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范清婉火急火燎地趕到位於八樓的小會議室時,裏面已有七八人,大家都正襟危坐在會議桌旁。只有一位年輕人站在那裏,正在熟練地將一台筆記本電腦,與放在會議桌頂頭的投影儀進行連線調試。
她站在門外的走廊上,給楊之江打了個電話後,便走進會議室,尋了一個位子坐下。
甫一坐下,只見梁副局長手裏拿着一本記事本,從門口風風火火走了進來。他一邊向裏面走,一邊客套地說到:「不好意思,讓你們久等了!」
梁副局長在靠近投影儀的位置坐了下來,輕聲問年輕人:
「都準備好了嗎?」
「都準備好了「,那個年輕人答道。
「好,我們下面就馬上開始」
他將頭略微向上抬了一下,向年輕人使了個眼色,年輕人馬上心領神會地回應了一個「OK」手勢,便點擊了一下電腦鍵盤,牆上的投射屏幕上,頓時出現一張發黃的畫面。
這時,一名技術處的人,站起身來,用激光筆點着屏幕中的畫面,說到:
「大家請看,這就是上次那張照片中的原物,是范清婉警官她們從二史館提取回來的。對於這張原物紙片,我們採用了目前最為先進的X射線分析技術等,對其的屬性和來源、紙片的纖維、書寫墨跡的痕量礦物質和其他元素等,進行了分析、追溯和還原,發現紙片上面的文字書寫時間為明代晚期,所用的紙張為明代的談箋。
所謂談箋,就是荊川紙一種,為明代常州人所發明,是用竹子製成的,這種紙張,薄而略透,類似桃花紙。後來到了明崇禎年間,一位名叫談仲和的人,對此進行了改造,將花紋印入了荊川紙中,從而開創了我國水印花紋紙張的先河,因此被命名為談箋。談箋這種紙張,由於是用堅白的荊川紙褙厚砑光,再用石蠟打上花草、山水、人物、鳥獸之形,故而不濡、堅滑,適於記錄並長久保存。也正因為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張原物紙片,並未發生霉變、發黑或腐爛等現象。
另外,我們在對紙片作分層分析時,發現其紋路呈螺紋狀,紙張中暗淡的圖案,為鶴望蘭之花形,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從中還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該紙張的表層,留有一方較為模糊的印章痕跡,經X射線透視分析,印章上的字跡,由於年代久遠,已完全看不清了,只有一絲微弱的印章戳蓋時所遺留的凹痕,根據這些凹痕的分佈情況,我們判斷印章應為八個字,並且篆刻的字體可能為鳥蟲體,其中一個字應為「天」字,位置序列排在第四。」
「哦?能否再說得詳細點,你們是如何得出如此結論的?」,梁副局長問道,
「因為我們發現每一個字體部位的凹痕,具有部分同一性特徵,比如每一個字的最後一筆,似乎都呈小鳥狀之特徵,故而我們高度懷疑這是一種鳥蟲篆體,至於其中一個字為』天「字,是因為該字的筆畫較少,並較為清晰些,容易判斷。以上就是本次鑑定的全部內容,報告完畢!」」
…
「好!通過上次和這次對照片的有關信息進行了鑑定分析破譯,讓我們對這張紙片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嘿嘿嘿…這張紙片…看來並不簡單啊!由於我們目前對紙片中那首琴曲和陶弘景的那首古詩,還沒有明白是何用意,故而尚須我們大家要加倍努力哦!「
梁副局長略微總結了一下,便又繼續說到:」 好,我們現在先將這紙片的事,放一放,下面請技術處的同志將范清婉同志最近拍到的一張照片,也展示出來,讓大家開開眼界」
屏幕上,很快出現了一幅解像度非常高清的照片。范清婉一看,正是自己那日在百年老店裏用微型相機暗地拍下的照片。
