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37章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烈火與德語《聖經》的誕生

    引言

    馬丁·路德,這位16世紀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家,於1483年出生於德意志埃斯勒本(Eisleben)。他的早年生涯充滿了學術追求與宗教探索。曾在曼斯菲爾德、馬格德堡、埃森納赫等地學習,1501年進入萊比錫大學,次年獲文學士學位,1505年又獲碩士學位,期間他致力研究經院哲學。同年5月,他進入埃爾福特大學法學院,準備成為一名律師。然而,命運似乎另有安排,同年7月,他進入埃爾福特奧斯定會的隱修院當了隱修士,並於1507年領受神父職。

    1508年,路德被維登堡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burg)聘為講師,這成為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1512年,他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後,在維登堡大學開設聖經學常設講座,併兼管教會工作。這些經歷不僅為他日後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也讓他對當時羅馬天主教會的種種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贖罪券之爭與《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派約翰·台徹爾(John Tetzel)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贖罪券,這一行為引發了廣泛的不滿。贖罪券,原本是為了籌集資金修復聖彼得大教堂而發行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成為了羅馬教廷聚斂資財的工具。不少諸侯及市民階層對此甚為不滿,馬丁·路德也不例外。

    1517年10月31日(或11月1日),路德以學術爭論的方式在維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門上張貼出了《九十五條論綱》。這份文件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對教皇兜售贖罪券的行為提出了質疑,並指出教皇無權免罪,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行的赦免。他還指出,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贖罪券也可以赦罪免罰。這一舉動迅速得到了各階層的支持,同時也觸怒了羅馬教廷。

    《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標誌着路德宗教改革的開始。它不僅揭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還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路德在論綱中提出的觀點,如「因信稱義」等,成為了他日後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

    二、與羅馬教廷的對抗與隱居瓦特堡

    隨着《九十五條論綱》的廣泛傳播,路德與羅馬教廷的對抗也日益激烈。1518年8月,羅馬教廷命令路德到羅馬受審。然而,路德並未屈服於教廷的壓力,而是連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公開提出教皇無權干預世俗政權,並宣稱教會如果不能自己進行改革,國家政權應予以挽救。他還明確指出,教皇不是《聖經》的最終解釋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與上帝相通而成為祭司,無需神父作中介。

    1520年10月,利奧十世宣佈開除路德教籍。面對這一決定,路德並未退縮,而是在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決定公開對抗。他寫了《反對敵基督者的通諭》一文,並於12月10日當眾燒毀教皇通諭及一些教律。這一舉動進一步激化了路德與羅馬教廷的矛盾。

    152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為了在政治上與法國抗衡,希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因此反對路德的改革。在帝國會議上,查理五世決定執行教皇通諭,給路德判罪。然而,由於與會諸侯的反對和路德本人在被審訊時的強硬態度,會議最終決定先放路德離開,然後判罪並下逮捕令。路德在歸途中被薩克森選侯以攔劫綁架方式送進瓦特堡加以保護。

    在瓦特堡隱居期間,路德並未停止他的宗教改革事業。相反,他利用這段時間致力於聖經的德語翻譯。這一翻譯工作不僅推動了宗教改革運動的發展,還促進了德語的規範化。路德的德語版《聖經》如同一扇窗,打開了信仰的新天地,讓信徒們終於能夠用自己的語言直接與上帝對話。


    三、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張與影響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因信稱義:路德強調「因信稱義」的學說,主張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聖禮和神職人員。他反對羅馬教會的因行稱義說,即依靠以教皇為首的教階制度和複雜的聖禮才能得救。這一觀點打破了羅馬教會對信仰的壟斷,使信徒們能夠直接與上帝溝通。

    簡化宗教儀式:路德主張減少教堂、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他還提出神職人員也可以結婚生子。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堅持《聖經》高於教皇和教會:路德認為,《聖經》是人們唯一信仰的神聖權威。每個信徒都應當閱讀《聖經》,並完全可以對《聖經》的含義做出個人的價值判斷與理解。他進一步指出,既然人人都能與上帝直接溝通,能自主地閱讀和理解《聖經》,那麼人人在上帝與《聖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會作為人們與上帝溝通的中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世俗統治者的權力高於教權:路德強調國家權力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權力。他主張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當高於教權並支配教權。這一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要求。

    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它不僅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加強了各國王權,有利於民族國家的發展;還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範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精神文化方面,路德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它還幫助新教徒閱讀《聖經》,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此外,路德宗教改革還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

    四、路德與宗教改革運動的分裂

    儘管路德宗教改革運動在德意志和歐洲各地迅速蔓延,但並非一帆風順。在宗教改革運動的發展過程中,路德與一些支持他的中小貴族和宗教改革者產生了分歧。特別是當一些擁護路德的中小貴族以人道主義詩人胡登和騎士濟金根為首發動起義時,路德明確表示反對以暴力和流血來維護福音。

    1529年,在馬爾堡會談中,路德拒絕了各方包括茨溫利提出的內部和解、一致對抗羅馬教廷的建議。這一決定導致路德與瑞士宗教改革派分裂,也標誌着路德宗教改革運動內部出現了分歧和分裂。儘管如此,路德宗教改革運動仍然對歐洲宗教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和發展。

    五、結語: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的永恆遺產

    馬丁·路德作為16世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領袖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和行動不僅改變了歐洲宗教和政治格局,還深刻影響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他的「因信稱義」學說打破了羅馬教會對信仰的壟斷,使信徒們能夠直接與上帝溝通;他的簡化宗教儀式和堅持《聖經》高於教皇和教會的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和反封建的思想;他的世俗統治者權力高於教權的觀點,加強了王權並推動了民族國家的發展。

    喜歡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37章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烈火與德語《聖經》的誕生  
相關:    最強升級系統  神級插班生  劫天運  鋼鐵蒸汽與火焰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37章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烈火與德語《聖經》的誕生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7s 4.01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