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你提供的《》小說(作者:七七家d貓貓)正文,敬請欣賞!
760全神貫注
今天第二更,求推薦,求訂閱!
哈佛大學的確是一個潛心學習的好地方,因為這裏有這個環境,學校里就算喧鬧,也絕對不會影響用功的學生們。雖然比起隔壁的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的學生已經算是比較會享受生活的了,但是學校里還是隨處可見整天抱着書籍邊走邊看的書呆子。
那天在宿舍召開了關於「臉書(facebook)」發展的會議,埃文-貝爾覺得不應該大量植入廣告,這會破壞用戶對於「臉書」的認同感。這引發了埃德華多-薩瓦林的長篇大論,由於他和埃文-貝爾是初次見面,所以還稍有顧忌,一直保持着正經的表情,就「網站如何實現盈利」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討論。
埃文-貝爾對於「網站如何實現盈利」這種問題自然不甚了解,他兩輩子都不是做這行的,他的確是門外漢。但是他認為,「臉書」的確不適合植入打量廣告,他覺得,可以通過「臉書」內部的功能實現盈利。
比如說,「臉書」的用戶學生就可以購買所謂的「廣告」,簡單舉例,今天馬克-扎克伯格希望舉辦一個大型聚會,他可以在「臉書」上購買所謂的廣告位,進行宣傳,讓學校的學生都知道,這是一個有效的宣傳方式,這樣的廣告費用不過超過一百元每天。
再比如說,喜歡埃文-貝爾音樂的學生可以聚集在一個組群之中,每一個新用戶加入該群,埃文-貝爾就支付一美元,每個月設定最低金額。這可以讓愛好者們都聚集在一個組群之中,把「埃文-貝爾」這個名號換成「麥當勞」愛好者,或者「十一品牌」愛好者,就可以拿到贊助了。
以上兩種廣告,都可以算是廣告的一種,但又不是常規的標語廣告。當然,如果去矽谷,尋找到合適的風投公司或者個人投資者,也是一種手段,可以讓「臉書」的前期發展得到充足的資金。
所以,埃文-貝爾覺得,既然馬克-扎克伯格創立「臉書」就是為了與眾不同,提供一種接近學生的服務,為什麼不讓學生徹徹底底感覺到與眾不同呢?
馬克-扎克伯格等編程狂人聽了之後都陷入了沉思,因為埃文-貝爾提到的幾種方案其實在「臉書」之上都還沒有實現,因為網站前期處於高速發展的狀態,他們對於功能的完善頗有些趕不上速度的感覺。現在,埃文-貝爾提出的新功能對於網站未來的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然讓馬克-扎克伯格等人都興奮起來。
不過,埃文-貝爾的這些奇思妙想,對於埃德華多-薩瓦林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中規蹈矩的埃德華多-薩瓦林覺得這絲毫沒有可行性,因為「不切實際」,他不認為這能夠實現網站盈利,「這最多只能維持網站的日常開銷,根本無法為網站帶來收入」,更不用說「這些功能全部都是幻想,就算製作出來,用戶是否會願意為此掏錢也無法得知」。
其實埃德華多-薩瓦林就代表了普通人群,就好像當初埃文-貝爾推出數字音樂商業化一般,所有人都大喊狼來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因為沒有人會為了一首歌支付九十九美分,一如當年電視的出現對電影帶來的「威脅」一般。所以,埃文-貝爾也無法責備埃德華多-薩瓦林,兩個人都只是堅持自己的想法罷了。
最終,會議不歡而散,雙方在這方面並沒有達成共識。畢竟,無論是埃文-貝爾還是埃德華多-薩瓦林,兩個人的方案都暫時沒有辦法實現。埃德華多-薩瓦林需要去拉廣告贊助,這需要時間;埃文-貝爾認為要麼開發新功能吸引用戶的閒散資金,要麼去加利福尼亞矽谷發展,這在學期結束之前都不可能實現,就算馬克-扎克伯格等人願意去矽谷,至少要等待暑假來臨才行。所以,會議就留後再議了。
儘管如此,當天晚上馬克-扎克伯格卻是和埃文-貝爾談了很久,再一次將埃文-貝爾的無數奇思妙想都記錄了下來。在馬克-扎克伯格看來,埃文-貝爾的腦袋裏似乎總是有數不清的創意,屢屢讓他感到驚奇。
另外投資了一萬美元給馬克-扎克伯格去租用服務器之後,埃文-貝爾就投入了自己繁忙的日程中。
埃文-貝爾先是花費了半個月的時間在「神秘肌膚」的後期製作上,其實無論是剪輯還是配樂,埃文-貝爾在拍攝過程中就已經心裏有數了,只是這是自己第一次獨立完成後期,他難免會慎重一些。所以耗費的時間比預期長了一點。
隨後,埃文-貝爾就投入了圖書館的海洋之中。在哈佛大學,比埃文-貝爾勤勞的學生數不勝數,埃文-貝爾一天到晚待在圖書館的行為並不算稀奇。只是,對於埃文-貝爾來說,過去這兩年來,他幾乎都沒有如此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去了。
