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質元朝
至順元年(1330年)五月初六日,王顓出生於高麗開京(今朝鮮開城),他是高麗忠肅王王燾的次子,母親為德妃洪氏(恭元王后)。王顓初名王祺,出生後不久,父親忠肅王便前往元朝。忠肅王對被視為「潑皮」的長子忠惠王極為失望,因此有意栽培幼子王祺。至順三年(1332年),忠肅王在元大都向官員尹澤透露了這一意圖。王祺後來被封為江陵大君,這一封號也體現了忠肅王對他的重視。
至正二年(1341年)五月,宗主國元朝命令王祺入朝為質,充當怯薛(宿衛),稱「大元子」。政丞蔡河中以下三十多人隨他前往中國。在元朝的十年間,王祺在朴仁干門下接受了嚴格的儒學教育,至正九年(1349年)以後,他還擔任了元朝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的侍讀,因此修煉了很高的文化素養。
三年後,被元朝廢黜的忠惠王死於流放途中,元子王昕繼位,是為高麗忠穆王。忠穆王即位後,加封在元朝的叔父王祺為江陵府院大君。此時,王祺已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政治人物。忠穆王去世後,他的庶弟王?與叔父王祺成為王位候補者,而王祺更得眾望。高麗大臣王煦、李齊賢、李谷、尹澤、金敬直、李承老等都推戴王祺,王祺也做好了繼承王位的準備。然而,由於王?的母家禧妃尹氏家族勾結親元勢力,在元廷內展開運動,最終元順帝欽點王?為高麗國王,是為高麗忠定王。塵埃落定後,王祺的隨從大多數離他而去,只剩下趙日新、柳淑、朴天富等少數人留下來。
儘管失去了王位,王祺並未一無所獲。就在與王位失之交臂的這一年(1349年),他親自前往漠北,迎娶了元魏王孛羅帖木兒之女承懿公主(追贈魯國大長公主,故通稱魯國公主)寶塔失里。這一婚姻不僅為他贏得了一個重要的政治盟友,也為他日後的登基奠定了基礎。
忠定王繼位後,高麗國內的親元勢力和尹氏外戚勢力反目成仇,對立日益深化。同時,倭寇的頻繁侵擾使高麗沿海地區飽受困擾。在這種情況下,元廷決定改立王祺為高麗國王。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月,元廷派人廢黜了忠定王。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王祺和魯國公主在元朝皇子失禿兒等人的護送下,從元大都回到了高麗開京。兩天後,王祺即位於康安殿,開啟了恭愍王一朝二十三年的統治。
二、反元改革
恭愍王王祺即位後,面對高麗王朝內外交困的局面,立即着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任命德高望重的老臣李齊賢為首相(都僉議政丞),並逐漸構建起以表兄洪彥博為中心的支持勢力。當時的高麗王朝,外有蒙元帝國的干涉,內有權門勢族的跋扈,土地兼併嚴重,國王的威望幾乎蕩然無存。恭愍王力圖挽回頹勢,振興這個已有四百年歷史的王朝,從一即位就開始實施改革,如廢除政房、設立田民辨正都監等。
然而,這些剛剛起步的改革很快招致了統治集團內部的不滿與對立。至正十二年(1352年)秋冬之交,名列「燕邸隨從功臣」之首的判三司事趙日新發難,以清君側為名殺死奇轅(元順帝奇皇后的哥哥),劫持了恭愍王。面對突如其來的政變,恭愍王一時不知所措。幾天後,他接受了三司左使李仁復的建議,在征東行省衙門誘斬趙日新及其同黨,平息了動亂。兩個月後,元朝派使臣審理趙日新之亂,並誅殺了餘黨。
趙日新之亂失敗後,恭愍王為了安撫奇氏為代表的親元勢力,並對元朝更加恭敬。當時,中國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鹽販張士誠割據高郵,元朝出動大軍鎮壓。至正十四年(1354年)夏秋之交,元朝派人到高麗徵兵助剿,恭愍王派了40餘名將相、2000多名軍隊前往中國。同年十二月,由於元順帝聽信讒言,貶斥主帥脫脫,導致大軍潰散,中國局勢更加混亂。恭愍王本來就意識到自己的改革在元朝干涉下難以實現,聽到這一消息後,摸清了元朝外強中乾的底細,決定反抗元朝的干涉,恢復高麗的自主。
然而,高麗的「附元輩」(親元勢力)擔心中國局勢的變化會影響他們的前途,特別是與元朝皇室聯姻的奇氏、權氏、盧氏家族,他們與恭愍王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至正十六年(1356年)五月十八日,恭愍王在宮中設宴,邀請包括奇轍、權謙、盧頙在內的宰樞兩府大臣赴宴,企圖將三人及其子侄一網打盡。奇轍和權謙到場後,恭愍王的親信秘密建議趁早將他們處死,恭愍王採納了這一建議,命令埋伏的壯士用大椎襲擊奇轍和權謙,奇轍當場死亡,權謙逃到紫門時被殺。恭愍王隨即出動禁衛四番軍士捕殺三家親族同黨,將盧頙處死於其家中,暴屍街頭。
