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員用以增加收入的各種名堂非常多,特別是在南梁朝新立,皇帝實力正是強大之時,地方官員都想巴結皇帝,保留或是繼續高升一步。
這都需要地方官員給中樞大官送禮,讓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如:
地方官府派人赴京到有關部門辦事用印,京城各部門都各出竅門,巧立名目以收取一定費用,稱為「印規」。
學官收取舉薦秀才官定期送禮,稱為「學規」;
獄官收取犯人家屬探監錢,稱為「監規」;
本地商賈給地方官送禮,下級給上級送禮,稱為「年規」、「節規」;
涉及範圍相當廣泛,凡是涉及權力問題,都有金錢收入。
真可謂林林總總令人瞠目結舌,離石收到蓋世太保收集來的情報,差點冒出背寫《官場現形記》古文小說的念頭。
那古代貪官如何巧立名目收取不義之財的呢?
貪墨者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皆有,即使新中國也是如此。
巧立名目者有之、盤剝百姓者有之、賣官鬻爵者有之,大貪巨貪如過江之鯽:
西晉荊州刺史石崇,《晉書》記載其「財產豐積,室宇宏麗。後房百數,皆曳紈繡,珥金翠。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
唐朝宰相元載,元載最出名的就是在被抄家時,抄出了八百石胡椒,約合64噸,胡椒由於產自西域,在唐朝是很值錢的。
最出名的要數清朝的和珅,和珅在這些貪官中,一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乾隆死後,嘉靖在和珅家中抄出八億兩白銀,相當於乾隆年間清朝廷每人二十兩的稅收總和。
離石想貪官也是隨着時代進步的,貪污數額屢創新高,比如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張青山,貪污了幾億就震驚全國。
要是與日後的「周某人」上千億,不知能不能排上歷史人物名錄。
根據蓋椐蓋世太保的秘密調查,南朝大貪者如過江之鯽,小貪者更是駢肩疊戟,然無論大小貪墨皆有名目,手段玩出了花樣,也創造了貪污歷史。
如「拔釘錢」。
就是南齊一個叫趙在禮的官員創新的。
趙在禮,字干臣,清河郡涿州人。
他先後在前齊、南梁兩朝任鄴都留守、興唐尹等。
南齊司馬睿帝時趙在禮調離宋州,宋州百姓因其在位賦稅深重苦不堪言,這次調離宋州百姓彈冠相慶,大家說「終於拔掉了眼中這顆釘子」。
趙在禮聞言大怒,上表司馬睿留任宋州一年,向每個百姓徵收一千錢,取名「拔釘錢」。
「無獨有偶」同樣的事還是發生在南齊朝中期。
「渠伊錢、捋須錢」也出現了,南齊的官員張崇也是個貪官。
其在廬州任上十幾年索取賄賂、壓榨百姓,張崇除極度貪婪外還頗有一套討好皇帝的花招。
他每年去朝見皇帝便攜帶大量的金錢和財寶來博取皇帝的歡心,於是乎張崇官運亨通愈發放肆。
有一次在張崇進京期間不知道哪來的小道消息說:「皇帝要把張崇調到別的地方去了!」這消息就像一陣風一般,傳遍了廬州城內外。
百姓們知道這個害人精終於要被調走了,真是喜形於色、普天同慶。
人們見面還相互慶祝:「渠伊必不復來矣!」,翻譯過來也就是這狗官終於滾了!
結果百姓們卻是空歡喜一場,張崇沒有被調走,回來的張崇知道了這個消息大為不爽。
你們不是想要我走麼,那就收錢!收「渠伊錢 」作為對百姓們的報復。
等到了第二年張崇又進建康面見皇帝,百姓們又聽到了張崇要調走的消息,這下百姓們不敢明目張胆的歡喜慶賀了,見面就摸一摸鬍鬚來示意。
果然再一次讓百姓們失望,回來的張崇又開始作妖了,他仿照去年又設立了「捋須錢」。
還對外宣稱:你們摸鬍子也要錢!
可見,官員小老百姓是惹不起的,古之皆然,這樣的生活當真是暗無天日,可是與沒有秩序的亂世,這點苦,老百姓也就默默的承受下來了「好死不如賴活着!」。
這只是官員,真正讓老百姓痛苦的是,官員手底下的辦事小吏。
他們雖然貪的不多,但手段卻簡單粗暴,對老百姓傷害最大,前世的城管若是與這時代的小吏-比,完全可以稱得上「文明之師!」
而「淋尖踢斛」,只是古代小吏收稅時發明的一個小手段,與其他的生財手段,比起來只是一道開胃小菜。
他才明白了新中國取消土地稅,對農民來說是多麼大的創舉和福氣。
等買物稅兌變成銀子後,收稅的又發明創造了其他創收手段:
「火耗銀」,又稱秏羨。
原來是指將碎銀融化鑄成銀錠時產生的損耗。
官員們把這一部分損耗強加在百姓身上,徵收上來留為己用,明中期火秏比例為正稅的20%-30%。
而到清康熙時期達到30%-40%,甚至高達70%-80%。
各級官員層層加碼,級級盤剝,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地方官可以以此為名義多收錢,至於這個比例是多少,那就看地方官的良心嘍。
古代的老百姓對於火耗收的少的官,已經看做是清官了,當成清如水的清官。
連康熙也曾經說過,火耗收百分之一的官,不失為清官。
官吏們深知官場風高浪險,榮辱無常,升遷無望而機遇不多,任期有限,而手中的權力難保長久。
像一次改朝換代,或是戰亂,或是-次意外,他們就不再是官員,退化成為手中無權的世家豪門。
可是世家豪門之間的吞併比之官場更加殘酷,徹底貫徹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而蝦米只能吃泥土!」的規律。
官員是當然不會坐失在職撈錢的權力,也就「無惑乎清白之吏不概見於天下也」。
當然,歷史上也是不乏像海瑞這樣為官清廉,家徒四壁的清官,出淤泥而不染,至於他的個人能力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在南朝,還沒有出現有德操的官員,如果不經歷一次農民起義,摧毀現有的階層秩序,這種情況以後估計很難改變。
離石想到這些,忍不住念了一句古代的詩句:
「清若荷花不染塵,廉如梅花不畏寒。」
社會進步,不止要靠技術和思想上的革新,還要靠社會革命,革掉一批人的命!
喜歡離石遊記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925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