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看起來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讀書人進學修德,然後通過科考獲得功名。
有功名的讀書人,則搖身一變成了士紳,利用自身功名特權,大肆兼併田地壟斷地方貿易。
饒是朱棣和道衍和尚面對這個難題,都有些茫然無措。
難道要廢除科舉嗎?
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元朝統治殘暴,廢棄了公平的科舉制度,任用蒙古人為官員,最終導致全國上下亂象叢生,百姓有苦不能言,終於導致了民怨的爆發,導致了元朝末年的群雄奮起,使得胡元朝廷國祚不足百年便直接滅亡。
大明建立初期,太祖皇帝先採取了薦舉制度,並同時籌劃恢復科舉制度。
因為大明定鼎過程中,有很多能人志士發揮了才能,立下汗馬功勞,這些人中很多都是通過薦舉選拔出來的。
比如號稱「浙東四賢」的青田劉基、龍泉章溢、麗水葉琛、金華宋濂,再如謀士范祖幹、葉儀、許元、葉瓚玉、胡翰等人,皆是來源於薦舉提拔。
然而薦舉制度極易導致任人唯親的現象,因此太祖皇帝不久後恢復了科舉,在洪武元年,其建立國子監,並讓有學識才能的人充當國子監生,並且令全國各州縣都設立學府,使得所有人都能夠有地方讀書求學,於洪武三年正式重開科舉。
但是通過科舉取士的人才並沒有使朝廷滿意,這些選取的士子雖有一定的學識,但是缺乏管理地方的能力,這沒有達到朝廷的期望,於是不久之後又暫停科舉,然而廢除科舉制度之後,人才缺失的弊端便暴露出來,科舉制度是培養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
科舉制度一方面為普通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只要努力學習,通過科舉考試,一步青雲,實現自己的抱負,為國家效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科舉制度使得人人看到命運可以改變,因此人人都更加努力學習知識,形成良好的社會學風。
所以科舉有着必須存在的現實條件,哪怕太祖皇帝最後也不得不恢復科考。
朱棣神情凝重,看向了朱高希。
「爔兒,如你所說,那朝廷當如何是好?」
朱高希抿了一口茶水。
「這科舉大考是國朝的掄才大典,每三年一次,源源不斷地為國朝遴選賢才幹吏!」
「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科舉遴選出來的人才,本身大部分都與朝堂之上的文臣縉紳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
聽到這話,朱棣本能地眉頭一皺。
因為朱高希這句話,涉及到了一個詞——朋黨!
作為一代帝王,他自然最厭惡臣子拉幫結派結交黨羽。
當年洪武朝那最後一個宰相胡惟庸,為什麼會被滿門抄斬全家都被殺了個乾淨?
還不是因為這廝廣結黨羽、黨同伐異,還擅權專政僭越神器,連皇帝陛下都不放在眼裏,自行處理官員的升遷貶黜!
這廝做獨相的那些年,可謂是囂張霸道到了極點。
官員生殺廢黜這種大事,有的他甚至不報告太祖高皇帝,便自己獨斷專行。
還有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胡惟庸都先拿來看看,凡是不利於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給太祖皇帝,將「擅權專政」這四個字表現得淋漓盡致!
囂張跋扈,欺上奴下,擅權專政,黨同伐異,僭越神器
你胡惟庸都敢做到這一步了,你不死誰死?
宰相說到底,也只是皇帝陛下的臣子,有些東西是不能碰的!
朋黨之爭,歷朝歷代都不少見,大明朝有,前宋朝同樣也有,甚至更為激烈。
朱棣忍着心中的怒火,繼續認真聽着。
「這科舉大考號稱公平公正公開,可是這世上哪有什麼絕對公平之事?」
朱高希笑道:「尋常農戶人家,要忙着耕田種地,通過辛勤耕種,繳納朝廷的賦稅,應付朝廷的徭役,所以他們連活着都已經很艱難了,哪裏還會有餘財供養孩子讀書習字進學修德?」
「除了少數神童天才之外,參加科考之人,其實農戶出身的學子數量極少。」
「乾爹,大儒宋濂宋學士,您還記得吧?」
「那是當然!」提及宋濂,朱棣都笑了。
當年朱棣還是皇子的時候,自幼就和眾兄弟一起接受宮廷教育,不但要習武還要學文,宋濂就做過他們這些皇子的先生。
這老東西很是嚴格,不認真學習那是真打板子,就算朱棣他們是皇子,那也照打不誤!
朱棣眼睛裏面閃過了一絲緬懷之色。
那段時光是他最開心最快樂的日子,可惜現在物是人非啊!
「那陛下可知,宋學士自幼家貧,買不起書只能去士紳家裏借書抄書,買不起筆墨紙硯只能在泥地里用樹枝寫字?」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這篇《送東陽馬生序》可以說是勸學的經典之作。
朱棣聞言一怔,神情很是複雜。
那老傢伙,幼時這麼貧苦嗎?
這一點,朱棣倒真是沒有想過。
或許以前求學的時候,宋濂曾經言傳身教過,不過那時候的朱棣玩心太重,自然不會在意。
現在做了皇帝,朱棣早就成熟多了,聽見這些話,回想起宋濂那蒼老面容,一時間心裏面也是感慨萬千。
對了,宋濂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歲。
想到這兒,朱棣心中一動,或許可以給這位老先生大學者追封一個諡號,以作緬懷。
「其實不只是宋學士,還有數萬萬的貧寒子弟,他們就算想讀書寫字,那也是沒有門路的。」
「所以真正參加科考的學子,大部分都是出身官宦人家,只有極少數才是真正的寒門子弟,至於貧民子弟,一萬個裏面可能僅有兩三個!」
「尤其是北方士子,我們不得不承認,南方文化底蘊確實要高於北方,再加上北方貧瘠難以生活,學子進學修德自然就更加艱難,南方經濟繁榮又是糧產區,學子不必為生計發愁可以安心進學修德,這就是南北學子的差距。」
朱棣眉頭緊蹙,看向了道衍和尚。
道衍也是愁眉不展,感受到朱棣的目光,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出身差距,南北差異,這就是朝堂之上南北失衡的真正原因!」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4s 4.02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