隨後,恭愍王宣佈開京戒嚴,廢止元朝設立的征東行省理問所,停用至正年號,恢復高麗舊制。他任命印璫、姜仲卿為西北面兵馬使,率兵越過鴨綠江,掃蕩東遼東八站地區,攻破婆娑府等三站;又任命柳仁雨為東北面兵馬使,在元朝雙城總管府千戶李子春、李成桂父子做內應的情況下收復了淪陷百年的國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誅滅「附元輩」後,恭愍王頒佈教書,宣佈「一國更始」,歸還奇轍等人掠奪的土地,解放其霸佔的人民,並準備丈量土地,展開進一步的改革。元朝得知高麗入侵,揚言發兵80萬討伐;後來又派斷事官撒迪罕到鴨綠江邊宣旨,要求高麗國王解釋清楚。為了避免事態擴大化,恭愍王獻上印璫的首級(此前已因擅殺其副手姜仲卿而被廉悌臣殺死),上表謝罪。同年十月,撒迪罕來到開京,帶來了元順帝原諒高麗的詔書。恭愍王完成種種善後工作後,於至正十九年(1359年)六月正式表彰洪彥博等20人,封為「誅奇轍功臣」。
三、內憂外患
就在恭愍王王祺努力推行改革時,高麗的內憂外患逐漸達到了頂峰。至正十八年(1358年),高麗因大旱發生嚴重饑荒,漕運不通,恭愍王宣佈減膳、撤樂、禁酒,以示與民同苦。然而,這只是高麗一系列災難的開始。倭寇問題越來越嚴重,從恭愍王即位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倭寇已騷擾高麗沿海24次,恭愍王不得不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和至正十八年(1358年)兩次宣佈開京戒嚴,以應對倭寇的入侵。
更大的打擊來自中國紅巾軍。當時,紅巾軍龍鳳政權組織三路北伐,中路軍潘誠(破頭潘)、關鐸(關先生)等沿太行山北上,攻陷元上都(今中國內蒙古正藍旗),又轉入遼東,直接威脅高麗。至正十九年(1359年)二月,紅巾軍傳檄高麗;同年十二月,紅巾軍將領毛居敬率軍4萬越過結冰的鴨綠江東征高麗,蹂躪義州、靜州、麟州等地,不久後攻陷西京平壤。開京居民恐慌,紛紛搶購物資,恭愍王也練習騎馬,預備逃難。經過安佑、李芳實的苦戰,終於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趕走了紅巾軍,但造成了數以萬計的高麗百姓被屠殺。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紅巾軍再次從海路進攻西京,十餘日後被李芳實擊退。翌年十月二十日,潘誠、關鐸、沙劉等率20萬紅巾軍渡鴨綠江,進攻高麗,勢如破竹,一個月後就攻陷了開京。在紅巾軍進軍高麗途中,有十餘萬高麗農民加入了紅巾軍。恭愍王率魯國公主及百官倉皇南逃,十二月十五日抵達福州(今韓國安東),派鄭世雲統兵20萬反攻紅巾軍。在鄭世雲、安佑、李芳實、金得培、崔瑩、李成桂等將士的奮力征戰下,終於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正月收復了開京,並驅逐紅巾軍。
經歷紅巾軍東征後,恭愍王決定重新依賴元朝,他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派戶部尚書朱思忠出使元朝,祝賀道路復通,同時恢復了征東行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六月,恭愍王又派典法判書李子松出使元朝,獻上從紅巾軍那裏繳獲的元朝玉璽和金寶等戰利品。然而,奇皇后一直對恭愍王殺害哥哥奇轍及其家族懷恨在心,再加上在元高麗人崔濡的慫恿,元順帝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二月宣佈廢黜恭愍王,另立恭愍王在元朝的堂叔德興君塔思帖木兒為高麗國王,元麗關係再度緊張。
