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馬在途,兵變將生。
司馬德戡被奪兵權,憤恨不平,便將所得賞賜全都賄賂宇文智及,請求再掌兵柄。
宇文智及往見兄長宇文化及,為司馬德戡說情。宇文化及頗不情願,於是只撥給司馬德戡一萬多軍,並使其殿後,遠離中營。
司馬德戡兵符一旦到手,恐此後復生變故,乃與趙行樞及部將李本、尹正卿、宇文導師等策劃,準備驅後軍襲擊中營,就而誅殺宇文化及。
眾人異口同聲附議,並商定事成之後,改立司馬德戡為大丞相。
計議已定,趙行樞猶謂一萬兵馬太小,恐不足以成事,遂獻計道:今有曹州濟陰叛首孟海公,在周橋聚眾起義,佔有曹、戴兩州(今山東菏澤),自稱宋義王,擁有部眾三萬人。將軍何不結其為外援?則與我合眾五萬,可保萬全。
司馬德戡稱善,遂扎住後軍不行,密派人持書去見孟海公,結為外援,約以共同舉事。
二人只顧議論造反,卻不知防有人偷聽。當初一同發動江都宮變之許弘仁,卻是宇文化及兄弟死黨,聞知謀反計劃,立即告知張愷。
張愷復更不怠慢,立即又報告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聞言大怒,卻不動聲色,乃派宇文士及假作遊獵為名,帶三千精騎突至後軍大營。司馬德戡不知事情已經敗露,只得親自出營迎接。
宇文士及見其來至馬前,哪裏容他客套寒暄,高喝一聲:與我拿下此賊!
侍衛聞聲上前,一腳踹倒,就而綁縛結實。
司馬德戡大驚道:我有何罪?
宇文士及不理,即命擁其上馬,疾風般投往中軍大營。後軍諸將發現主將被擒,欲集軍馬來追,已自不及。
宇文化及見司馬德戡被擒至,假作嘆息道:我欲與閣下共平海內,這才冒天下之大不韙隨公起事。今事情剛剛成功,正欲同保富貴,閣下奈何又要謀反?
司馬德戡知道必然無幸,遂照實說道:本來我等弒殺昏主,就是因其荒淫暴虐;今推立足下,卻比昏主有過之而無不及;迫於人心,萬不得已。
宇文化及搖頭嘆息一回,說道:謀逆大罪,恕我不能救公。
遂命吊死司馬德戡,並擒趙行樞等十九名同黨,一併殺之。
三軍聞說司馬德戡被殺,人心皆散。便在當夜宿營之際,忽聽外面山呼海嘯一般,繼而火光四起,原來是瓦崗軍前來劫營。
隋軍未作任何防備,由是一戰而潰,大半將士四散逃亡,更有三成往投瓦崗魏軍。宇文化及在親信力保下勉強得脫,回顧隨眾,已不足二萬。
宇文化及不敢再向長安,只得退往魏縣。此時亦如隋煬帝一般,自知最終必然敗亡,於是嘆道:人生在世,故當一死,但須留名於青史。事已至此,我豈不能為一日之帝乎?
於是便命近侍進獻天子鴆酒,毒殺傀儡皇帝楊浩,自僭帝位於魏縣(今屬河北邯鄲),定國號大許,建元為天壽,署置百官。
便在此際,長安城中,隋恭帝楊侑下詔,以十郡之地增益唐國,仍以唐王李淵為相國,總領百揆。詔許唐國置丞相以下百官,又加九錫,如當年魏王曹操故事。
百官齊至唐王府參拜稱賀,李淵卻毫無興奮之色,並謂僚屬:此乃諂諛者所為耳。孤今秉國家大政,而自加寵錫,可乎?必若循魏晉之跡,彼皆繁文偽飾,欺天罔人;考其實不及五霸,而求名欲過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竊亦恥之。
眾官問道:加九錫之寵,亦是歷代所行,何可輕廢!
