清楚,見時機已至,遂命吹號出擊。

    兩萬精卒聞號頓起,居高臨下發起衝鋒。分五千兵沖向李密營地,放火焚燒軍營;其餘一萬五千兵直下山坡,殺入戰陣。

    瓦崗軍本來已是精疲力竭,忽見大營起火,便都心慌;待一萬五千生力軍殺至,更是無力抵敵,於是分頭四散,各自逃生。便是有各家寨主尚能戰者,因不屑李密未與眾兄弟商議,便私自投降隋皇泰帝,因此懶於拼命,順勢皆退。

    張童仁、陳智略本為隋將,此時見風使透,復又臨陣投降隋軍。

    裴仁基、祖君彥等數十人死戰不退,力盡被俘。

    王世充乘勝追擊,來攻偃師。李密率殘兵萬餘人逃跑,退守洛口倉。

    李密逃走,偃師守將鄭頲部下暗中叛變,將主將擒執,並城池一起獻給王世充。

    分駐各地守將見大勢已去,便紛紛轉向王世充投降,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裴仁基、祖君彥、單雄信等名臣大將,皆在其內。

    李密準備退守洛口倉城,長史邴元真暗中派人給王世充送信,勾引其軍跟蹤偷襲。李密察覺其謀,表面若無其事,準備重操故伎,在王世充部隊半渡洛水時,予以突然襲擊。

    但人算不如天算,又是由於內奸偷作手腳,王世充軍已渡過洛水,李密報警人員卻未曾發出暗號,貽誤戰機,王世充偷襲成功。

    李密自感力不勝敵,帶領隨行人馬逃遁,奔向虎牢,邴元真獻洛口倉城以降王世充。

    此次北邙之戰,王世充大勝,共俘降瓦崗軍十餘萬人,將領數十人。李密率殘部逃至河陽,猶企圖南阻黃河,北守太行山,東連黎陽,以圖進取。

    但諸將情緒沮喪以極,認為大勢已去,難以恢復。李密進退維谷下,於是拋棄眾將,與王伯當、賈閏甫率殘部二萬人進入關中,投降唐朝。

    其餘眾家寨主將帥以及州縣首領,如李公逸、裴行儼、周法明、杜才幹、徐圓朗、周文舉、王當仁、劉黑闥等,先歸王世充,後又轉投唐高祖李淵。

    魏徵前往河北,暫時歸附竇建德,後隨徐世勣、張善相、張亮等投降唐朝。

    畫外音:可嘆瓦崗義軍,自李密加入之後迅速壯大,一年內便為天下群雄之首;至此亦因李密先殺恩人翟讓,後私降隋皇泰帝,又與鄭公王世充爭權奪利,迅速灰飛煙滅。成也李密,敗也李密,夫復何言!更有當初隨翟讓初創瓦崗寨之邴元真,只因李密陰謀殺死翟讓,便對李密不滿,故在李密兵敗之際,舉大本營洛口倉以降,就而造成瓦崗軍最終瓦解。