紅巾軍敗走後,近臣金鏞嫉妒將領們的功勳,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矯旨命安佑、金得培、李芳實三將殺死總兵官鄭世雲。恭愍王聽說此事後追究三人擅殺大將的責任,安佑第一個回到福州行在所,金鏞不等他解釋就把他殺死;其後李芳實、金得培相繼被殺,觀者無不哀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恭愍王還都開京,於二月十二日駐駕開京郊外的興王寺。閏三月初一日拂曉,金守、曹連等50餘人闖入興王寺,欲弒恭愍王,宦官安都赤代恭愍王被殺,恭愍王則被另一宦官李剛達背負至明德太后洪氏的住房。隨後崔瑩等平定這場政變,但恭愍王最器重的大臣洪彥博在這場政變中喪生。事後發現主謀為金鏞,恭愍王先是把他流放到密城(今韓國密陽),然後派人審問並處死他。經過四將被殺和興王寺之變後,恭愍王的親信大多死亡,金鏞死後,恭愍王甚至為之流淚,反覆嘆息道:「還有誰能依靠呢?」並下令不再追查金鏞同黨。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五月,元順帝廢黜恭愍王的聖旨正式傳達到高麗,恭愍王又一次面臨重大危機,命令加強對元朝的防備,處死了被視為元朝內應的大臣朱思忠。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初一,崔濡率一萬元軍護送德興君跨過鴨綠江,先打了勝仗,佔領宣州(今朝鮮宣川),朝野震動。崔瑩和諸將分軍在獺川擊敗了元軍,並讓兵馬副使安柱向恭愍王報捷,恭愍王很高興,賞賜了安柱一匹馬兩錠銀。東寧路萬戶朴伯也大舉入寇延州,崔瑩派遣手下將領擊退元軍,元軍只剩十七騎而返。同年秋,孛羅帖木兒入元大都,奇皇后失勢,元廷才恢復了恭愍王的王位,並將崔濡移交高麗,恭愍王處死了他。恭愍王接着派金庾向元朝索要德興君,元朝以德興君有背疽為由暫緩移交事宜,直到元亡都沒有移送高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懷孕中的魯國公主病重,恭愍王下令赦免除了斬、絞二罪外的所有犯人,但公主還是於七天後不治身亡。這對恭愍王又是一個沉重打擊。經歷種種內外變故後,恭愍王日漸消沉,不再是初年銳意圖治的君主形象了。
四、任用辛旽
恭愍王王祺即位後,高麗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高麗才稍微安定下來。然而,長期的戰亂和自然災害已經使高麗社會極度疲敝。張士誠派去高麗的使臣所見的情形是「鹿走荒宮亂寇過,雞鳴廢館行人次」,連首都開京都如此荒涼,整個高麗社會的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尹紹宗上疏指出:「國家自庚寅以來,東御倭寇;丙申以後,北御韃靼(元朝)。己亥辛丑之戰(抵禦紅巾軍),吾民死亡者大半;不三年,又有癸卯之亂(抵禦元軍),死亡又倍於辛丑矣。己亥以至於今十五年間,水旱相仍,餓莩相望,民之存者,僅十之一。」
在這段克服動亂的過程中,產生了280餘名功臣,賞賜了結田地和2635口奴婢。這導致了功臣勢力尤其是武人勢力的膨脹,王權則有所削弱;而地方上農莊盛行,國家控制力下降,這與恭愍王即位初年以來實行的改革初衷顯然背道而馳。此時,恭愍王已經厭倦了出身世家大族的大臣,認為他們盤根錯節,互相包庇,不可能支持他的改革;而「草野新進」和儒生則乳臭未乾,且喜歡結交權貴,也不可用。在此情況下,賤民出身的僧侶辛旽因「離世獨立之人」的身份而被恭愍王所相中。辛旽面對恭愍王要他掌握國政、重啟改革的邀請,假裝拒絕,最後恭愍王同他約定:「師救我,我救師,死生以之,無惑人言,佛天證明。」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五月,恭愍王正式拜遍照(即辛旽)為師,不久後就採納辛旽建議,貶謫武人勢力的代表崔瑩為雞林尹,到九月已將25名功臣流放、罷官、褫爵。恭愍王命柳濯、李仁任掌管都堂政務,金蘭、任君輔、睦仁吉掌管宮中事務,實際上代表宮中勢力的「內宰」逐漸凌駕於都堂(都評議使司)之上,顯示出此時王權的伸張。同年十二月,遍照還俗,取名辛旽,被恭愍王封為守正履順論道燮理保世功臣、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領都僉議使司事、判重房監察司事、鷲城府院君、提調僧錄司事兼判書雲觀事,統攝僧俗,位極人臣,正式走上政治前台。
辛旽掌權六年之久。這期間他可謂一手遮天,包攬高麗內外大權;同時大舉起用同黨,排斥異己,被他所殺者的家屬都不敢控訴。恭愍王賦予了辛旽同自己一樣的權力和儀仗,時人稱為「國有兩君」,就連元朝都知道辛旽「權王」的名聲。辛旽掌權後,重新恢復了恭愍王初年的田民辨正事業,自任田民推整都監的判事,令出必行,權門勢族迫於威勢,紛紛歸還非法侵佔的田地和奴婢,百姓歡呼雀躍,尤其是那些被解放的奴婢,更是高呼「聖人出矣!」此外,他執政時期還整飭官制、興建學校、完善科舉,其改革可謂有聲有色。