心理學書籍、建築設計書籍、懷俄明州地理風情相關書籍、還有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相關書籍、包括同性戀相關史實的書籍……埃文-貝爾只覺得每一天的時間都不夠用。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知識的海洋中,只會覺得自己實在太過渺小,都說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世界上再全能的人,總有自己無法顧及的部分。即使不務正業如埃文-貝爾,現在讓他去鼓搗電腦編程,他一樣是一臉茫然。
心理學的書籍他前前後後已經翻了四年多了,但依舊有大量沒有接觸的範圍,即使是同一個理論不同的著作,從不同作家的角度去看待,也會有新奇的東西出現。更不用說建築設計了,如果要去研究城市規劃建設、水利工程規劃、室內設計等方面,估計就算埃文-貝爾讀完博士,也無法方方面面都了解到。
這一段時間,可以說埃文-貝爾是繁忙的,因為他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很多時候僅僅是一個三明治就算解決了。但也可以說埃文-貝爾是清閒的,因為他只需要投入書籍之中,專注在一件事上,什麼電影、什麼音樂都暫時拋在腦後,而所有的記者也似乎都遺忘了世界上還有一個叫做埃文-貝爾的存在,哈佛大學成為了埃文-貝爾生活中最後一塊清淨之地。如此全神貫注的姿態,就算是當年撰寫論文的時候也是沒有過的。
期間,馬克-扎克伯格有找過埃文-貝爾兩次,這是指除了在宿舍無數次的聊天之外,他專門找埃文-貝爾了兩次。兩次時間都不長,畢竟以兩個人說話和打槍一樣的速度,而且不客套,只說重點,的確不需要太長的時間。
馬克-扎克伯格主要是將自己對「臉書」未來的發展計劃和埃文-貝爾談了談,大部分時間是馬克-扎克伯格說,埃文-貝爾聽,偶爾給出一些意見。僅此而已。
其中,馬克-扎克伯格詳細詢問了埃文-貝爾對於融資的看法。這有些蹊蹺,因為這應該是埃德華多-薩瓦林的專業才對,不過仔細想想,埃德華多-薩瓦林這種正統的商人,其實對於風險投資公司並不感冒,而埃文-貝爾雖然是門外漢,但馬克-扎克伯格可不會忘記,數字音樂商業化和選秀節目兩個大方案,都是出自埃文-貝爾之手的。
其實,埃文-貝爾知道,風投是一把雙刃劍。在現在這個時間段內,成長前景被看好、成本增加,這樣一個新成立的矽谷公司一般都會尋求風投們注入大量現金。但如果風投們卻是投入了大量資金,那他們將厚顏無恥地拿走公司的優質資產而獲益:比如公司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資產。事實上,納普斯特(napster)的創始人肖恩-帕克就經歷了這個過程,他在與風投們的意志之戰中敗北,結果被踢出了自己的公司。所以,風投的投資和人才資源固然很有誘惑力,但往往會讓公司失去控制權。
以前,埃文-貝爾對這些其實了解得不是很深,只是有一個單純的想法:風投就是短期投資,注入資金,得到回報,然後就撤走。這個想法其實是太過天真的。不過自從對皮克斯工作室有了想法之後,他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這方面泰迪-貝爾顯然比埃德華多-薩瓦林聰明先進多了。
所以,如果「臉書」前往矽谷尋求融資,風投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但同時,獨立投資人會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可以保持馬克-扎克伯格這位個性十足、掌控力強勢的創建人的超然地位。另外,前往矽谷資金是一方面,那裏的人才儲備豐富也是重要原因。
埃文-貝爾和馬克-扎克伯格交流過後,沒有太過問這其中的事情。一直到四月底的時候,埃文-貝爾才知道,原來馬克-扎克伯格已經和肖恩-帕克見過面了,而肖恩-帕克也提出了讓馬克-扎克伯格前往矽谷、不要廣告贊助的說法。這讓馬克-扎克伯格和埃德華多-薩瓦林發生了兩次劇烈的爭吵,每次爭吵完馬克-扎克伯格或多或少都會詢問一下埃文-貝爾的意見。
看來,不知不覺中,一切還是按照歷史軌道發展着。
爆發求月票,求訂閱!加更稍後。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s 3.968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