    王世充獲得決定性勝利,論功行賞,便命邴元真為滑州行台僕射,甚為厚待。濮州刺史杜才幹乃是李密舊將,於是率人到滑州,騙邴元真出城,將其襲殺,然後降唐。

    瓦崗軍敗散,李密降唐,王世充盡得河南之地,由是班師還朝,向皇泰主報捷請功。楊侗此時身邊再無親信大臣可用,只如牽線木偶一般,聽能聽他吩咐,不敢有絲毫違拗。

    由是便依吏部奏擬,封鄭國公王世充為太尉,開府建衙,設置府中百官。朝中事務無論大小,俱都決於太尉府,朝廷只拱手稱制,主理宗廟祭祀而已。

    王世充於是開府坐堂,下令招賢。一招文才學問優秀,足以助理政務才俊;再招武藝超群,敢於衝鋒陷陣武將,三招善於審理懸疑不決之案,智謀兼備、且精熟刑律推官獄吏。

    中原士子聞說太尉招賢,每日前來投函自薦或薦人者絡繹不絕,各有數百人眾。王世充一概親自考核,殷勤慰問款待,又以小恩小惠,誘買人心。

    當時有識之士見其口是心非,便斷定其必懷異志,因此真正人才不入。

    王世充有次進宮侍宴,回府後大吐一場,疑是天子欲謀相害,在食物下毒所致,從此以後不再朝見皇泰帝,更即不打照面。

    其後未久,便派雲定興、段達上奏,陳述自己歷來所建大功,要求賜給衣服、朱戶、納陛、車馬、樂器、虎賁、斧鉞、弓矢、秬鬯等九錫,欲效曹操故事,發出奪權信號。

    唐武德二年三月,皇泰主被迫詔拜王世充為相國,封爵鄭王,賜給九錫。

    時有道士桓法嗣,自稱善解釋占卜圖書,於是求見太尉,呈上《孔子閉房記》。然後專指內中一頁圖讖,上畫一個男人,手持竹竿趕羊。

    王世充問道:此圖何意?

    桓法嗣答道:隋帝姓楊。一根竹干為王,乃為相國尊氏。王在羊後,預示相國必當取代楊隋,當為天子也。

    不等王世充再問,又出《莊子人間世》、《德充符》兩篇呈獻道:此兩圖上篇談「世」,下篇談「充」,乃為相國尊諱。更謂相國順應符命,當為天下共主。

    王世充聞言大喜,再拜接過圖讖,立即任命桓法嗣為諫議大夫。此後又命軍士暗中捕捉各種鳥雀,令桓法嗣將其所謂符命寫於布帛,系在鳥雀之頸,然後放飛。若有狩獵者在林中打下這種鳥雀,必進相府來獻祥瑞,也都不分老少,皆命授予官職頭銜。

    段達、雲定興便集符命,送進皇宮,對皇泰主說道:天命不是凡間小事,亦不可不畏。鄭王功德巍巍,才能蓋世,又天命所在,便請陛下禪讓,仿效唐堯、虞舜聖德之舉。

    皇泰主怒道:若我隋朝氣數未竭,則無此語;如果天意改朝換代,又談何禪讓?便使王世充進宮弒帝可也。公等皆為先帝老臣,竟出此叛逆之言,大失孤之所望!


    段達等人聞聽,慚愧於心,無不流淚,再拜而出。

    王世充聞報,又派人進宮,對楊侗說道:今天下不寧,國需長君。便請暫時讓位於丞相,以安天下,待至天下太平無事,必還位於皇上。丞相有言,必定遵守此盟,決不違背。

    皇泰帝聞此邪說,閉口無言。

    同年四月,王世充便發矯詔,使兄王世惲帶兵入宮,宣佈廢罷皇泰主;然後驅趕眾臣到含涼殿上,轉立自己為帝,由此僭位。

    乃建年號開明,國號為鄭,先大封族人為王,再立百官。

    時有禮部尚書裴仁基,其子裴行儼號稱「萬人敵」,王世充以兄女嫁之,並封左輔大將軍。但對裴行儼之勇甚為忌憚,每欲尋隙殺之。

    裴仁基知道王世充心思,故此決意謀反。遂暗地聯絡尚書左丞宇文儒、尚食直長陳謙、秘書丞崔德本童等,集數十黨徒密議,欲殺王世充,再立楊侗復位。

    當時議定,命陳謙在侍宴時以匕首劫持王世充,裴行儼率兵在外接應。

    所謂謀不與眾,裴仁基父子大集數十人眾在府中密議,不料便被將軍張童仁得知其謀,便向皇帝王世充告發,於是裴仁基等與謀者全部被捕。

    王世充聞報怒發如狂,並不審問,命將通謀者四十餘家大臣全部殺死,並夷三族。

    歷史真相:可嘆裴仁基英雄一世,裴行儼復為萬人之敵,預謀大事之時卻粗枝大葉,行事不密,反遭滅門下場。《說唐》中說裴仁基生有三子,惟三子裴元慶雙錘勇冠天下,被評為隋朝第三條好漢;又所生一女貌美如花,嫁予混世魔王程咬金為妻,此皆為小說家言,坊間俚語,未足深信。其後唐軍平定洛陽,勇將羅士信感念裴仁基當年在虎牢關時知遇之恩,自出家資將其收斂,安葬在洛陽北邙山上。唐高祖李淵追贈裴仁基為原州都督,賜諡號忠。

