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22章 林丹汗:蒙古帝國最後一道光芒

    一、即位之初

    林丹汗即位之時,正值蒙古內部權力分散且外部壓力重重的關鍵時刻。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年僅十三歲的林丹汗繼承了汗位,成為蒙古大汗,他繼承的是一個已經衰敗的汗國。此時的蒙古汗權不再像昔日那樣強大,各部落各自為政,其中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已經不再完全服從於蒙古大汗的指揮,而僅僅是名義上的共主。這些部落中,有的已經傾向於獨立,有的則與後金有着密切的聯繫。同時,漠西的瓦剌部依然保持着與北元的敵對狀態。

    林丹汗即位之初,在明朝的官方記錄中也有所體現。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十月,明朝兵科都給事中宋一韓在其奏文中提到林丹汗,稱其為「凌丹憨新立」,暗示了林丹汗剛繼位不久且尚未樹立權威的事實。同時,宋一韓還指出,儘管當時的蒙古內部存在分裂,但由於土蠻(布延汗)去世,明朝暫時得以喘息。宋一韓認為,林丹汗作為一個「窮餓之虜」,尚未獲得足夠的實力來應對複雜的局面。

    次年七月,兵部尚書蕭大亨也在上疏中分析了邊防形勢,提到了林丹汗「幼憨嗣立,懦弱未威」,這意味着年輕的林丹汗尚未能夠建立起強大的個人權威來統領蒙古各部。這種描述反映了明朝對林丹汗早期統治能力的看法。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遼東巡按熊廷弼在報告中也提到林丹汗「尚不能統眾」。這表明,在林丹汗即位後的幾年裏,他仍然未能有效地團結蒙古各部,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應對明朝或者後金的威脅。

    二、崛起壯大

    林丹汗即位數年後,其威望與實力逐漸提升。萬曆四十年(1612年),林丹汗首次率軍三萬侵入明朝邊境,雖然此次行動未能取得顯着成果,但顯示出了林丹汗擴張領土的野心。隨後的幾年裏,他繼續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並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秋天發起了更加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一年,林丹汗親自率領數萬軍隊,連續三次襲擊明朝邊境,從廣寧到錦州的戰線綿延數百里,聲勢浩大,明朝方面對此表示震驚,稱林丹汗為「虜中名王,尤稱桀驁」。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林丹汗送回了之前擄掠的明朝人口,並獲得了與明朝進行貿易的權利。這一舉動不僅緩解了與明朝的緊張關係,也提升了他在蒙古諸部中的聲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的軍事行動中,林丹汗與內喀爾喀五部盟主卓里克圖洪巴圖魯(明朝稱為炒花)聯手,顯示出內喀爾喀已經屈服於林丹汗的控制之下。這一時期,林丹汗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自己的汗權,包括修建都城察漢浩特(意為「白城」,位於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的查干浩特城址),並使用《圖們汗法典》約束諸部,促使漠南諸部重新向大汗朝覲。林丹汗的理想不僅僅是加強察哈爾部的力量,而是要恢復成吉思汗的霸業,這一點從他的尊號「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林丹呼圖克圖聖武成吉思大明薛禪戰無不勝無比偉大恰克剌瓦爾迪太宗上天之天宇宙之玉皇轉金輪法王」中可見一斑。

    同樣是在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林丹汗在西藏薩迦派僧侶沙爾巴呼圖克圖的勸說下,從原本信仰的黃教(格魯派)改宗為紅教(薩迦派,廣義上與寧瑪派、噶舉派皆屬紅教)。當時,黃教已經在蒙古地區傳播了幾十年,擁有深厚的根基。林丹汗的改宗行為無疑加劇了信奉黃教的蒙古諸部對他的離心傾向,這對他的統一蒙古大業產生了不小的阻礙。

