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領域出現群雄逐鹿的景象並沒有出乎周新的意料之外。
和原時空大多數巨頭一直到09年iphone全球銷量突破兩千萬台的時候才開始進軍智能手機市場不同,這一時空的mphone1就已經足夠成功。
到了mphone2之後,在同等價位的手機上mphone2更是有着碾壓的優勢,700美元以上價位的手機很少,但不是沒有。
在這個價位里,mphone2佔據了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市場份額,在灣區這塊3g網絡鋪設比較成熟的區域,mphone2在這一價位的市場份額更是超過了百分之九十五。
所有和互聯網相關的巨頭都在嘗試着進入這一領域,包括霓虹和高麗的企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mphone打造智能手機核心零部件-手機處理器的新芯科技,一下子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有很多手機廠商找上門來,其中不乏知名廠商,其中就有三星科鍵和htc。
htc現在更為大眾所熟知的名字還是宏達電子,多普達是htc控股的子公司,最開始總部放在申海,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搬到了江城。
htc此時是掌上電腦領域的巨頭,從成立起就一直在幫各大主機廠商代工掌上電腦,後來自己開始打造htc這個品牌。
如果沒有周新提前拉開移動互聯網的序幕,htc會嘗試着做迷你主機,類似後來小米推出的mini,主打的就是一個小巧方便攜帶。
但是移動互聯網誕生之後,他們發現這一領域明顯更有潛力,而且他們之前是做pda的,很好進行轉型。
因此htc迅速聯繫上新芯科技,希望新芯科技能為他們設計智能手機晶片。
原因很簡單,目前市面上能打造移動手機晶片的主流廠商就只有那麼幾家,德州儀器、ibm、高通、英特爾、amd和新芯,而新芯設計的手機晶片是銷量最多,經過最多用戶驗證的手機晶片。
即便是mphone使用的a1e晶片,對這些手機廠商來說也夠用了,主流應用都不在話下。
至於手機操作系統,htc早期是微軟陣營中的堅定支持者,再說mos也買不到。
國內同樣有很多有實力的廠商找到新芯,像德信、波導、金立等等。其中德信也很有意思,德信最早是幫諾基亞、摩托羅拉、高通這幫國際巨頭代工設計手機的。
華國前十大的本土手機製造商有八家是他的客戶,後來更是會和微軟合作,搶了原本htc要乾的活。高通更是注資三千五百萬美元和德信合資成立德信軟件,四年時間從十四人到三千人。
再後來德信在納斯達克上市,移動互聯網浪潮中失敗,公司的核心團隊去了小米。
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正是因為德信在軟件上有着雄厚的實力,所以他們也想自己打造智能手機。
「我們對mos進行了拆解,它是一個基於linux內核的操作系統,我們也可以基於linux內核打造一款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
無論是賣給國內的手機廠商還是自己打造品牌都可以。」
德信秉持着這樣的想法和新芯科技聯繫。
對關建英來說,這是一種幸福的煩惱。胡正明是整個新芯體系的ceo,關建英主要是負責晶片設計這一板塊,也就是新芯半導體。
他自己在加入新芯之前搞了二十年的晶片設計,幾乎市面上的主流晶片類型他都參與過,在過去參與到a系列晶片設計的過程中,關建英也積累了大量關於智能手機晶片設計的經驗。
周新可以把一直到22年基於90nm智能手機晶片設計的方案給他們,但是周新不會這麼做。
周新和新芯科技華國的團隊說的是,華國團隊和阿美利肯的團隊同時做a系列晶片的研發,最後在流片之後雙方進行各方面的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選定最終mphone採用的晶片。
不用想都知道新芯科技張江研發團隊設計的晶片不如後世無數次疊代後的產物,但是好歹能看到進步,從a1e到a2,華國團隊設計的晶片有明顯的進步。
這和關建英自然脫不了關係,出色的管理者能夠帶領團隊一起前景,在關建英的帶領下,新芯半導體設計的手機集成晶片能和聯發科打的有來有回。
藉助時間優勢,新芯在手機集成晶片領域佔據了百分之六十的市場份額,而聯發科的市場份額僅有百分之二十。
關建英的煩惱在於來找新芯半導體提需求的廠商太多,這些廠商顯然無法接受一套晶片給提供給他們所有人。
因此關建英一手主導了內部命名為b系列的智能手機晶片,這套解決方案分成三個梯隊,分別採用不同的工藝製程,提供給不同需求的用戶。
關建英私下和胡正明聊天的時候說:「我終於知道newman之前說賺錢太容易會失去動力是什麼意思了。
集成晶片賺錢太輕易了,負責移動晶片的團隊按照我們的績效水平,每年不幹活都能躺着拿超過五十萬的分紅。聯發科完全無法對我們造成威脅。