    裴仁基等四十餘家大臣被殺,王世惲便趁機鼓動王世充,不如殺掉皇泰主楊侗,以斷絕隋朝舊臣擁其復辟念頭。王世充深以為然,遂遣兄子王行本、王仁則鴆殺皇泰主。

    楊侗臨死,泣對皇后道:若有來世,不願復生帝王之家。

    皇后大慟,仰藥不死,王仁則親以絹帛縊殺之。

    楊侗既死,王世充為其上諡號為恭皇帝,則與李淵所立楊侑同號。隋朝由此宣佈滅亡,共傳三世四帝,國祚僅為三十八年。

    當時負責保衛皇泰主之禁衛將軍,便是瓦崗軍第一勇士羅士信。王世充發動兵變之時,不見其有奮勇殺敵、保護皇帝動作,反於事變之後率其千餘士卒,再次歸降新帝王世充。其人勇則勇矣,說到忠義,實為笑談。

    王世充平定內亂之後,便以其兄楚王世偉為太保,齊王世惲為太傅,領尚書令。內患既除,便欲外爭,遂率領人馬向東攻打滑州,繼又侵略黎陽,皆都獲勝而歸。

    當年十一月,夏皇帝竇建德攻入殷州,屠殺搶劫當地居民,繼又焚燒王世充糧倉,報復黎陽失利之仇,從此鄭夏交惡。

    鏡頭轉換,按下洛陽,復說長安。

    武德二年正月,魏徵降唐,唐高祖命為秘書丞。魏徵又往說魏州郡守元寶藏,率其屬州官員降唐。李淵大喜,由此重賞魏徵。

    是年二月,宇文化及被夏王竇建德所殺,宇文士及與封德彝帶兵從濟北西奔,歸降唐朝。唐高祖拜宇文士及為上儀同,但責封德彝身為隋臣諂巧不忠,不予授官,遣送回家。

    封德彝向唐高祖上奏秘策,復被用為內史舍人,不久升為侍郎。

    亦在此時,魏公李密敗於王世充,勢窮率眾歸唐,來至長安。李淵聞報大喜,親率眾臣迎出郭外,呼之為弟,並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之。

    但李密曾為一代梟雄,又見身處太原從龍起兵眾卿之下,便對自己處境非常不滿。

    李淵卻不知李密心思,反而大為倚重,使其前往黎陽,安撫昔日敗散部眾,更命左武衛將軍王伯當隨同前往。

    李密率部東行,便覺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必當東山再起,成就往日輝煌。

    然而正當行至稠桑驛之時,李淵突然遣使持詔趕來,命將李密召回長安。

    李密雖然未明其因,但生性多疑,便以為自己心事已被高祖猜出,故此遣人哄騙自己回去,必為所殺。於是大為恐懼,便與王伯當商量,決定斬殺來使,率部叛亂。

    王伯當勸道:今尚未知天子何意,萬事不備,奈何便即造反!

    李密不聽,即殺來使,率部襲破桃林縣(今三門峽西南),掠奪城中畜產,向南進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汝州),投奔舊將張善相。

    畫外音:須知當初瓦崗眾將,此時徐茂功以全軍保守滑台及黎陽兩地,而張善相只有襄城一隅,且徐近張遠。則以李密之智,卻因何舍近就遠,棄強附弱?其實皆為自己當年詭殺翟讓,又曾刀傷徐茂功脖頸,有愧於心,故而不敢冒險前往投靠。

