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奏陛下!」
「樞密院合議後,認為擊退緬夷易,但滅之難,其難有三:
一是每逢二月開始到四月,緬地酷熱難耐,可從四月到九月,又常下暴雨難行;
二是緬地瘴癧之氣太重;
三是緬地與雲南接壤處地勢複雜;
前兩難會使大軍即便攻下緬地,也難以常駐緬地;
最後一難則會使緬地多險關,大軍攻下這些險關不易不說,關鍵是費兵性命攻下後而因不得不撤退回去以避酷熱的話,將來要想再奪回來,就又得費不少人命。」
「但臣等認為緬夷是當滅的。」
方逢時說着,就給出了自己樞密院合議後的結論。
在場的執政公卿們除申時行外,皆愕然地朝方逢時看了過來。
既然難滅為何又要滅?
朱翊鈞倒也波瀾不驚,坐回到了御座上。
方逢時則轉身向朱翊鈞稟道:「啟奏陛下,本朝佔據着天下最富庶最適宜人口生殖的幾乎全部地方!蠻夷皆眼饞本朝之膏腴,若不展示本朝有滅國之力,則即便擊退緬夷,緬夷還是會再次入侵,蓋因其國一旦人口滋長,除了擄掠本朝,就只有亡社稷。」
「人口滋長。」
「若不能侵吞他國膏腴之地,就只能亡社稷。」
「本朝也存在着人口滋長帶來的隱憂!」
「申師傅所奏七事,概括而言,就是為解決人口滋長的問題。」
朱翊鈞突然嚴肅起來,很是認真地瞅了一眼在場的公卿們。
「陛下說的是,這也是改制的緣由所在。」
「本朝也得開闢新的膏腴之地,興起新的利源,才可解決人口滋長帶來的隱憂。」
「這也是樞密院合議後認為緬甸當滅的另一個原因,不起一統天下之志,便有亡社稷之危;此所謂秦掃六合而不亡國,但掃六合後欲建長城以自守反而亡國的原因也!」
「當然!」
「開疆闢土非是簡單的兵戈之事,需要奇正結合、攻守相備、合縱連橫、循序漸進,如此才能使開疆闢土不變成窮兵黷武,而使國家因強而亡。」
「至於滅緬的籌劃。」
「臣在初掌樞密院時,就會文南本兵殷公(殷正茂),選川滇黔桂粵而耐熱不懼山險瘴氣的漢苗壯士,培養為西南邊兵,且選有智勇者深入緬甸、交趾諸地,圖畫山川,而選可立寨城固守之地,如此,戰時可循捷徑迅速平蠻,非戰時可迅速建寨守備;如今總兵劉綎等率兵皆為此類兵勇,故此次擊退緬夷當不難,若要滅緬夷也非無常駐之師。」
方逢時侃侃而談,把張居正去世後一直憋在心裏的兵事韜略,全倒了出來。
朱翊鈞笑了笑,說:「卿竟早備着這一天!」
「臣慚愧,未及時剖明心跡於君。」
方逢時拱手請罪。
朱翊鈞擺手:「朕說了不再追究就不追究!朕也知道,你們很多人都在看朕的決心,但天下難道真是我朱家一姓之天下?君若不為,你們就不敢主動為之?」
「是臣等懦弱!」
申時行這時起身回了一句,且又道:
「不過,陛下,以臣愚見,與其說人口滋長後,本朝需吞他國膏腴之地,而養黎庶,不如說是用王道教化蠻夷,使知禮善生產之子民,而代不知禮者,且使不德者被滌盪,以致天下開萬世太平也!」
「臣附議!」
「新的禮法就在於宣禮天下,而非僅僅是守禮循德;」
「陛下乃天下之主,有責宣禮於天下!」
「故不思宣禮之朝而多因苟且偷安而亡;而只宣威不宣禮之朝又因為窮兵黷武而亡;總之,滅緬不在失德,而在於滅緬是滅其無德無禮之風,造其有德有禮之風。」
】
余有丁說着就道:「故臣認為當滅緬,只是如方樞相所奏,滅緬需從禮從德。」
朱翊鈞頷首,看向朱賡:「起居註裏要着重記下這句,中國之君有責宣禮於天下,否則便為不職昏君!」
朱賡拱手稱是。
余有丁一時不禁挺直胸膛,與潘成對視了一眼。
「朕准了!」
「滅緬定為當下軍務方面第一國事!」
「政事堂諸執政務必齊心促成此功,皆使朕將來可請諸君亦上本朝凌煙閣!」
朱翊鈞這時很是鄭重地說道。
申時行、方逢時等忙拱手:「不敢負陛下之望!」