唐王答道:堯、舜、湯、武,各因其時,取與異道,皆推其至誠,以應天順人;未聞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禪也。今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為;若其無知,孤自尊而飾讓,亦平生素心,所不為也。
於是不聽眾人之勸,亦不受恭帝所賜九錫殊禮,但命改丞相府為相國府而已。
時有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沈法興,世為郡中顯著大姓,宗族數千家之眾。父親沈恪是南陳朝官吏,官至特進、廣州刺史。沈法興仕隋,擔任吳興郡守。
沈法興聞說宇文化及弒殺煬帝,便與太僕丞元祐部將孫士漢、陳杲仁謀反,脅迫元祐,以誅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
乃從東陽出發,往江都趨進,待進發到烏程時,已擁有六萬精兵。
時有毗陵(今江蘇常州)通守路道德,領兵抵禦,沈法興使人約為聯盟,借會盟之機襲殺路道德,進據毗陵城。復遣陳杲仁攻克丹陽,佔據江南十幾個州郡,自稱江南道總管。其後未久便上書楊侗,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承旨設置百官。
乃下達任命:陳杲仁為司徒,孫士漢為司空,蔣元超為尚書左僕射,殷芊為尚書左丞,徐令言為尚書右丞,劉子翼為選部侍郎,李百藥為府掾。
時有東國公竇抗,乃是唐王李淵妻兄,煬帝使其巡守長城,開府建衙於靈武;聞說唐王定鼎關中,遂率靈武、鹽川等數郡來降。
義寧二年夏四月,有邊報傳來,說稽胡入寇富平,搶掠邊境。
唐王派將軍王師仁率兵北上,一戰而擊破之。稽胡又發五萬人寇掠宜春,唐王復使相國府咨議參軍竇軌為將,率兵討之,戰於黃欽山。稽胡乘高縱火,官軍驚懼退卻。
竇軌怒斬領先後退部將十四人,復提拔隊中小校代領其眾,勒兵復戰。又自將數百騎隨於軍後,傳令三軍:聞鼓聲有不進者,本帥便自後面驅斬之!
三軍聞命,無不凜然。竇軌於是下令擂鼓,眾將士爭先赴敵,皆都捨生忘死。
稽胡騎兵迎面抵禦,善射者皆列於前隊,矢發如雨。唐軍雖然損傷慘重,但皆不敢退,前赴後繼,狀如猛虎。稽胡兵箭矢發盡,猶不能止遏唐兵,只得反身潰逃。
竇軌遂大破稽胡,虜其男女二萬餘口。
鏡頭轉換,按下隴西,復說中原。
唐王世子李建成與弟李世民,既奉父王之命,率軍來救越王楊侗。於是兵馬趲行,將至東都城外,駐軍於芒華苑。
李密聞說長安發兵來救洛陽,遂命單雄信出馬迎敵。
李建成親自出戰,與單雄信力爭五十回合,力不能支;李世民在後掠陣,暗暗稱奇,對單雄信武藝大為讚佩。因恐兄長久戰不利,乃命軍中鳴金,李建成回馬,單通不追,各自引軍退去,還歸本營。
此時洛陽城中糧絕食乏,越王楊侗又不納唐軍之援,東都吏民便多有欲為內應,將城獻與李氏兄弟者,先後派人到城外營中通信。
世子李建成便欲趁機拿下東都,趙公李世民諫道:我父子兄弟新定關中,根本未固;今孤軍遠來,雖既得東都,亦不能守。
李建成:既然如此,我又何必為楊侗賣命!不如引軍西還。
李世民:楊侗既不認為我來助他,則我退兵之際,城中必來追躡。為保萬全,兄長可設三道伏兵於三王陵,靜以待之。
李建成:就依賢弟,你自去安排。
兄弟二人議定,於是班師西歸。唐軍退去未久,東都城中果有兵出,段達率萬餘人繼後追殺。追至三王陵下,只聽炮號連天,三道伏兵盡起。
段達因而大敗,引兵返身便逃。李世民復又返身殺回,直追到東都城下,斬殺四千餘級,段達只帶六千人退入城中。
李世民遂在東都城外設置新安、宜陽二郡;使行軍總管史萬寶、盛彥師率部兵鎮宜陽,呂紹宗、任瑰率部鎮守新安。自引衛隊向西追上李建成,振旅還歸長安。
唐王聞聽建成所奏,不由嘆道:越王不受我援助,反將我當作仇敵,此必是東都城中,諂臣當道。天將滅隋,其能誰何!