「小范,經過技術處和密碼處同志對這張照片進行分析破譯,從中還真發現了一些問題,好,還是請技術處的同志講一下」
話音剛落,會議室內的燈光頓時又暗了下來,剛才還變幻不停的的屏幕,此時也靜止了下來。
未幾,一幅清晰透徹的全景照片,猶如海嘯一般撲面而來,給人以極大的視角震撼。照片色彩驚艷欲滴,立體感極強,幾乎佔據了整個屏幕,超高的清晰度,連照片中的飯桌縫隙處,夾雜着一絲絨毛,都能一覽無遺,這令范清婉這個圍棋世家出生的大家閨秀,頓時大開了眼界,並從心底由衷感嘆到現代科技的驚人魅力。
很快,照片被支離的七零八落,中見的人物、器物等,不停地以平面、立體,正面、側面等方式,在二維和三維之間切換展示着,讓人有點眼花繚亂。未幾,畫面固定在一件木質器物上。通過光線的照耀和透視放大後,器物的表面,顯得十分圓潤精細,兩條環線間的蓮花和波浪圖案,以及七個鏤空圓環,美輪美奐,栩栩生輝,讓人有「置身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現場,巨大的奧運五環在夜空中冉冉升騰「之感。
「大家請看,這蓮花圖案中,暗含着一把小巧的直尺,而旁邊的水波紋圖案中,同樣也暗藏着一個精緻的器物,是一把圓規。這些圖案,都是洪門早期所用的徽標的核心內容,而直尺和圓規,也是西方共濟會的一種最重要的標記。在此,我想提醒一下的是:這些符號,既是共濟會的標記,也有可能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墨家的標記,解放後,我們國家曾在新疆吐魯番盆地考古中,發現過一幅上古時期的伏羲女媧圖中,伏羲手中持着的就是直尺,而女媧持着的則是圓規。
另外,在靠近邊沿處,嵌有內外兩條平行的環圈,兩個環圈之內,刻有微型的蓮花和波浪圖案,相互間隔均勻,而內圈裏的中央位置,則是由七個鏤空的黃豆粒般大的圓環,互為銜接着,橫三縱四,呈T型排列分佈。」
「能否將中間的鏤空部分,再放大一些」,范清婉提議到,
」大家請看,這三角形中間的圓圈,為T型排列,橫向為三,豎向表面上看為三,實際為四,圓圈形如茶杯,這一圖案和排陣,我們分析,應屬於古代的七星劍陣位置圖,而三角形和中間的T,則是香港洪門洪順堂的印信標記。大家都知道,洪順堂自成立以來,就一直使用三角形作其標誌。也正因為此,香港在回歸前,港英政府根據該堂的標記,以及洪門的名稱和旗幟,將其分支三合會的英文名,稱之為Triad。
這個器物中,還沿襲了洪門傳通的手語符號,洪門中有「出手不離三」之說,將五指以「三加二」的形式來分組。上述的七星劍陣,一般是以茶碗擺放方式出現,而以精緻的木雕飾品示人,是極為罕見的。這是香港三合會對外聯絡的成員的身份憑證和對外聯絡的一種信號標識」
還沒等大家醒悟過來,技術處人又說到: 「下面,請大家再注意看一下這個年輕人面前所擺的茶杯「
屏幕上,突然漂浮出一個閃動的紅色圓圈,將照片中的茶杯單獨圈了出來,然後飛快地放大解析,須臾間,一張清晰無瑕的茶杯照片,光亮地顯示在屏幕的中央。
「這是一套青花蓋碗茶杯,分為三部分,茶蓋、茶碗和茶托。大家請看此人,並不象普通客人那樣,喝口茶,將杯蓋蓋上,而是將茶蓋朝外,並斜靠在茶托上。 這其實是一種古老的茶陣,是過去行走江湖的人遇到困難時,尋求外人幫助的一種暗語信號。由此,我們結合這個年輕人上述一系列的行為表現,初步判斷其是對外發信號,尋找同門中人幫助。」
「好,下面請外圍調查組的同志談一下這個年輕人情況」,
電腦很快將照片上的人圈了出來,並放大在屏幕上。