「啟奏陛下,既要滅緬,臣請以滅緬為名,令安南以及西南各土司,乃至朝鮮等,也皆出兵為天朝滅緬!」
同為政事堂執政公卿的戚繼光,這時突然起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且接下來。
戚繼光又繼續闡述說:「如果安南和西南各土司等不從,正好先對他們改土歸流,宣以禮教王道!」
「只是這樣,會使滅緬之方略成功要更長的時間;」
「如果他們從,願意出兵,則可以借用他們的力量,使滅緬之方略更容易成功,尤其是安南和暹羅以及西南各土司的兵,他們更耐南蠻酷熱,也熟悉山林,都是常年生活在瘴氣密佈之地的,若能為天朝用之,自然能事半功倍。」
「薊國公所言甚是,出兵詔旨要寫明,凡臣屬本朝者,皆當受朝廷徵調之令,伐無道之國;否則就以叛禮論罪!」
朱翊鈞點首言道。
「啟奏陛下,既要滅緬,臣請再開海運,且以派水軍為偏師從海路攻緬,搗其後路!」
「臣曾因有意請朝廷開海運,而寫《海運新考》,且在寫此書時,臣專門派人出海問漢夷走私船而查過天下諸海路,據臣所知,可通航在暹羅後,而能從陸路直達緬夷後方富庶之地;朝廷完全可以因此從海路攻緬,同時也以海運助暹羅與天朝會攻緬夷!」
梁夢龍這時也起身奏道。
「一併准奏!政事堂照此合議後讓樞密院按旨遵行。」
朱翊鈞點了點頭。
從海路攻緬算是一個另闢蹊徑的思路,且也是有實行的條件的,因為這個時代的暹羅的確對大明很忠誠,歷史上還起兵奉召為大明勤王過。
而如今,緬甸也時刻想吞併他,也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大明如果通過海路聯合暹羅進攻緬甸,無疑相當於從背後捅了緬甸一刀。
當然,這也能讓大明可以藉此機會介入整個中南半島的局勢。
朱翊鈞不得不承認,他沒白保這些曾經跟着張居正一起改革的文臣武將,一個個在謀國方面的確有很卓越的見識。
如果他真清算了張居正,把這些人罷黜朝堂,從了那些清流守制派的願。
現在朝堂上,應該會像原歷史一樣,圍繞着的是內閣和吏部之間的爭權奪利,至於改革與佈局天下什麼的,已經不重要。
「政務方面,申師傅打算如何推行你的改制七事?」
討論完軍務,朱翊鈞就問起申時行關於政務的事來。
申時行起身回道:「啟奏陛下,臣意先着眼於太師當國時未完成的教化東瀛之大計,而展開改制七事!而對於教化東瀛,首先要做的就是增開驛路與遷漢民過去。」
「很好!東瀛必須經營好,不能再出現得而復失的情況,如宣廟時廢交趾布政司一樣。」
朱翊鈞點頭說後,就道:「天色已晚,今日就先議到這裏!雖諸事待興,但不宜過勞,而適當休憩,退了吧。」
「是!」
夕陽晚照下。
乾清門的朱牆飛檐,越發燦若朝霞。
而彼時,申時行、方逢時、戚繼光、張學顏、梁夢龍等皆扶帶持笏走了出來,下了玉階。
朱翊鈞則立在乾清宮看着這一幕,陽光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又照的他皇冠熠熠生輝。
本來在原歷史上,很多人在這時候都不會再與皇帝有所接觸的。
在薊州練步騎車兵結合作戰的戚繼光會被言官上疏而調去廣東,然後又被言官彈劾而罷職,最終鬱鬱而終。
方逢時會辭官歸去。
張學顏會因為被視為張居正餘黨而被言官罵走。
提出海運改革的梁夢龍也因為被言官彈劾行賄馮保而被罷職,乃至死後連追諡也沒有。
但這一世,張居正去世後的萬曆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6s 3.968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