李世民趁機道:此是天授大隋江山與父王,不取反受其咎。
李淵看了次子一眼,意味深長,自此便有推倒恭帝楊侑,自為天子之意。
西秦王薛舉聞說唐王發兵往救東都,便與謀士郝瑗商議,欲趁長安空虛,發兵攻之。
郝瑗獻計:為保萬全,大王宜與梁師都聯手,並請突厥連兵共進,以取長安。
薛舉採納其議,遂分遣使者,往通梁師都及突厥莫賀咄設可汗。莫賀咄設乃啟民可汗之子,名曰咄苾,建牙帳於五原之北,聞薛舉使者之請,當即許之。
探馬獲此訊息,報至長安。唐王李淵大驚,遂遣都水監宇文歆為使前往五原,齎重金賄賂莫賀咄設可汗,且向其陳說利害,止其出兵相助薛舉。
莫賀咄設可汗為其說動,又看在金銀重寶面上,便應其絕不出兵。
宇文歆趁熱打鐵,又勸說莫賀咄設可汗,宜遣五原通守張長遜入朝,更以五原之地歸還中國,莫賀咄設一併從之。
張長遜當初因避中原大亂,舉郡歸附突厥,莫賀咄設可汗命其為割利特勒。此時既奉可汗之命,得以還歸中國,自是欣然聽眾。
由是便遣使隨同宇文歆還歸長安,舉武都、宕渠、五原等郡降唐。
唐王李淵大喜,即以張長遜為五原太守。事至於此,薛舉聯合突厥攻唐之計遂敗。
復說此時洛陽城內,越王楊侗號令不出東都四門,吏民再無固守之志。朝議郎段世弘等本來謀應西師入城,將東都就此獻於李氏父子,及聞長安兵馬已還,便遣人復招魏公李密,約以己亥夜開城納之。未料信使尚未出城,便被巡哨發覺,搜出密書,呈獻越王。
楊侗大怒,乃命王世充出兵,討誅段世弘等人。
李密本來已經發兵,聞說城中叛亂已定,乃引軍復還洛口。因分兵據守鞏洛各處要道,以防備宇文化及西去關中,與唐王李淵合兵。
宇文化及聞說西去通道斷絕,知道魏縣乃四戰之地,不可久居,遂引兵復向東郡,來至東郡治所聊城。東郡通守王軌以城降之,宇文化及便以聊城為都。
便在此時,煬帝被弒凶信傳至長安。
唐王聞而召集群臣,聚哭於朝廷,悲慟逾恆,群臣勸不能止。
李淵泣道:吾身為隋臣,北面事之,天子雖然失道,為臣子者既不能救,敢忘君主之哀乎!可恨宇文化及弒君自立,我必要殺之。但其現在聊城,中有東都洛陽為阻,奈何!