    李密以為自己機智絕倫,此舉無人知覺,不料驚動一員唐朝上將,便即釀成千古遺恨。此人便是上將盛彥師,此時官拜銀青光祿大夫。

    鏡頭閃回,敘述盛彥師來歷。

    字幕:盛彥師未知其名,字彥師,宋州虞城縣人,出身梁國盛氏。

    隋大業年間,盛彥師擔任澄城縣長,英勇善戰。

    李淵在太原起兵,率軍開拔到汾陰(今山西萬榮)時,盛彥師率部眾千餘人前來投奔,便被命為銀青光祿大夫、行軍總管,隨同唐軍攻打長安。

    武德元年,盛彥師跟隨李建成、李世民東征洛陽,其後二王回師,盛彥師便與史萬寶留在宜陽,以拒王世充。

    當李淵得知李密斬使叛逃,由是大怒,迅速下令各州府縣,嚴命緝拿李密。

    閃回結束。公文行至宜陽,盛彥師便與史萬寶二人商討緝拿方案。

    史萬寶說道:李密乃是積年驍賊,又有大將王伯當相助;且有兩萬餘精兵,皆為山東好漢,思鄉東歸心切。有道是歸師勿掩,其勢不可擋,我等避之可也。

    盛彥師笑道:將軍何懼李密如此?我只需本部數千人馬,就能殺之。

    史萬寶聞而大驚,問其究竟。

    盛彥師道:兵者,詭道也。如此機密重事,怎能事先輕易言講?

    於是便請史萬寶鎮守大本營,自己只率本部七千人馬,先至熊耳山南溪谷設下埋伏,密佈弓弩刀楯,專門等候李密到來。

    手下部將甚覺好奇,爭相問道:將軍何以如此肯定,李密必經此地?

    盛彥師笑道:李密自恃多智,對外聲稱欲往東都洛陽,其實是欲到襄城,投奔其舊部張善相也。此去乃是襄城必經之地,本將軍故而在此相候。

    眾將聽罷,半信半疑。

    果不其然,待到傍晚之時,李密率軍奔入熊耳山中,穿林越澗而來,猶未神鬼不知。

    便在溪谷半渡之際,盛彥師一聲令下,伏兵四起,箭如雨下。李密兩萬部眾無處躲藏,皆以同夥身體為盾,自相殘殺。

    不到半個時辰,戰鬥結束,兩萬瓦崗英雄悉被射成刺蝟,渡澗逃遁者不過十分之一。盛彥師命令收兵,宿營林中,次日晨方命眾軍打掃戰場。

    則見魏王李密被王伯當緊緊護在身下,王伯當已被射成刺蝟,而李密身上只箭皆無,卻被王伯當活活壓死。

    盛彥師令將二人割下首級,又感嘆王伯當忠義參天,便將其二人屍骨埋於同穴,葬在溪谷之畔。盛彥師因此平叛大功,被封為葛國公,拜武衛將軍。

    李密既死,傳首長安。李淵便派人將李密首級送往黎陽,招撫瓦崗軍餘部。

    徐世勣見到李密首級,大哭終日,乃獻黎陽投降,並求收葬李密屍首,唐高祖許之。徐世勣遂至熊耳山中,將李密、王伯當屍體取出,再以首級縫合頸上,改葬於黎陽山西南五里處,李密墳高七仞,王伯當墓高六仞。

    歷史真相:當初王伯當身為瓦崗聯軍中一介寨主,地位中下而已,並不甚受翟讓器重。自李密上山,王伯當便對其傾心佩服,並向翟讓力薦李密之才。從此之後,李密亦視王伯當為心腹,絲毫不讓當年桃園結義一般。當翟讓將寨主之位相讓之後,李密設立大元帥府,對部下封賞官職,作為翟讓親信,徐茂功被封為右武候大將軍,同郡好友單雄信是為左武候大將軍。秦瓊、程咬金因隨裴仁基後來上山,雖然勇武過人,亦僅為李密帳下驃騎。而王伯當卻被封為琅琊公,地位僅次於李密、翟讓。如此知遇之恩,故令王伯當粉身以報。

    畫外音:但若論王伯當之重情重義,只是對李密一人忠心耿耿,卻非大義。李密欲要投唐,王伯當不顧家人全在王世充手中,舍家跟隨;李密後欲叛唐,王伯當明知事不可行,極力勸阻未果;復知此行必死,卻是義無反顧。於其說王伯當是為李密而死,則不如說其深慕漢壽亭侯關羽為人,更是為心中所存「忠義」而死。終觀瓦崗群雄,單雄信輕於去就,便被時人不齒;秦瓊、程咬金雖然最終功成名就,但卻曾為多人效力;徐茂功對翟讓有義,對李密亦有情,其後且復忠於李世民。於是僅以忠義論之,皆都不能與王伯當相比。