    三、交惡後金

    隨着努爾哈赤在東方建立起後金汗國,林丹汗面臨了一個新的強大對手。努爾哈赤不僅對明朝構成了威脅,同時也對林丹汗的統治造成了壓力。努爾哈赤通過與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的聯姻,逐步削弱了林丹汗在蒙古諸部中的影響力。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發動了對明朝的戰爭,明朝在薩爾滸之戰中遭受慘敗,遼東地區岌岌可危。明朝開始考慮利用林丹汗來對抗努爾哈赤。同年九月,明朝遼東經略楊鎬提出了「制東夷在先款西虜」的策略,旨在利用林丹汗的力量來牽制努爾哈赤。隨後,戶科給事中應震、山西道御史馮嘉會、兵部尚書黃嘉善等大臣紛紛提出「以夷攻夷」的策略,試圖通過支持林丹汗來達到牽制後金的目的。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和開原之戰之後,率軍圍攻鐵嶺。內喀爾喀部中最強大的宰賽率萬人支援明朝,但抵達時鐵嶺已經失守,宰賽在與後金軍交戰中大敗,本人及其兩個兒子被俘。同年八月,明朝的重要盟友葉赫部也被努爾哈赤擊敗,這迫使明朝將注意力轉向林丹汗。

    同年秋天,明朝派監軍王猷帶着四千兩白銀出使察漢浩特,希望與林丹汗結盟。林丹汗起初以病為由不見明朝使臣,並拒絕接受諭帖,試圖抬高談判的籌碼。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明朝每年提供四千兩白銀給林丹汗,以換取他對廣寧城的保護。次年,明朝將賞銀提高到了四萬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與明朝結盟後,林丹汗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十月派遣康喀爾拜虎攜帶國書出使後金。在這份國書中,林丹汗自稱為「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蔑視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女真之主」,宣稱廣寧城已經被他降服,並警告努爾哈赤不要侵犯廣寧。這份國書的傲慢態度激怒了後金的諸臣,努爾哈赤當時正忙於利用在鐵嶺之戰中俘獲的宰賽等人質,以要挾內喀爾喀與自己結盟,因此沒有立即回應。

    次年正月,努爾哈赤正式回復林丹汗,他在回信中數落了明朝滅亡後蒙古汗廷的困境,並慫恿林丹汗與自己結盟共同對抗明朝。林丹汗沒有回應努爾哈赤的提議,並扣留了後金使臣碩色烏巴什。努爾哈赤誤信內喀爾喀傳來的謠言,以為碩色烏巴什已被林丹汗殺害,於是斬殺了林丹汗的使者康喀爾拜虎。不久之後,碩色烏巴什逃脫回到後金。這一系列事件導致後金與林丹汗察哈爾部之間的關係徹底破裂。

    四、聯明抗金

    林丹汗與明朝的合作主要基於相互的利益需求。努爾哈赤佔領瀋陽後,林丹汗意識到這是一個展現實力、獲取明朝支持的機會。天啟元年(1621年)春,當努爾哈赤準備進一步攻取遼陽時,林丹汗命令蒙古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率領內喀爾喀卓里克圖、達爾漢巴圖爾、巴哈達爾漢等2000騎兵前往瀋陽,目的是解救仍被拘禁的宰賽。

    蒙古軍隊抵達瀋陽城下並與守城的後金士兵交戰,但因擔心努爾哈赤的援軍到來,很快就撤退了。八月,內喀爾喀五部以一萬頭牲畜作為贖金,從努爾哈赤那裏贖回了宰賽。這一失敗不僅削弱了林丹汗在蒙古諸部中的威望,也讓他意識到與後金對抗並非易事。

    努爾哈赤在佔領瀋陽後,計劃進一步佔領廣寧。當時明朝的廣寧巡撫王化貞非常信任林丹汗,相信林丹汗能夠出兵四十萬相助,並承諾給予林丹汗一萬兩白銀的獎勵。然而,遼東經略熊廷弼則認為不應過分依賴蒙古力量,主張加強明軍自身的實力。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發動了對廣寧的大規模攻勢。王化貞倉皇逃離廣寧,而林丹汗先期派出了一萬軍隊支援廣寧,另有兩萬軍隊因為雪阻未能及時到達。當林丹汗的援軍趕到時,廣寧已經落入努爾哈赤之手。

    林丹汗的軍隊隨即轉而守衛山海關,並繼續與明朝協商奪回廣寧後的賞賜事宜。明朝為安撫林丹汗,預計的花費達到了百萬兩白銀之巨。儘管如此,明朝並不寄希望於林丹汗能夠有效地牽制後金。例如,袁崇煥曾評價林丹汗雖有數十萬兵力,但在紀律性上遠不及努爾哈赤的軍隊,因此他建議林丹汗不要與後金進行正面交鋒。