便在此時,有人來報:魏公李密舊將王君廓率眾來降。
李淵大喜道:得此人來投,我自太行山向東,更無阻礙矣。
於是率眾迎出,待以上賓之禮,復奏請恭帝,拜王君廓為上柱國,假河內太守。
鏡頭閃回,敘述王君廓來歷。
字幕:王君廓,并州石艾(今山西平定縣)人,出身寒民。
王君廓自幼孤貧,以販馬為生,品行不端,經常偷盜,鄉里都引以為患。年少時浪蕩於街市,見有鬻售繒布者,便以捕魚所用笱簍扣囊其頭。
賣布者久掙不脫,待人相助摘下笱簍,見攤上繒布全部丟失,而未知搶繒者為誰,亦無法告官,只得呼天搶地,自認倒霉。
王君廓猶如家常便飯,並以此坑蒙拐騙手段為生,故被鄉里百姓深深厭惡。
至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王君廓以為時機難得,欲聚集兵馬為盜,其叔父竭力反對。王君廓見此,便誣陷叔母與鄰居私通,與叔父一同殺死鄰居。其叔此後雖知上當,但因犯下人命官司,只得隨同此劣侄亡命江湖。
王君廓於是聚眾為盜,四處劫掠,漸集千餘人,進逼夏縣、長平。
河東郡丞丁榮率軍剿殺不得,轉又派人招撫。王君廓見到郡中來使,故意裝出感激涕零,甘願歸降姿態。
使者以此還報,丁榮反因此輕視王君廓,以為不必招撫,直接佈置軍隊入山清剿。
王君廓則早將兵馬埋伏在山谷之中,嚴令不許露出破綻,更不許出而迎敵。
官軍在山中大搜整日,一無所獲,兼且天色向晚,疲憊已極,只得撤兵。便在此時,王君廓下令全軍出擊,由此大破官軍,威震河東。
王君廓由此扎穩腳跟,在江湖綠林中立下名號,並與叛首韋寶、鄧豹等人結義金蘭,稱兄道弟。其後三賊聯手,合兵攻打虞鄉(今山西永濟)。
隋將宋老生引軍前來征討,兩軍相遇。王君廓初戰不利,只得退守方山,且故伎重施,遣使向宋老生詐降,並與其隔澗相談,祈求哀告,言辭謙卑已極。
宋老生被其感動,由此放鬆警惕。王君廓則趁夜率軍穿林逃走,全身而退。此後王君廓率軍劫掠邯鄲,遇邯鄲人王君愕,一見傾心,深為結納。
王君愕進言:當今英雄並起,兄此千餘人馬,勢力單薄,應待各方勢力角逐,簡其出勝者舉眾投靠,如此富貴可圖。今兄無尺土之地,搶奪騷擾為生,若遇強者,則將奈何?
王君廓:如此說來,兄必有善策教我!
王君愕:兄可奪取井陘天險為基,以觀天下風色。此處乃進出關中及山西要道,則欲奪取天下者,誰不以兄為重?
王君廓大喜,遂佔據井陘。
義寧元年,唐公李淵起兵反隋之際,先派人招降王君廓,許以重爵。
王君廓不能自決,議於兩位結義兄弟韋寶、鄧豹:我謂唐公初始起事,兵不過萬,實在不足憑依。今魏公李密乃是天下反王共主,擁數十萬之眾,若率眾投之,必為開國元勛,一生富貴無憂也。兩位兄弟之意若何?
韋寶:大哥不然。魏公雖然勢大,但帳下本有四十九家寨主,且以內訌奪位,江湖中人皆都不恥其所為。結義大哥兼讓位恩公且能殺害,其能容我兄弟耶!
王君廓不悅,又問鄧豹:三弟之意若何?
