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私留捐銀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王亶望調任甘肅布政使,他的到來並非帶來了新的治理理念或是改善民生的實際行動,而是開啟了一段利用職權進行大規模貪污的歷史。在他上任之初,正值朝廷下令肅州、安西兩地可以按照舊例收取民眾捐納的糧食,以此作為換取國子監生資格的條件。這一制度原本是為了鼓勵民間儲備糧食,並給予那些無法通過科舉考試的人一條獲取學位或官職的道路。然而,隨着時間推移,這種做法因種種弊端而被停止執行。
但王亶望並沒有遵循這一停止命令,反而與當時的總督勒爾謹商議,決定繼續推行這一制度。他們以內地倉庫儲糧不足為藉口,命令各地州縣重新開始收取捐納。更進一步的是,他們改變了捐納的形式,不再接受實物如豆麥等糧食,而是改為收取銀兩,也就是所謂的「折色」。這種轉變使得原本應該用於公益事業的資金直接流入了個人腰包。
為了掩蓋自己的行為,王亶望還捏造了甘肅地區遭受旱災的情況,謊報需要大量的糧食來進行賑災救濟。實際上,這些通過捐納所獲得的銀兩並沒有被用來救濟百姓,反而被王亶望及其同夥們私分。從總督到各個層級的地方官員,幾乎無一倖免地參與了這場分贓遊戲,而王亶望自然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這一系列的不法行為持續了大約半年的時間。在此期間,王亶望上報中央的數據異常龐大,聲稱已收到一萬九千人的捐納申請,共計捐納了八十二萬石的糧食。這樣的數字顯然超出了常理,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於是,乾隆帝提出了「四不解」的質疑,即為何甘肅這樣一個貧困且土地貧瘠的地方會有如此多的人願意捐納,以及如此多的糧食是如何被處理的等問題。
面對朝廷的質疑,勒爾謹等人並沒有選擇坦白,而是繼續編織謊言,試圖矇混過關
二、鋪張奢侈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亶望因其在甘肅的「政績」被擢升為浙江巡撫。然而,他的升遷並未改變其一貫以來的貪婪與奢靡作風。在乾隆四十五年,當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時,王亶望負責接待工作,他為了討好皇帝,竟然不惜花費大量公帑來裝飾沿途建築,佈置華麗的場景迎接聖駕,這種鋪張浪費的行為遠遠超出了正常的接待規格。
乾隆帝對此表示不滿,並明確指出,南巡的目的在於了解民情風俗,而非享受奢華的遊覽。他對王亶望過度奢華的接待方式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並告誡說:「南巡只是體察民情風俗,不是遊玩觀景,今添建屋宇,張燈結綵,朕實所不取。」這表明乾隆帝對於官員應當秉持節儉原則的態度十分堅決。
不久之後,王亶望的母親去世,按照當時的禮儀制度,官員應當辭官回家守孝。然而,王亶望並未遵守這一傳統習俗,而是上書請求在完成百日的喪期後,繼續留在浙江處理海塘工程。乾隆帝考慮到海塘工程的重要性及王亶望的專業能力,特許了他的請求。
然而,事情並沒有因此平息。在乾隆四十五年,浙江巡撫李質穎入朝面見乾隆帝,並在討論海塘工程進展時與王亶望產生了分歧。李質穎直言不諱地批評了王亶望在母親去世後沒有遣散家眷回鄉守喪的行為,認為這是對傳統禮節的極大不敬。乾隆帝聽聞此事後,對王亶望的行為感到憤怒,認為其行為狂妄且逾越了禮法,於是下達旨意斥責王亶望,並將其解職,但仍允許他在海塘工程中繼續發揮作用。
三、虛銷賑粟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隨着大學士阿桂奉命前往浙江勘察海塘工程,一系列涉及地方官員的貪污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阿桂在考察過程中發現杭嘉湖道王燧和嘉興知府陳虞盛利用職務之便,以「大差」為名進行貪污舞弊活動。所謂「大差」,通常指的是由於突發事件或特殊任務導致的額外開支,但在實際操作中,它往往成為某些官員斂財的藉口。
鑑於此,阿桂上書彈劾了這兩名官員,並且皇帝懷疑他們的行為可能與前任浙江巡撫王亶望在任期間的庇護有關。因此,乾隆帝下令逮捕王燧,對其進行嚴格的審訊。與此同時,甘肅境內發生了河州回民蘇四十三領導的起義事件,甘肅巡撫勒爾謹在鎮壓過程中失利,損失慘重,也被捕審問。
在這一背景下,阿桂被任命為赴甘肅督剿的負責人。然而,由於抵達甘肅後遭遇連日大雨,軍隊行動受阻,阿桂只得將這一情況匯報給朝廷。乾隆帝對這一狀況感到懷疑,並開始思考甘肅近年來連續 報 旱 的真實性。於是,他命令阿桂與總督李侍堯一同詳細調查甘肅歷年來的賑災情況。
隨着調查的深入,阿桂和李侍堯發現了令人震驚的事實:原來,王亶望等人在甘肅任職期間,曾命令將「監糧」改為捐銀,並且虛報了賑災糧食的數量。這意味着,大量本應用於救助災民的糧食實際上並未發放,而是被官員們私下瓜分了。這一發現徹底激怒了乾隆帝,他立即派遣侍郎楊魁前往浙江,與新任巡撫陳輝祖共同審理王亶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嚴密的審訊之下,王亶望無法再隱瞞事實,只得供認自己及其他官員的罪行。乾隆帝下令抄沒王亶望的家產,結果發現其家中藏有大量的金銀珠寶,總計價值超過一百萬兩白銀。此外,還有大量的貴重物品,顯示了王亶望及其同夥長期以來的貪污程度之深。
四、貪污被斬
乾隆帝在得知甘肅地區存在嚴重的貪污問題後,隨即採取了果斷措施。當時,乾隆正在熱河避暑,他命令隨行的大臣們前往熱河,會同其他官員共同審理王亶望、勒爾謹以及甘肅布政使王廷贊等人涉及的監糧改捐銀、冒賑貪污案。
在審訊過程中,王亶望等人不得不面對鐵證如山的事實。他們供認,自從實行監糧改捐銀以來,王亶望指示蘭州知府蔣全迪暗示各州縣官員虛報旱情,然後由相關道府匯總並上報朝廷。這種做法使得原本應該用於賑災的糧食被折算成銀兩,而這些銀兩則被各級官員瓜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貪污網絡。
經過調查,案件的真相逐步清晰。從巡撫一級到各州縣官員,涉案人數達到了一百多人,貪污的贓款總額達到了驚人的上千萬兩白銀。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反映出貪污行為的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
最終,根據審訊結果,案件波及到了六十多名官員。乾隆帝對這些貪污者的處理極為嚴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主要責任人王亶望被判處斬首;勒爾謹則被要求自裁,即自殺;而甘肅布政使王廷贊則被判處絞刑。此外,凡是在此次貪污案中冒領賑銀達到兩萬兩以上的二十二人,均被處以極刑;其餘涉案人員雖未被處死,但也被剝奪了官職,並發配邊疆,以示懲戒。
喜歡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986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