    五、內部紛爭

    廣寧之戰之後,後金對明朝的攻勢暫時放緩,而蒙古內部的矛盾開始顯現。林丹汗對內喀爾喀與後金之間的通婚和結盟感到憂慮。他指責管理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沒有妥善管理,甚至懷疑他與努爾哈赤有秘密聯繫。這加劇了蒙古內部的分化。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帶領三千多戶投奔遼陽城,歸順了努爾哈赤。隨後,內喀爾喀的其他部族也開始陸續投奔後金。與此同時,烏珠穆沁部的翁袞都喇爾子多爾濟車臣濟農和他的叔侄塞棱額爾德尼台吉因與林丹汗不和,率領部眾投奔了漠北外喀爾喀。蘇尼特部的素塞巴圖嚕濟農、浩齊特部的策凌伊爾登、阿巴噶部的都思噶爾札薩克圖濟農等也離開了林丹汗,投奔了漠北。

    此外,林丹汗與蒙古諸部之間的貿易關係也出現了問題,他的貨物被喀喇沁部多次劫奪,而喜峰口插賞貿易的份額也被侵佔。這些事件進一步削弱了林丹汗的權威。

    面對蒙古內部的危機,林丹汗決定首先解決內部不服從的部族問題。他認為:「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何得處處稱王?」這意味着他當務之急是要統一蒙古。內喀爾喀五部雖然與努爾哈赤結盟,但仍與明朝保持聯繫,並且拒絕斷絕與察哈爾的關係。為此,努爾哈赤於天啟三年(1623年)四月對內喀爾喀發動了懲罰性的攻擊,殺死了扎魯特部的台吉昂安。內喀爾喀盟主卓里克圖試圖與林丹汗聯合復仇,但林丹汗並未積極響應,反映出他不願意直接與後金對抗,而是專注於內部穩定。


    林丹汗最大的內部挑戰來自於奧巴台吉領導的科爾沁部,該部與後金的關係日益密切,並於天啟四年(1624年)正式與努爾哈赤結盟。同年十月,林丹汗派綽爾濟喇嘛與奧巴談判,但沒有達成一致。隨後,林丹汗率軍征討科爾沁部,奧巴向後金求援。努爾哈赤派兵五千支援,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保護科爾沁部。得知後金出兵的消息後,林丹汗不願與後金直接衝突,於是撤退,解除了對科爾沁的威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天啟六年(1626年)春,後金在寧遠之戰中失利,對內喀爾喀的支持明朝的行為表示不滿,於是第二次討伐內喀爾喀。內喀爾喀被打得潰不成軍,其領袖卓里克圖在西拉木倫河遇到林丹汗。林丹汗嚴厲批評卓里克圖對其不忠以及內喀爾喀在明朝和後金之間搖擺不定的態度,並趁機吞併了卓里克圖的餘部。同年八月,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皇太極以扎魯特部多次劫殺後金使臣為由,第三次討伐內喀爾喀。林丹汗再次趁機攻擊內喀爾喀殘部,進一步削弱了內喀爾喀的力量,使其幾乎土崩瓦解,只剩下巴林部和扎魯特部。

    六、西遷右翼

    在科爾沁部加入後金陣營以及內喀爾喀五部被嚴重削弱之後,皇太極開始向林丹汗的察哈爾部施加壓力。察哈爾部的八個鄂托克中,奈曼和敖漢部處於林丹汗和皇太極勢力的夾縫之中,它們試圖充當調停者的角色。天啟七年(1627年)初,奈曼和敖漢派綽爾濟喇嘛前往瀋陽與皇太極議和。皇太極不僅暗示奈曼和敖漢歸順後金,還要求直接與林丹汗通使。

    林丹汗得知奈曼和敖漢與後金通款的事實後,不僅沒有理解他們的立場,反而決定討伐這兩部。奈曼和敖漢不堪林丹汗的壓力,於天啟七年(1627年)六月背叛林丹汗,歸附後金,並與皇太極訂立盟誓。

    在這種情況下,林丹汗被迫選擇西遷。西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他在左翼地區已經失去了眾多盟友的支持,加之後金勢力日益壯大,迫使他不得不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其次,他試圖利用右翼地區力量較弱的機會,兼併諸部,恢復蒙古大汗的地位;第三,察哈爾部與明朝貿易的重要據點廣寧已經失陷,林丹汗希望通過兼併右翼諸部來控制明朝給予右翼的豐厚貿易權益。