然而,辛旽專權引起了眾多大臣的不滿。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左司議大夫鄭樞和右正言李存吾冒死上疏,彈劾辛旽跋扈。恭愍王讀到一半就勃然大怒,焚其上疏,將這兩名諫官下獄審問,後在李穡的勸阻下免去一死,貶謫外地。隨着恭愍王支持下的辛旽改革的深化,得罪的權貴越來越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吳仁澤、慶千興、睦仁吉、安遇慶、金元命、韓暉等功臣密謀除掉辛旽,有人向辛旽告發此事,辛旽去恭愍王面前哭訴,恭愍王下令將所有參與者流放。翌年十月,前密直副使金精等人圖謀殺死辛旽,事泄後恭愍王將他們全部流放,辛旽則派人將流放者縊殺。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五月,明德太后洪氏勸恭愍王不要再用辛旽,恭愍王不聽。此時,恭愍王和辛旽開始起用科舉及第、熟悉儒學的新進士人,如林朴、鄭夢周、鄭道傳、尹紹宗、李崇仁等,這些新進士人多數成為了埋葬高麗王朝的主要力量。
五、遇弒身亡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以後,高麗的國內外局勢再次發生變化。當時,明朝大軍已經攻入元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五月,明朝遣使來高麗,恭愍王即表歸附,再次停用至正年號。隨後,恭愍王開始策劃用兵鴨綠江以北,兩次征伐東寧府。在國內,他與辛旽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變化。自從魯國公主死後,恭愍王就停止上朝聽政,將國政交給辛旽,但隨着辛旽權勢愈發膨脹,恭愍王也不再對他言聽計從了。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辛旽請求恭愍王封自己為「五道都事審官」,被恭愍王拒絕。庚戌年(1370年)七月,全羅道體覆使崔蘇龍還京時先拜謁辛旽,再拜謁恭愍王,恭愍王命人杖責他。同年冬,恭愍王採納正言李詹的建議,命六部台省官親奏事,並讓史官近侍,前往報平廳聽政視事。這些變化讓辛旽感到不安,他開始密謀推翻恭愍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恭愍王拜謁憲、景二陵時,辛旽埋伏的刺客未能及時行刺,被辛旽罵為「怯懦無用者」。此後,辛旽及其同黨日夜策劃舉事。到同年七月,辛旽門下一個官員李韌得知逆謀後,匿名投書宰相金續命,金續命將此事上報恭愍王。恭愍王下令逮捕辛旽同黨奇顯、崔思遠等人,他們都供認了罪狀。辛旽則被騙至正陵(魯國公主陵)軟禁兩天,隨後流放水原。恭愍王接受都評議司的建議,決定將辛旽處以極刑,派林朴、金?前往水原斬了辛旽。恭愍王還專門數落辛旽的罪狀,表示是辛旽先違反與他訂的盟誓。辛旽死後,首級被高懸在京城東門,其家屬同黨數十人被處死和流放。
辛旽伏誅後,恭愍王召還被流放、禁錮的慶千興、崔瑩等功臣,並禁止內宰樞干政,恢復了「都堂」(都評議使司)的權力。這使他的改革再次退步,王權也重新弱化,特別是對明關係的緊張和倭寇問題,更使武將勢力大為提升。為了抑制武將的勢力,恭愍王在洪武五年(1372年)十月設立「子弟衛」,選拔名門貴族中的年少貌美者入侍,其權勢甚至比肩辛旽。子弟衛成員也仗着恭愍王的寵信,淫亂後宮。
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的一天,一名叫崔萬生的宦官在服侍恭愍王上廁所時透露了益妃懷上洪倫(子弟衛成員,洪彥博之孫)孩子的秘密。恭愍王密令殺洪倫以滅口,並暗示崔萬生也難逃一死。崔萬生非常恐懼,夥同洪倫、韓安、權瑨、洪寬、盧瑄等在次日凌晨進入寢殿,趁恭愍王大醉時將他亂劍砍死,腦漿濺到壁上。不久後,崔萬生的衣服被發現有血跡,遂東窗事發,所有參與者均被處死。
恭愍王死後,葬於正陵旁邊的玄陵。兒子江寧府院大君王禑(相傳為辛旽之子)繼位。此後,明麗關係惡化,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才賜予了「恭愍」的諡號,高麗加諡為「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喜歡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54s 4.06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