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兩魏英雄傳 第75章 敵愾同心奪津陝

    537年,八月,關中。

    即使取得了小關之戰的勝利,但對宇文泰而言這僅是為自己爭取到一些喘息時間,後面還有太多麻煩在等着他去處理。

    東魏那邊雖然損失了竇泰,但並未傷及元氣,隨時可能捲土重來。

    而西魏國內的災荒更是要命,去年基本上顆粒無收,今年依舊看不到收穫的希望。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就更不要提繳納軍糧和支援國家建設了。如果任由局勢發展下去,恐怕都不用高歡來打,西魏這邊自己就先崩潰了。

    好在還有周惠達和蘇綽等人在,他們使出渾身解術協助宇文泰穩定國內局勢。蘇綽腦子比較活絡,他知道西魏的百姓已經快到了絕望的邊緣,如果不做點兒什麼肯定會出亂子,但眼下又實在沒什麼有效的安撫辦法,沒奈何只好請鬼神出來幫忙吧。

    於是在上半年的某一天,突然有人報告說在長安西邊的扶風郡槐里縣發現了一枚寶玉,特來進獻給朝廷。宇文泰立刻派專家去看看到底啥情況。

    鑑定結果極其出人意料。專家說這不是普通的玉石,而是一枚神璽。神璽出現乃天降祥瑞,表明上天庇佑我大魏政權。

    璽就是皇帝的御用印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的那枚傳國玉璽。由於這枚傳國璽的地位太高,基本不會用來蓋章使用,從秦至晉,皇帝日常辦公用的主要是皇帝三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和天子三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和天子信璽),統稱六璽。

    其它璽基本上隨便做,只有傳國璽代表了正統皇權,意義重大。西晉之前,傳國璽只有公認的秦始皇傳下來的那塊,但到西晉亡國之後,傳國璽流落在五胡政權之中,開始變得撲朔迷離起來,東晉皇帝也一度因為手中沒有傳國璽,被譏笑為「白板天子」。雖然後來東晉從冉閔手中得到一枚玉璽,但璽上的印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跟記載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不一樣,很有可能已經不是最初的那枚了。儘管如此,這枚玉璽依舊被南朝視為傳國璽,歷經東晉、劉宋、蕭齊、蕭梁四代,目前在梁武帝蕭衍手中。

    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拓跋燾曾經在鄴城的佛像中發現兩枚玉璽,其中一枚很像傳國璽,有人認為可能是前秦皇帝苻堅在失敗前藏起來的。北朝的傳國璽和辦公六璽在東西魏分裂的時候,由元修帶到了長安。

    至於這個神璽,是之前從來沒有過的東西,沒有任何傳承和故事,完全靠專家憑空解釋。

    但宇文泰是聰明人,當然清楚這個伎倆背後的意義。他當即以朝廷的名義向全國宣佈了這個好消息。神璽在長安附近出現,意味着上天已經表明立場,未來是屬於我們這邊的,不僅搞定東魏偽朝廷不在話下,將來統一全國都是必然的事情。所以,眼下的困難都是暫時的,大家堅持一下肯定能挺過去。

    西魏開始舉國慶祝,大赦天下。慶祝是為了宣傳西魏朝廷的正統性,穩定老百姓的民心;大赦則是把監獄裏的犯人都放出來自己想辦法找吃的,因為實在沒多餘的糧食養活這些人了。

    從此之後,中國皇帝除了傳國璽和辦公六璽之外又多了個神璽,後來被統稱為八璽。很多時候神璽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傳國璽,所謂神璽用來鎮國,而傳國璽則用來封禪禮神。

    靠着神璽的精神加成,宇文泰總算在百年不遇的饑荒情況下維持住了西魏國內的局勢,沒出什麼大的亂子。

    七月份的時候,又有了一個好消息,滯留在南梁兩年多的獨孤如願也帶着部下回到長安。

    獨孤如願去年沒有跟賀拔勝一起走,表面上的託辭是怕梁武帝蕭衍不同意,實際上是有些擔心因為丟了荊州被朝廷治罪。現在賀拔勝已經回國將近一年了,鋪墊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這才送信讓獨孤如願回國。

    獨孤如願回來的過程比賀拔勝要順利不少,他跟蕭衍打報告的時候只說要返回北朝,沒說具體去哪裏。因為他的父母都在東魏這邊,蕭衍誤以為他要去投奔高歡,正好當時東魏跟南梁關係很好,所以蕭衍很爽快就同意了。結果出發的時候,蕭衍覺得不對勁,建康到鄴城也沒多遠,怎麼這幫人準備了這麼多乾糧行李?他趕緊問獨孤如願具體要去哪裏,獨孤如願回答道:「忠臣不事二主,忠孝難以兩全。我已以身許國,豈敢因兒女私情忘了君臣大義?我這次是要回關中向朝廷復命請罪。」