    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林丹汗率領數萬眾離開遼河套,開始西遷。他留下多羅特部留守故地。西遷過程中,林丹汗迅速擊敗了宣府、薊州邊外的喀喇沁部以及宣府、大同邊外的土默特部,在右翼地區站穩腳跟。經過幾場戰役,如趙城之戰、埃不哈之戰等,林丹汗在崇禎元年(1628年)底基本平定了右翼地區,驅逐了順義王卜失兔(土默特俺答汗之孫),並廢除了代表大汗管理右翼的世襲官職濟農額璘臣。隨着林丹汗的勝利,右翼諸部相繼歸附了後金。

    另一方面,留在遼河套的察哈爾部也開始瓦解。奈曼、敖漢兩鄂托克已經投靠後金,阿喇克卓特也緊隨其後降金。浩齊特、烏珠穆沁、蘇尼特三鄂托克則北上投奔了漠北外喀爾喀碩壘台吉(後來的車臣汗)。

    七、四面對敵

    崇禎元年(1628年)二月,皇太極率領後金軍在敖木林殲滅了多羅特部。五月,他又派濟爾哈朗和豪格再次前往敖木林,清剿古泰塔布囊等察哈爾殘部。這些行動導致後金兼併了察哈爾故地。同年九月,皇太極聽信了喀喇沁貴族提供的錯誤情報,認為林丹汗已經在趙城被擊潰,於是組織了第一次對察哈爾的大規模遠征。然而,由於科爾沁部的不配合,後金軍只在追至興安嶺並收服了一些察哈爾餘眾後就折返,未與林丹汗正面交戰。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再次動員後金與蒙古大軍西征,但最終選擇了攻打明朝,導致了己巳之變。

    此時,林丹汗與明朝的關係也日益惡化。他西遷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獲得右翼所擁有的「市賞」,但明崇禎帝即位後取消了這些賞賜,林丹汗派去索要賞賜的大臣貴英恰被明軍殺害。因此,林丹汗於崇禎元年(1628年)六月大舉入侵大同,屠殺明朝軍民數萬人,幾乎攻佔了大同城。明朝原本希望通過右翼諸部抵禦林丹汗,但在崇禎元年底時右翼地區已被林丹汗平定。明朝不得不於次年恢復「市賞」,以期緩和與林丹汗的關係。儘管如此,由於「塞外霜早,顆粒無收兼厲疫盛行」,林丹汗的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兵員嚴重減少。即便如此,林丹汗仍在崇禎四年(1631年)和崇禎五年(1632年)侵犯明朝邊境。

    在與後金和明朝的對抗之外,林丹汗還繼續打擊其他蒙古部落。從崇禎二年(1629年)開始,他進軍漠北蒙古,擊破了當時風頭正盛的外喀爾喀右翼的和托輝特部(阿勒坦汗王朝),迫使和托輝特部於崇禎四年(1631年)向俄國求援。林丹汗還殺害了漠北外喀爾喀諸部派到右翼的使者,引起了漠北諸部的恐慌。同年十一月,林丹汗東征西拉木倫河,奇襲已降金的阿嚕科爾沁部達賚楚琥爾牧地,帶走了塞棱阿巴海的部眾。皇太極親自率領2000名精銳騎兵趕來,但林丹汗早已撤離。

    八、齎志以歿

    林丹汗西遷以來,雖然取得了一些軍事勝利,但他的行動也使得他與大多數蒙古封建主之間的關係惡化,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漠西和漠北原本就不臣服於林丹汗,而漠南諸部在他的打擊下紛紛向東投奔後金。皇太極一心想要除掉林丹汗,崇禎四年(1631年)四月就已經準備討伐林丹汗,但在科爾沁部首領奧巴的勸說下推遲了行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崇禎五年(1632年)初,奧巴聽說林丹汗準備攻打自己在北邊的親族孛羅科爾沁,於是轉變態度,慫恿皇太極討伐林丹汗。三月,皇太極組織了第二次對察哈爾的大規模遠征,並傳令歸順後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來會。四月,科爾沁、扎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蘇特等部的台吉在西拉木倫河岸會師,總兵力據說達到了10萬。鑲黃旗的兩名蒙古人偷馬逃出,將大軍逼近的消息報告給了林丹汗。當時林丹汗駐紮在歸化城,得知消息後非常震驚,命令可以攜帶二牛以上的部眾全部跟隨他北遷。