鄧豹:二哥之言是也。唐公雖然初起兵少,必以我兄弟為重,不如歸附唐公。
王君廓心中不喜,但見兩位兄弟意見相同,當下也就假意贊同,議定而散。當夜晚間,王君廓便乘其不備突然出兵,襲擊兩位結義兄弟山寨,奪其輜重,然後投奔魏公李密。
未料投到魏公軍中方知,瓦崗軍中英雄林立,根本無其立足之地,果如兩位兄弟所料。王君廓遂即反悔,這才率眾西入關中,來投唐王。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唐王李淵胸懷廣闊,且正是用人之際,又欲借其井陘要隘東出關中,故此以禮相待。於是奏請恭帝,封其為上柱國、假河內太守,又贈常山郡公,後改任遼州刺史、上谷郡公。
王君廓投降唐王之後,見朝中多為大族縉紳,或飽學名士,這才知道自己鄙薄,於是收起以往各種無恥之行,開始折身向學,積極幫扶唐王問鼎天下。
鏡頭轉換,按下長安,復說江南。
蕭銑因即皇帝大位,設置百官,皆都准依南梁故事。乃諡從父蕭琮為孝靖皇帝,祖父蕭岩為河間忠烈王,生父蕭璿為文憲王。封董景珍為晉王,雷世猛為秦王,鄭文秀為楚王,許玄徹為燕王,萬瓚為魯王,張繡為齊王,楊道生為宋王。
隋將張鎮州、王仁壽進擊蕭銑,不能取勝。繼而得知隋煬帝已死,遂與欽州刺史寧長真等聯絡,率領嶺南州縣,並以鬱林、始安之地歸降蕭銑。
蕭銑既稱梁帝,乃遣人招降交趾太守丘和;當時林士弘亦遣使來招,丘和皆都不從。蕭銑遂遣寧長真為帥,發嶺南之兵自海道以攻交趾。
丘和聞而大懼,欲引兵出降。
司法書佐高士廉進諫道:寧長真兵數雖多,懸軍遠至,不能持久。城中勝兵足以當之,奈何望風便降,舉數十萬民眾受制於人!
丘和聽從其諫,便以高士廉為軍司馬,率軍逆擊來犯之敵。高士廉連用機謀破之,寧長真僅以身免,盡俘其眾。
既而有驍果衛自江都而至,丘和得知煬帝凶問,這才以交趾郡歸附蕭銑。
當時始安郡(今廣西桂林)丞乃為李襲志,字重光,金州安康縣(今陝西石泉)人,北周信州總管李遷哲之孫,隋朝台州刺史李敬猷之子。
隋末因見天下大亂,乃盡散家財,招募壯士得三千人,以保郡城。蕭銑、林士弘、曹武徹交相派兵來攻,皆不能克。及聞煬帝在江都遇弒,乃率全城吏民,臨吊哭祭三日。
便有部將勸道:公乃中州貴族,久臨鄙郡,華夷悅服。今隋室無主,海內鼎沸,以明公威惠,若號令嶺表,尉佗之業可坐致也。
李襲志怒道:我家世代忠貞,從無逆臣。江都雖覆,宗社尚存,尉佗狂僭,何足慕也!
堅守二年有餘,始安郡外無聲援,於是城陷,為梁軍所虜,押送南郡。蕭銑得之大喜,拜為工部尚書,檢校桂州總管。
當時偽楚帝林士弘據有江南之地,漢陽太守馮盎亦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之地附之。蕭銑既得交趾歸降,便遣部將蘇胡兒引兵攻略江南,拔取豫章郡;復命宋王楊道生奪取南郡,齊王張繡略定嶺表。數戰之後,便得江准之地大部。
由此西至三峽,南到交趾,東至九江,北距漢水,全都歸屬蕭銑,兵力達到四十萬。
蕭銑既得南郡,就此徒都江陵,修復當年西梁陵園廟堂。又引南陽名士岑文本為中書侍郎,使典掌文翰,委以機密。
字幕:岑文本,字景仁,鄧州棘陽縣(今河南新野)人。西梁吏部尚書岑善方之孫,隋朝虞部侍郎岑之象之子。自幼聰慧敏捷,博通經史。十四歲時為父申冤,由是知名天下。
鏡頭轉換,按下江南,復說長安。
隋恭帝楊侑聞說祖父楊廣被弒,此後每次臨朝,便感覺後頸涼風不斷,如坐針氈。遂於義寧二年五月十四日,主動禪位於唐王李淵,遜居故代王府邸。
楊侑字仁輔,隋煬帝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子,母為韋妃。自幼聰明,氣度非凡,初封陳王,改封代王。禪讓之後閒居長安,次年病終,壽十五歲,在位一百七十七天。