「此人是名香港籍人士,現正住在新街口的金陵飯店。我們調取了其在酒店登記所用的證件信息,此人姓名鄭思龍,回鄉證編號為:H20123800,香港身份證號碼為:B70365X,職業:文員,港澳地址一欄,填寫的只有香港九龍四字 。後經我們香港那邊同事核查,其人1976年出生,現年35歲,未婚,自小在香港的九龍城寨長大,為三合會中人,任依字輩。生父母情況不詳 「
梁副局長側過身體,問身邊的一個年輕人:「鄭思龍香港方面的資料信息,就這些?」
「是的」
「似乎太單薄了,能否讓我們香港的同志再深入地調查一下?「
「難度比較大」
「為什麼?」
「因為九龍城寨現在已沒了「
「哦?…」」
「84年時,中英雙方談判就達成了要拆除九龍城寨的協議,直到93年,香港政府出動了五千名警察,前後耗時一年,將它全部拆光了。據了解,當時為了拆除該寨,光羈押的江湖人士就達一萬多人。現在那個地方,已成為一個公園,原有的住民夜早已四散八方了,因此調查的難度非常大。」
「 那些原住民都搬到哪裏去了?」
「拆遷時,登記在冊的一共有9420戶居民,其中51%的人搬去公共屋村,38%的人在香港、新界等地買了私房,還有11%的人,因自行解決住房,所以很難查詢具體下落」
「那拆遷之時,香港政府總該保留了九龍城寨的歷史檔案吧?」
「經我們調查,香港政府只有當時登記拆遷補償的記錄文件,以及申請香港居民身份的檔案記錄,但九龍城寨的歷史檔案已無法查找。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拆遷時,大部分九龍城寨的人都不願意,至於索要歷史檔案,更是遭到一口拒絕。因為這些原住民自大清到現在,一直是遵循的是大清律法,而不是大英法律或香港政府律法,因此英國人無權過問,更無法索要了。」
「哈哈哈…還有這麼一回事」
「其實,在上世紀60年代,英國人就想廢止九龍城寨的大清條例了,但遭到了九龍城寨人的一致反對,特別是一些有錢人。」
「為何富人們反對啊?」
「大家可能不知,根據大清條例,一夫多妻是合法的,也正因為此,當時香港的不少富豪…為了有三妻四妾,紛紛落戶此地,以規避香港法律。」
「哈哈哈…,真是無利不起早的萬惡有錢人」
「關於九龍城寨的情況,有的同志可能不了解,我在這裏順便介紹一下吧。九龍寨位於香港九龍東北部,今天的啟德機場附近,面積約有2.67平方公里,始建於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依山而築,四周築有城牆,城寬220米,長119米,高約6米,東南西北各有一門,南門為正門,面海而立。自清朝到解放後,我國政府與香港政府以及英國,對九龍城寨都沒有真正有效治理過,因此成為了東亞地區赫赫有名的三不管地帶,最高峰時有居民5萬多人。這裏三教九流,幫派林立,賭徒妓女毒販,更是充斥其中。追溯其歷史源頭,主要是因鴉片戰爭時,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雙方只是議定了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但九龍城卻不在其中,依然屬於清朝管轄。從那時起,九龍城寨就成了「界中之界」,也成為了香港三合會的公開活動中心,直至1993年被拆除。這座城寨,被史學界稱之為罪惡之城。由於裏面的混亂狀況,以及高度壓抑的情調氣息,仿佛在現實與虛幻間穿越輪迴,詭異的魅力和獨特的氛圍,因此還被世界各地的一幫賽博朋克玩家們視為聖地之一」。
「哈哈哈…好了…這些暫時不談。下面還是談一下這個鄭思龍來到咱們南京後的情況吧。」
「經我們這段時間的調查走訪,發現此人來到南京後,並無什麼異常現象,只是先後去過郊區的戴山、靈谷寺、朝天宮等地,似乎在尋訪戴笠的故事」。
「一定要緊緊盯住,有什麼情況及時匯報。好,下面請十二處的范清婉同志匯報一下所調查的情況。」,