    鏡頭轉換,按下李密,復說李淵。

    唐高祖李淵既以關中為都,但不輕視根本,乃命并州總管齊王李元吉守衛晉陽,使殿內監竇誕、左衛將軍宇文歆協助之。

    高祖共有二十二子,其中太穆皇后竇氏所生四個,其一太子建成,其二秦王世民,其三衛王玄霸,其四齊王元吉。四位皇子中,玄霸早亡,惟李元吉驕奢淫逸,浮浪無行。

    齊王元吉喜好武鬥,常使數百名婢妾奴僕及賓客,皆穿鎧甲習武攻戰,但須真砍實戰,由是前後死傷無數。李元吉也親自下場參與爭鬥,有次還中刀受傷。

    乳母苦諫,元吉酒醉大怒,竟命壯士將其打死。

    李元吉還酷好射獵,常對人言:我寧可三天不食,亦不可一日不獵。

    驅車打獵之時,任憑戰馬踐踏百姓莊稼,還放縱部下搶掠民財。又喜在街上放箭射人,看人躲避飛箭時驚恐情景取樂。夜晚復出府門,闖入民舍姦淫民女,百姓由此痛恨。宇文歆多次進諫不聽,乃上奏朝廷。

    李淵聞奏大怒,命將元吉免官。李元吉卻逼令并州父老前往京城投遞御狀,極力要求自己留任。唐高祖以為李元吉在并州頗得民心,必是宇文歆誣告,遂復命其為并州總管。

    唐武德二年三月,山東義軍首領遣使前來長安,請求投降唐朝。

    當此前月,王薄曾率眾投奔宇文化及,並與其一同守衛聊城。竇建德軍包圍聊城之時,王薄偷引夏軍入城,生擒宇文化及。因見夏王不能重用自己,故又遣使投唐。

    唐高祖准納其降,並任命王薄為齊州總管。

    王薄首倡隋末起義,引發天下大亂,東海、齊郡、東平、任城、平陸、壽張、須昌等地皆為其舊部所佔,今其率眾歸降唐朝,山東震動。

    於是隋北海通守鄭虔符、文登縣令方惠整等山東舊吏,亦都宣佈易幟降唐。

    此時天下反王之中,瓦崗既滅,便以食人狂魔朱粲勢力最強。當時擁兵二十萬餘,活動在漢江淮河一帶,游移不定,攻破州縣,所到之外,百姓皆以為患。

    淮安(今河南泌陽)豪強楊士林發兵攻打朱粲,各州群起響應。

    淮源一戰,朱粲失利,率殘兵數千敗退菊潭(今河南內鄉)。楊士林擊走朱粲,便率漢水東部四郡降唐。唐高祖以楊士林為顯州道行台,楊士林命同鄉田瓚為長史。

    朱粲至此無處存身,又走投無路,於是亦遣使降唐。

    唐高祖來者不拒,便拜朱粲為楚王,許其自置官屬。武德二年四月,唐高祖命散騎常侍段確巡撫山東,前往菊潭慰勞朱粲部眾。

    未料酒席宴間,二人產生口角,朱粲一怒之下,命將段確與其隨從數十人全部烹殺,分食眾將。次日酒醒,知道自己闖下大禍,於是盡屠菊潭城而走,率眾歸降東都。

    王世充納之,拜朱粲為龍驤大將軍。

    竇建德聞說王世充廢皇泰帝自立,乃於武德二年四月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下書稱詔,並命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為鄖公。

    隋義成公主遠嫁突厥,聞說宇文化及伏誅,遂派使臣來到中原,寄書竇建德,迎請楊廣妻蕭後與南陽公主,前往突厥居住。

    竇建德遂派一千騎兵護送蕭後北行,另將宇文化及首級呈獻義成公主。

    王世充多次派兵攻打伊州,唐伊州總管張善相率領城中軍民拼死抵抗,屢次擊退鄭軍強攻。其後城中糧盡,援軍又不能達,伊州城終被王世充攻陷。(本集完)



第十三集 魏鄭交兵  
相關:    花豹突擊隊  混沌劍神  百鍊飛升錄  校花的貼身高手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華夏真相集第十三集 魏鄭交兵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華夏真相集"
360搜"華夏真相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9s 3.834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