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神閣 www.bishen8.cc,最快更新我就是回來看看最新章節!
章仲謀也很滿足。
他懷揣着莫世文設計的天工半導體廠區規劃圖,躊躇滿志的回到了台南。
美利堅那邊的晶圓廠,依然備受關注。
刺探生產線商業秘密的有,但釋放善意,談合作談交流的更多。
對此,章仲謀早就囑咐自己的團隊,最好的應對方式,只有一個字……拖。
產能擺在那兒,也無需遮掩。
所以,沒必要的罪人,商業上的東西,除非必要,還是要以利益為先的。
人脈和資源其實就是這樣,在你來我往中逐漸形成的。
他不會把人拒之門外,也不會去吃獨食,他懂得如何把蛋糕做大,再分而食之的道理。
這,也是莫非當初看重他的原因之一。
因為他這人,有足夠的自知之明。
既分得清大勢所趨,又可以很理性的,去分析利益鏈條中的孰優孰劣。
章仲謀不知道莫非開掛了,但不妨礙他對於莫非和莫世文的心存敬畏。
他不會忘記自己看到規劃圖的那一刻,心裏是如何的震撼。
也不會忘記,當初看到研究院與試驗性車間科技園區的規模時,感受到的那份野心。
那種熱火朝天極具活力的工地建設,與圖紙給予自己迫不及待,想要去開創一番事業的衝動。
是兩種截然不同,卻又殊途同歸的心靈衝擊。
或許,這就是夢想中的追求吧!
章仲謀只能這樣在心裏感嘆。
莫非告訴過他。
天工半導體總廠,將會使用全新的生產線設備。
從製程工藝,再到精度、效率的提升,都會有全方位拉高。
一句話,良品率會提高,成本會下降,相應的市場競爭力,也就隨之顯而易見了。
而且,一期規劃就是四條生產線。
這與美利堅的晶圓廠相比,這可不是簡單的規模翻一倍,就可以形容的。
所以,他心滿意足了,還頗有些躊躇滿志的期待感。
而下一步,就要調動人馬了。
既要撤回幾個團隊裏的大部分人手,還要從台南,重新招募一批工人,派去美利堅的晶圓廠,熟悉各種工位的在職培訓。
雖然是千頭萬緒,但他卻依然樂在其中……
事情也一如他所料,與台南這邊的最終協商,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波折與意外。
一方面,是因為大體的談判框架,已經談的差不多了,剩下的細枝末節,協調起來也比較容易;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天工半導體,算是工業園落地的第一個大型項目。
而且章仲謀帶來的技術,代表的,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
行政院不惜代價把它引進來,也算是千金買馬骨了。
至於章仲謀按照莫非圖紙規劃,提出的大面積廠區需求,行政院經過再三討論,還是給予了通過。
台南的土地,可不像香江那樣的奇缺。
他們缺的是一流的技術。
正所謂栽下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
在這一點上,這些人的眼光還算是看得長遠。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香江的總督府,也只是揣着明白裝糊塗而已。
性質不一樣嘛,這其實無可厚非。
所有手續齊備,章仲謀也就開始拿出所有精力,全力以赴撲在了基建上。
隨着一些事情發生,這也讓章仲謀,再次看到了莫非那份高瞻遠矚的目光。
他不知道莫非與莫世文兩個人,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主導,甚至他們背後是否另有其人,他也不知道。
但這些都不需要他去了解。
他只需要知道,人家就是有這份遠見與格局,那就足夠了。
自己已經抱上了大腿,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於是,他特意叮囑自己團隊裏的所有人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注搞建設,守好自己的地盤,就是最大的成功。
其餘的,一切都是浮雲。
…………
莫非的生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他一直有條不序的,過的有滋有味。
「嘖嘖,這就是傳說中的無塵車間啊,感覺也就那麼回事兒啊,沒什麼驚喜度。」
站在龐大的1號試驗車間裏。
莫非砸吧着嘴,一臉「看起來也就那樣」的傲嬌。
當然了,這只是工業潔淨室。
控制的對象,也只是無生命的微粒,對操作對象的污染。
只適用於精密工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以及航空航天工業等。
要求的是對溫度、濕度、風速、流場、潔淨度等參數的控制。
一般只要保持正壓,不影響產品的質量、精度和純度就可以了。
而生物潔淨室則不一樣。
它控制的是有生命微粒,比如單細胞藻類、菌類、原生動物、細菌和病毒等。
需要防止它們對工作對象的污染。
適用於食品、製藥、醫療設施、化妝品的生產等。
當然了,相對於一般的生物潔淨室,還有一種生物安全潔淨室。
它對室內要求的靜壓,比周圍環境低一定數值,施工難度更大,安全度要求也更高。
比如無菌手術室、藥品以及疫苗製備等高標準環境。
這些暫且拋開不說。
單說工業潔淨室,要求也不只是程度上的標準,其實也近乎於苛刻。
防塵、防火、保溫、抗靜電都需要達到一定規格;
裝修材料更別說了,不但要耐化學性、耐氧化性、防滑、防菌,還需要一些高級裝料,比如裝飾面板等。
自流平的地面處理,縫隙部位的密封處理,送風的濾網系統,頂部的密封盲板,四周的防靜電垂簾,都需要達到局部對潔淨度的高標準。
後世的無塵車間的潔淨度。
按標準分為六級,從1級、10級、100級,一直到最普通的10萬級。
什麼意思呢,其實指的就是每立方米內,塵粒、微生物、浮游菌數的最大允許數,還包括多大微米的粒子數不超過多少個。
比如萬級無塵車間,就規定每立方米內,微生物和浮游菌數,最多不能超過500;大於5微米的塵粒數,最多不能超過2萬;大於0·5微米的塵粒數,最多不能超過350萬。