    西魏雖然剛剛擊退了東魏的進攻,但現在還是處於饑荒窘迫的狀態,這種情況下獨孤如願堅持回國效命,讓蕭衍也頗為感動,而且他已經同意放人了,也不好再反悔,於是順水推舟誇獎了一番,又送了很多贈別的禮物。

    當時侯景正在虎牢關附近練兵,荊州一帶守備沒原來那麼嚴密,獨孤如願帶着楊忠和宇文虬等人很順利地進入武關,經上洛過藍田關到達長安。

    該走的過場還是要走的,獨孤如願回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動向朝廷檢討,說自己沒能守住荊州,虧損國威,請求朝廷治罪。皇帝元寶炬也先公後私,按照正式流程讓大臣們評判一下對獨孤如願的功過賞罰。

    大臣們當然知道皇帝和宇文泰的立場,裝模作樣議論了一番之後,給出了結論:「獨孤如願奉命遠襲荊州,幹掉了東魏的荊州刺史辛纂,實在是大功一件。雖然最終沒能守住,但那是因為敵眾我寡,後援又不及時,於情於理都可以原諒。我們一致認為獨孤如願功過可以相抵,賞罰都可以省了,讓他官復原職即可。」

    有這個結論就好辦了。元寶炬當即正式下詔:「獨孤如願荊襄之戰功勞極大,後來在敵強我弱,歸路又被切斷的情況下投奔南梁,表明他權宜變通能力也很強。更可貴的是,他身在南梁,不忘故國,這次排除萬難回朝復命,忠義之心天人共鑒。為了表彰這種愛國精神,我決定把他升為驃騎大將軍,另加侍中和開府,原來儀同三司和浮陽郡公的官爵都保持不變。」

    看到兒時的好朋友對自己依舊不離不棄,宇文泰也非常高興。

    這段時間被國內的饑荒整得焦頭爛額,而東魏那邊又在厲兵秣馬隨時可能發動下一次進攻,西魏的處境可謂相當被動。在這種艱苦的情況下,獨孤如願能夠率眾回歸對西魏軍民來說是極大的鼓舞。

    但再強大的精神支撐也不能當飯吃。無情的饑荒還在持續蔓延,關西大地上的草根樹皮都已經被吃得精光,西魏國內軍民百姓每天都餓得眼睛發藍。

    等到八月份的時候,眼看着國內最後一點兒餘糧即將耗盡,再捱下去恐怕連僅有的一萬多常備軍都養不起了。宇文泰愁得天天睡不着覺,沒辦法又去找宇文深諮詢對策。

    宇文深的建議也很直接。現在核心問題不就是缺糧麼,咱們出去搶點兒回來不就解決了?

    宇文泰眼前一亮,能搶到也行啊,可是哪裏有餘糧可搶呢?

    宇文深的建議一向都有具體的執行方案。他對宇文泰說,咱們都不用跑太遠,潼關東面一百多里外就有個巨大的糧倉,裏面的屯糧敞開吃都吃不完。咱們先把那裏給打下來,然後直接把糧食搬回來就可以了。


    宇文深說的這個糧倉就是陝州的弘農郡。

    從西漢開始,弘農就是重要的漕糧存儲地,相當於國家的中央糧倉,來自各地的田賦糧食都存在這裏,用於保障皇室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這段時間潼關以東雖然也受到一些災荒的影響,但弘農郡里的屯糧還是非常多,足夠西魏緩解目前的危局。

    想法固然美好,問題是這個計劃太大膽了。宇文泰雖然冒險擊退了高歡的第一次進攻,但東西魏之間的實力對比並沒有出現根本性改變。西魏現在只有一萬多常備軍,每天飯都吃不飽,能自保已經超出預期了,主動出擊豈不是老鼠逗貓惹禍上身麼?

    但宇文泰乃當世梟雄,險中求勝正是他所擅長的事情。他簡單權衡了一下,接受了這個建議。

    反正現在也沒什麼更好的辦法了。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與其困守長安等死,不如趁着部隊還有戰鬥力的時候放手一搏,沒準會有意外的收穫。

    另一方面,宇文泰的決定也有戰略上的考慮。弘農地處潼關和洛陽之間,既是扼守崤函道的重要節點,也是風陵渡和陝津渡等幾個重要黃河渡口的要衝之地。之前就是因為弘農在高歡手裏,東魏大軍可以在黃河南北兩岸來去自如,聲東擊西指南打北,自己的防守壓力非常大。而一旦搞定了弘農,高歡就玩不出這麼多花樣來了。