梁副局長剛說完,又連忙補充到:「剛才我們談的那張紙片原件,就是范清婉同志從第二歷史檔案館浩如煙海的檔案中找出來的,非常不容易,在此表彰一下。」
范清婉頓時感到有點臉紅,站起身來,手持激光筆,指着屏幕上的黑白圖片,說到:
「這是我們從二史館提取到的。是軍統的戴笠於1943年5月10日親自簽發的一份特別通行證,證件上用毛筆寫着一行字:
『 今特派鄭天柱上尉前往陝西湖北等地進行軍事暗察,請沿途關卡和軍政機構一律放行』
在證件的左上角,還貼着一張小一寸穿着軍服的軍人黑白照片。為此,我們在二史館的大力協助下,翻閱了大量的國民黨情治部門的有關歷史檔案,最後在國民黨國防部二廳三處的人事檔案中,終於找到了此人的檔案資料。
其檔案典藏號為144-010106-0013-025867號,檔案中記載的內容具體如下:
鄭天柱,男,別號:玉娃子,黨證字號:軍谷字第二一O一五號,入黨時間:民國二十三五月三日,入黨地點:湖北襄陽;出生於民國三年九月十六日,湖北襄陽人。
任職經歷:民國二十年六月,廣州黃埔軍校第十五期步兵科畢業,從此入軍中任職。民國二十八年三月,任調查統計局北平辦事處中尉,民國三十二年四月,在南京總部參加受訓,任上尉。民國三十五年三月被拘。
在檔案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張小一寸的鄭天柱身着軍服的正裝黑白照和一張灰白髮黑的特別通行證的副本。副本上是空白的,沒有填寫任何內容,也未記載通行證的具體用途。後來,我們將該特別通行證的存根,與我們此前從第二歷史檔案館馮文軒辦公室提取的那個檔案袋中的特別通行證,進行了比對,發現上面的編號是完全一致,證件簽發的時間,也是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十日,並且證件上的照片與檔案中的存根照片,也是同一個人。匯報完畢!」
話音剛落,梁副局長便連聲贊好,然後略微停頓了一下,用一種深沉的語氣說到:
「好!最後,我對上述這些調查情況,作一下總結,供大家思考:一,特別通行證上沒有記載具體的用途,能否說明鄭天柱他們去執行的是項秘密任務?如果是,那麼是什麼秘密任務呢?能否再從二史館的軍統檔案中或通過其他途徑再查找一下?二、從筆記本上記錄來看,執行任務的時間,是抗戰最為艱難的時候,五個人,組成特別行動組,花費巨資,又歷經千辛萬苦,到過湖北、西安等地,前後用了至少兩年的時間,說明了什麼?說明他們的任務完成難度大,或者追蹤的目標和位置不確定,或者較為模糊,第三,筆記本的前後頁為什麼都被撕掉了?這裏面到底記錄了什麼?為什麼只留了花費的那幾頁?第四,檔案袋中為什麼夾着半張《申報》?報紙上的時間為西元1935年5月9日,可通行證上的時間卻為1943年,這是為什麼?其中到底表達了何種含義?第五,報紙上的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開工興建的新聞,以及其中配發的那張黑白照片,是否有什麼含意?照片中的兩人,我們查了一下,分別是時任國民政府zhu席的林森,和當時的史料陳列館設計師楊廷寶教授,此人解放後擔任東南大學建築系主任,82年去世;第六,五個人最後的去向?是否還有人健在?最後,我特別要提一下那位叫鄭思龍的港客,到處去尋訪戴笠墓,看來並非一般的遊客,此人與上述五人中的鄭天柱有沒有關係?「
會場頓時陷入一片寂靜。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4s 3.983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