這種車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級車間。
可用來裝備液壓設備或擠壓設備,食品飲料等。
進出必須穿長袍無塵衣、無塵鞋、戴帽子與面罩。
100級無塵車間的規格,則要求每立方米內,微生物和浮游菌數,不能超過5個;大於5微米的塵粒數不能存在;大於0·5微米的塵粒數,最多不能超過3500個。
這也是我們後世中,最常見的A級無塵車間。
一般用於醫藥工業的無菌製造,尖端光學產品的生產,或者頂尖的外科手術以及術後隔離上。
進出需要穿戴特殊的潔淨連體衣和無塵鞋,將全身裹住,並戴上手套和面罩。
而1級的無塵車間,已經不允許有1微米以上的塵粒了。
這種車間,多用於集成電路的微電子工業,可以滿足精確到亞微米的需求。
但是事實上,10級的無塵車間,也能滿足線寬小於2微米的半導體工業需求。
莫世文規劃的這座試驗性科技園區。
涵蓋了從萬級到1級的好幾個類別。
為的就是一步到位,省卻有需要時臨時抱佛腳的麻煩。
比如在明年的規劃里。
汽車發動機的製造與組裝、特種合金的材料製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和碳纖維的工藝生產製備試驗等。
都離不開這樣標準的車間。
「昌明工業大廈那邊的所有東西,都在這裏了?」
莫非看着車間內無數的機床設備和實驗儀器,感覺有些眼花繚亂的。
「一部分在這裏,還有一部分並沒有拿出來。」
莫世文這樣一說,莫非也就瞬間明白了。
的確,有好多東西,還是暫時無法曝光的。
只能等盤古研究院的五行樓交付使用之後,莫世文有了真正的獨立實驗室,才能肆無忌憚的大展拳腳。
而現在的1號試驗車間,是準備用來為天工半導體打造晶片生產線的。
到時候,會有不少的工程師入駐。
按照當初周崇華在美利堅招聘時簽署的合約,這些人,大多數是要在元旦後才會來香江的。
而正式的大規模招聘,莫非還是決定放在研究院正式啟用之前。
否則,還真的很難安排如何分工。
當然了,這些事情也不需要他來操心。
商務上有周崇華和他的團隊負責,研發上有莫世文在統籌安排,哪一個都比他強了不止一籌。
而他,也樂的站在背後指點江山。
現在這樣一內一外的局勢,很完善也很和諧。
內部掌握核心技術,進而推陳出新,更迭換代,專注於項目研發。
至於需要的外購件以及完善的技術專利,則交給外部去操作。
涇渭分明且配合默契,絕對的相得益彰。
比如這次需要打造的晶片生產線,也有很多零部件需要外購,世界上沒有哪一家公司,可以做到全覆蓋上中下游所有產業鏈的。
哪怕一個國家,有時候都不行。
就拿光刻機來說吧,其實它說白了就是一台超、超、超高精密度的照相機,能把設計好的電路投影到矽片上。
所謂的光刻機構件。
也不外乎是對準器與正負性光刻膠等。
但是它的發展,卻一直在求新求變。
從60年代的觸式和接近式,到70年代的投影式,再到80年代步進式,甚至新世紀的浸入式以及EUV。
都可以寫一本小說了。
光刻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各國也一直在持續投入研發光刻技術。
1978年,美利堅的GCA公司,花費500萬美元的巨資,終於開發出了光學圖形發生器和分步重複精縮機。
成功研製出了全球第一台,分步重複投影曝光機Mann4800DSW。
將線寬從1·5微米,縮小到了0·5微米節點。
它用的,是波長436納米的G線,作為曝光光源,CarlZeiss的S-Planar10/0·28鏡頭,進行10:1的縮小比例曝光。
可以對10毫米乘以10毫米的區域進行曝光,解像度可達1微米。
售價45萬美元。
相對於之前市場上,那些接觸式或接近式的設備,GCA的Mann4800DSW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它不但改變了對準器對晶圓造成的污染,還利用分步重複的大覆蓋面,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良品率。
但是,它有一個很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吞吐量太低。
致使生產效率無法提高。
所以,莫非想要的,是新一代步進掃描式投影曝光機。
將光源技術、物鏡技術,以及後來的精密工作枱的製造技術,全部攥到手裏。
至於普通的零部件,滿世界有的是商家提供。
不但能貨比三家,還可以隨時有備胎可以選擇。
這才是理想中的形勢。
他想嘗試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比老美更牛逼。
在光刻機領域內,後世的阿斯麥夠牛吧,在高端市場上一統江山,無人能出其右,要多風光有多風光。
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你就會發現。
阿斯麥的風光,基礎並不那麼牢靠。
它算得上是一個集大成者的企業,卻絕不是一家,可以俯瞰芸芸眾生的企業。
因為他自己掌握的核心技術,只有百分之幾。
而EUV光刻機的核心技術,集中在哪方面上呢?
答案是德意志蔡司的高精度鏡頭,同樣來自於德意志的精密工作枱製造技術,以及2012年收購的Cymer的光源激光技術。
當然了,還有一個方面。
那就是EUV的很多專利,其實都在EUVLLC聯盟手裏。
而這個聯盟是由誰組成的呢?
答案還是美利堅。
其成員包括英特爾、美利堅能源部、摩托羅拉、AMD、美利堅的三大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桑迪亞國家實驗室……
最後才是阿斯麥。
這樣看來,阿斯麥,倒是像極了一個被推到前台的傀儡。
所以,阿斯麥算是應運而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因為它崛起的時機太好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7s 4.000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