五月甲子,唐王李淵即皇帝位於太極殿,遣刑部尚書蕭造告天南郊,大赦天下,改元為武德元年。命罷郡置州,以郡太守為州剌史。推五運為土德,色尚黃。
此時隋煬帝被弒凶訊亦至東都,留守東都官員奉越王楊侗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皇泰。追諡大行皇帝曰明皇帝,廟號世祖;追尊元德太子曰成皇帝,廟號世宗;尊生母劉良娣為皇太后。以段達為納言、陳國公,王世充為納言、鄭國公,元文都為內史令、魯國公,皇甫無逸為兵部尚書、杞國公。以盧楚為內史令,郭文懿為內史侍郎,趙長文為黃門侍郎,共掌朝政,時人號稱此七公為「七貴」。
史稱皇泰帝楊侗眉目如畫,溫厚仁愛,風格儼然。
當此唐朝初建,東西兩京二帝並立,天下反王數十,割據不臣者多如牛毛,乃是中國歷史上重要年份,西方紀年之公元618年是也。
五月辛未日,突厥始畢可汗遣骨咄祿特勒前來長安,祝賀唐高祖即天子位,並參與登基大典。高祖李淵設宴於太極殿以待遠客,命奏九部樂。
當時中國人避隋末之亂者多入突厥之境,突厥由此迅速強盛,彼時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北部諸國皆都臣服,擁有控弦之士百萬。唐帝因自己初起之時多借其兵馬相助之力,故於此建國立業之後,前後餉遺突厥可汗,數量不可勝紀。
突厥始畢可汗由是恃功驕倨,每遣使者前至長安,多有暴橫之行,唐帝皆優容赦之。
大唐初立,乃命裴寂、劉文靜等人修定律令,名曰《大唐武德律》。又命置國子、太學、四門生,合三百餘員,郡縣學亦各置生員。
至六月甲戌朔日,高祖升殿,設置重臣。乃下詔命:以次子趙公李世民為尚書令,從侄黃台公李瑗為刑部侍郎;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右僕射、知政事,司馬劉文靜為納言,司錄竇威為內史令,李綱為禮部尚書、參掌選事,相府掾殷開山為吏部侍郎,掾屬趙慈景為兵部侍郎,韋義節為禮部侍郎,主簿陳叔達、博陵崔民干並為黃門侍郎,唐儉為內史侍郎,錄事參軍裴晞為尚書右丞;以隋民部尚書蕭瑀為內史令,禮部尚書竇璡為戶部尚書,蔣公屈突通為兵部尚書,長安令獨孤懷恩為工部尚書。
大封重臣之後,各依其職。高祖惟待右僕射裴寂特別寵厚,群臣無與為比。
字幕: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縣(今山西臨猗)人,出身河東西眷裴氏。
裴寂姿容俊偉,十四歲時便補任蒲州主簿。隋朝建立後,舉孝廉出身,授左親衛,出任齊州司戶參軍,遷侍御史、駕部承務郎。
出任晉陽宮副監之時,交好唐國公李淵,策劃晉陽起兵,授大將軍府長史,賜爵聞喜縣公。又輔佐李淵攻破長安,便授相府長史。
當隋恭帝主動禪讓之時,唐王固執不從,裴寂率眾上表,以辭職相脅,李淵這才受禪稱帝。因其擁立大功,故此命為宰相以掌政事,對其親近厚待,自與他人大為不同。
高祖除將軍國重事皆付裴寂,另將庶政皆都委予內史令蕭瑀,事無大小,莫不關掌。
蕭瑀乃是梁明帝蕭巋第七子,隋煬帝蕭皇后同母之弟。今為內史令,亦屬宰相,於是孜孜盡力,繩違舉過,人皆憚之。
高祖有敕,怪內史宣行甚遲,蕭瑀奏道:大業之世內史宣敕,或前後相違,有司不知所從。臣在省日久,備見其事。今王業經始,事系安危,遠方有疑,恐失機會,故臣每受一敕,必要親自勘審,使與前敕不違,始敢宣行;稽緩之愆,實由於此。
李淵聞言大喜道:卿用心如是,吾復何憂!