    八月十四日,宇文泰點齊手下十二名主要將領,帶着能動用的所有人馬,離開長安,開始了對東魏的第一次正式討伐。

    這十二名將領分別是:李弼、獨孤信、梁御、趙貴、于謹、若干惠、怡峰、劉亮、王德、侯莫陳崇、李遠、達奚武,每一個都是東西魏爭霸過程中響噹噹的人物。

    賀拔勝也在軍中,但他地位太高,不算在將領裏面。此外,宇文護依舊跟着叔叔一起出征。

    到達潼關的時候,宇文泰把所有將士們都聚集起來,召開了一次隆重的戰前誓師大會。

    潼關之內,萬眾肅然,只有宇文泰雄渾高亢的聲音在空中迴蕩。

    前面就是敵國的領地,危機四伏,兇險莫測,一旦進去就有可能無法全身而退。但有些事情是明知有危險也要去做的,大家都很清楚當前的處境,這次出征是絕境之中的求生之舉,前進尚有生機,身後已無退路,不成功,便成仁。

    宇文泰依照武王伐紂的典故,當眾宣讀了一段簡短有力的誓詞:

    「與爾有眾,奉天威,誅暴亂。惟爾士,整爾甲兵,戒爾戎事,無貪財以輕敵,無暴民以作威。用命則有賞,不用命則有戮。爾眾士其勉之。」

    這種類似周誥的行文方式是蘇綽倡導的,目的在於借用上古文風來提高宇文泰的話語權和權威性,要的就是那種「雖然不是很明白,但是覺得好厲害」的感覺。

    盟誓已畢,再無猶豫。宇文泰任命于謹為先鋒,離開潼關徑直殺奔弘農。

    小關之戰失利以後,東魏的防線有所收縮,于謹的先頭部隊很輕鬆地就過了黃巷坂和閿鄉縣,抵達弘農的前沿陣地盤豆城。

    盤豆城位於皇天塬上,負責守衛這裏的是東魏將領高叔禮,戍卒大概有一千多人。

    高叔禮仰仗着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堅守不出,打算跟西魏部隊頑抗到底。

    多年之後,于謹終於又有了發揮戰鬥力的舞台,小小的盤豆城豈能對他構成阻礙?他帶領部隊一個急攻,高叔禮就被打崩潰了,窘迫之下只好主動投降,一千多戍卒全部被俘。

    西魏大軍越過盤豆城,沿着黃河南岸長驅直入,於八月二十五日殺到弘農郡的治所陝城之下。

    陝城位於陝縣,而陝縣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縣內有一個比潼關所在的麟趾塬更有名的塬,叫做陝塬(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塬)。據傳周武王在立國之後的第三年病逝,即位的周成王年幼,由他的叔叔周公和召公輔政。當時周朝天下很不太平,所以周公和召公做了個簡單的分工,陝塬東邊的地盤由周公管理,陝塬西邊的地盤由召公管理。分陝而治後,周公專心領兵平叛,開疆闢地;召公則專心處理朝政,發展生產。後來的陝西,即是因位於陝塬以西而得名。

    目前在陝城鎮守的是東魏的陝州刺史李裔和大將高幹。

    李裔就是當年偷開定州城門投降杜洛州,導致刺史楊津被俘的那個長史。但他這段黑歷史不僅沒有被追究,後來還升官了,不久前剛剛接替劉貴擔任陝州刺史。

    用這種人鎮守如此重要的地方,明顯是高歡用人不當了。

    西魏大軍到達陝城的時候,正好趕上天降大雨,看樣子一時半會兒停不下來,有人建議等雨停了再打。

    宇文泰斷然拒絕。咱們打得就是時間差,再磨蹭磨蹭等高歡的援兵到了就麻煩了。他嚴令各個部隊不得耽擱,即刻冒雨攻城。

    宇文泰手下這幫猛人的戰鬥力極強,李裔和高幹拼盡全力也就守了一天多的時間。八月二十七日,陝城被攻破,李裔還沒來得及投降,就被斬殺於亂軍之中。高幹見事不好,打算從北面的陝津渡口過黃河逃跑,結果被賀拔勝領人追上抓了活的。

    高歡的確沒預料到宇文泰居然敢主動出擊,就在他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宇文泰已經用最快的速度拿下了弘農。

    不出宇文深所料,弘農的倉庫打開之後,裏面糧食堆積如山,場面極其震撼。西魏將士們已經太久沒吃過飽飯了,此刻感覺進入天堂一樣,幾乎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是真的。

    宇文泰也沒想到這次戰果居然如此之大。他決定親自帶領大軍在弘農郡駐紮,掩護運糧部隊爭分奪秒把糧食運往關中。



  
相關:    校花的貼身高手  修羅武神  不滅武尊  逆天邪神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敕勒歌:兩魏英雄傳第75章 敵愾同心奪津陝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敕勒歌:兩魏英雄傳"
360搜"敕勒歌:兩魏英雄傳"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2s 3.99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