    皇太極率軍一路追蹤林丹汗的動向。四月二十三日,行至都勒河(今內蒙古正藍旗北境),從一名察哈爾人那裏得知林丹汗已經逃到了北面的庫黑得勒蘇。皇太極又率軍朝西北達里岡愛方向進發,一直行至布龍圖地方(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境內)。五月初十日,從前哨勞薩那裏獲悉林丹汗已經無法追擊,便決定先奪取察哈爾部民,掉頭南下,於五月二十七日進入歸化城,俘獲了察哈爾餘部及當地漢人五千五百餘人。在與明宣大邊臣議和並交易後東歸,途中收攏了林丹汗所遺部眾數萬人。

    林丹汗此時正兵分兩路,遠征漠北的茂明安部和阿巴噶部。他的東路軍於七月初七日遭到茂明安、阿巴噶人的伏擊而潰敗,但西路軍未受損失,駐紮在克魯倫河,與茂明安、阿巴噶人對峙。之後發生了內亂,林丹汗於崇禎六年(1633年)三月重返大同邊外的大青山,並派人向明朝「索賞」,但明朝並未給予。林丹汗便在當年五次攻掠明邊。

    崇禎七年(1634年),林丹汗連續在三、四、五月出兵,都是為了獲得糧食。當時林丹汗部眾缺少糧食,甚至到了「殺人以食」的地步,大批臣民投奔明朝或後金。五月下旬,林丹汗出現在張家口邊外,派人向明朝「索賞」,隨後率眾遷走。其目的地是藏區,因為他在外喀爾喀的盟友朝克圖台吉(卻圖汗)已經征服青海,所以他準備去藏區與朝克圖台吉及西藏的藏巴汗、康區的白利土司月頓多吉結盟,因為他們都不信仰黃教,所以被稱為「反黃教聯盟」。

    然而,林丹汗還沒有走到青海,就在崇禎七年(1634年)八月感染了天花,死於西拉他拉大草灘(今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結束了他的一生。

    九、後代降金

    林丹汗病故後,其遺下的部落無人管理,陷入了混亂狀態。林丹汗的遺孀們以及他的兒子額哲率領剩餘部眾返回了河套地區。此時,漠北外喀爾喀的車臣汗碩壘致函額哲,邀請他移帳至漠北。

    崇禎八年(1635年)二月,皇太極命令多爾袞、岳托、薩哈廉、豪格率領一萬兵馬第三次遠征察哈爾。三月,多爾袞在西喇珠爾格地方遇到了林丹汗的大福晉囊囊(娜木鐘),從她那裏得知了額哲的所在位置。四月二十日,後金軍渡過黃河,並於四月二十八日在大霧的掩護下包圍了額哲的營帳。後金軍派遣蘇泰之弟南楚前去勸降。額哲和他的母親蘇泰福晉隨後出降後金。這一事件標誌着北元正式宣告滅亡,漠南蒙古也全部納入後金的版圖。

    額哲投降後,還向後金獻上了所謂的傳國璽。皇太極得到傳國璽後,被以額哲為首的漠南蒙古四十九個封建主尊奉為「博格達徹臣汗」。基於這一事件,皇太極於翌年建立了大清王朝。

    察哈爾部被清廷安置在義州(今遼寧義縣),並被分為八旗,左右翼各領四旗。額哲被封為親王,並娶了清太宗皇太極的次女固倫溫莊長公主馬喀塔。清崇德六年(1641年),額哲病故,其弟阿布鼐接替他掌管察哈爾,並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迎娶了額哲的遺孀馬喀塔。

    康熙十四年(1675年),布爾尼舉兵反清,但很快就被鎮壓下去,林丹汗的後裔也因此斷絕。

    結語

    林丹汗的一生充滿了波折與挑戰,他不僅是蒙古帝國最後的輝煌,也是蒙古與後金之間複雜關係的縮影。儘管他未能實現統一蒙古各部的目標,但他對蒙古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

    喜歡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22章 林丹汗:蒙古帝國最後一道光芒  
相關: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百鍊飛升錄  掛了99次之後  最強升級系統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22章 林丹汗:蒙古帝國最後一道光芒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7s 4.027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