唐高祖封賞眾臣已畢,便令諸將四面出兵,以開疆拓土,壯大勢力,積蓄國庫帑銀。因遣上將馬元規慰撫山南之地,諸州郡望風歸附,惟南陽郡丞呂子臧據郡不從。
馬元規屢次遣使前往招諭,皆為呂子臧所殺。
及聞隋煬帝遇弒,高祖又遣女婿薛君倩齎詔前往諭旨:隋帝已死,卿猶為何人盡忠?
呂子臧覽書大哭,先為楊廣發喪成禮,然後請降。唐高祖拜呂子臧為鄧州刺史,封南郡公,由此南陽歸唐。
又說通聖天子曹武徹,率軍攻打始安郡,久攻不下,頓兵城外,進退不得。梁王蕭銑趁其攻城受挫之際,聯合城內李襲志,內外夾擊,一舉擊潰擒殺曹武徹。此時距其登基稱帝,才一個月而已,可稱滿月天子。
又說迦樓羅王朱粲,在終南山一帶郡縣劫掠。因見李唐已經統一關中,立腳不住,只得率部逃竄至河南鄧州。
唐朝宣州刺史周朝追擊交戰,但屢戰屢敗,不敵朱粲部下喜食人肉諸將。馬元規此時已克南陽,正屯兵鄧州,於是趁戰勝餘威來戰朱粲,一陣敗之。
朱粲兵眾四散,向南逃遁,至山林中招集散眾,重整軍馬。
呂子臧見此,進言於馬元規道:將軍神勇,末將知之矣。今值朱粲新敗,士氣正衰,某願率部下精騎數千,與將軍合力攻滅之,以為進獻之禮,未知若何?若待其部下匯集,定來與我再爭南陽。朱粲向以劫掠為生,部下諸將皆為亡命之徒,因無存身之地,再來時必當拼死以戰,是為南陽心腹大患也。
馬元規因其新降,未知其心,故而不從。呂子臧又請單獨出戰,馬元規復恐其率部投敵,更又不從。此後不久,朱粲部下大集,果然來爭鄧州,馬元規只得退守南陽。
呂子臧嘆道:公不納我言,以致於此,我命休矣!
朱粲率領大軍圍城,時逢大雨,城牆崩壞。
南陽舊將皆勸呂子臧投降,呂子臧怒道:我今為唐天子之將,豈有向叛賊投降之理!
因此率部出擊,激戰至死。不久南陽城失守,馬元規跨馬挺槍力戰,最終不支被執,乃被朱粲殺害。臨死之前,因仰天嘆道:我不聽呂公良言,理應得此下場。
唐武德元年六月戊寅日,隋安陽令呂珉以相州來降,高祖李淵以其為相州刺史。
庚辰日,大封宗親諸王。冊立世子李建成為皇太子,趙公李世民為秦王,齊公李元吉為齊王,宗室黃瓜公李白駒為平原王,蜀公李孝基為永安王,柱國李道玄為淮陽王,長平公李叔良為長平王,鄭公李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李神符為襄邑王,柱國李德良為新興王,上柱國李博叉為隴西王,上柱國李奉慈為勃海王。孝基、叔良、神符、德良,皆為高祖從父弟;博叉、奉慈,乃是弟子從侄;李道玄者,從父兄之子也。自此,關中李氏宗族大興。
此時南陽凶報傳來,說馬元規及呂子臧雙雙戰死,南陽郡被朱粲所得。
唐高祖大怒,便欲立即發兵南陽,前往報仇。正當此時,西邊豐州總管張長遜遣使來報:西秦霸王薛舉以大將宗羅睺為先鋒,引十萬大軍,前來寇犯涇州。
李淵聞言大驚道:若涇州有失,則我關中危矣!
只得暫且按下南陽報仇之事,全力應對西邊。乃命以秦王李世民為帥,率領八大總管,引兵十五萬前往涇州,以拒西秦兵馬。(本集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71s 3.83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