最開始聯發科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團隊的人很緊張,大家很有激情在研發新的集成晶片,形成差異化優勢。
發現聯發科無法造成威脅後,這種動力又消失了。
這讓整個團隊都沒有動力,喊他們幹活會幹,但是積極性明顯沒有之前那麼高。」
胡正明倒是很能看得開:「研發這份工作需要的不是激情,不是積極性,而是熱愛和堅持。
一時的熱情和積極性也許能獲得暫時的成功,長遠來看這樣是竭澤而漁。怎麼樣我來華國這麼久,有沒有覺得我的漢語有了質的變化。」
漢語的提高在胡正明看來是意外之喜,能打造新芯科技這樣的企業才是真正的驚喜。
關建英會來新芯科技,是因為他先是在老東家乾的不愉快,然後和朋友合夥創業,創業眼看着要拿到大筆投資走上人生巔峰結果被掃地出門。
對於關建英的年紀和履歷來說想找到工作很容易,但是想找到合適的工作沒那麼容易,來張江開荒是個不錯的選擇,至少周新待遇和信任都給到位了。
胡正明會來,則純純是被周新蠱惑的,來了之後情況比他預想中最好的情況還要好上一些。
新芯科技放在全球範圍內來看,顯然不屬於半導體巨頭,但是新芯科技的戰略規劃、頂層設計以及業務範圍是完全對標巨頭,一旦成功,將成為半導體領域最頂級的那類巨頭。
現在移動互聯網的大幕徐徐拉開,新芯科技已經佔據了不小的優勢,胡正明現在很樂觀,每次時代浪潮都會有半導體企業隨之崛起,這一次完全有可能是新芯科技。
台積電就是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中崛起的半導體巨頭,此前它充其量是一家小有名氣的晶片代工企業。
胡正明繼續說:「我有不少學生在德州儀器、amd、英特爾工作,這些巨頭能基業長青,下面的員工大多都很平和,能把生活和工作平衡好,堅持個十年到二十年,基本上都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你的心態也要平和,半導體是長線生意,我們只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他的不用擔心。」
胡正明看得很開,他不太指望能短時間實現什麼突破,什麼拳打英特爾、腳踢ibm,胡正明並不認為新芯科技能做到。
在他看來,只需要抓住一次時代浪潮,新芯科技就能成為類似英特爾的企業,如果能抓住兩次,那將是ibm。
現在來看,移動互聯網是這樣的機會,他們也在其中佔據了先發優勢,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這個雪球不斷的滾下去。
胡正明同樣不喜歡逼迫下面的員工一定要怎麼樣,也不會見不得技術人員分到太多公司發展的紅利。
有的老闆看到下面的員工工資高了就會想方設法把工資降低,比如工廠零部件單個薪水是6元,有工人一個月通過增加工作時間壓低休息時間加工了三千個,拿到了一萬八的月薪。
有的老闆就會把單價降低,來控制員工工資。
胡正明有新芯科技的股份,說是老闆也不為過,他不會這樣想,更不會這樣做。
新芯科技的待遇在整個申海都算高的,屬於是頂級外企,即便是晶圓廠的一線工人也很容易拿到八千元的月薪。
為此華虹方面派來的管理人員就提出,是不是可以適當降低員工工資,保持一個相對高的水平就可以了,不用這麼高。
胡正明的理由是:「對於晶片代工行業來說,工程師是最寶貴的財富,我們不能把一線員工看做是一種可消耗可替代的零部件,他們是公司重要的資產。
我們的待遇也不是完全無腦給的,而是和公司效益掛鈎,我們現在能開這麼高的工資,是因為新芯科技效益夠好,企業能賺到錢的時候不給員工分享,那我們如何保證企業沒落的時候員工能陪企業走到最後呢?
而且八千的平均工資並不高,新芯在獅城的晶圓廠,一線工程師的薪水能到一萬五。」
而華虹的代表反駁道:「胡總,我理解您的想法,我們可以對系數進行調整,保持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其實老實說,人都是趨利的,即便您現在給他們這麼好的待遇,當未來有人開出更好待遇的時候,或者是企業效益不好的時候,他們的工資水平下降之後,該留不住還是留不住。
反而對企業來說,我們適當削減這部分的開支作為現金流,未來在效益不好的時候還能作為員工工資的補充部分。」
胡正明從關建英的話里想到了華虹的那位代表,他們的底層邏輯存在共性的地方:那就是對於員工來說,沒必要給他們太好的待遇,太好的待遇弊大於利。
胡正明並不這麼看:「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走,但是我認為至少比例會更低,如果我們朝令夕改的話,員工們怎麼會相信我們呢?
如果我們這麼做,未來一旦發生變動,那結果只會更糟糕。
當時薪酬體系過會的時候,華虹是派代表來簽字確認了的。」
華虹代表哂笑:「胡總,老實講我們當時沒有想到新芯接手華虹後效益會這麼好,晶圓廠的產能直接拉滿了。」
因為華虹只有監督權沒有管理權,即便他們有異議,對於這種已經確定的事情也只能在胡正明耳邊吹風,無法實質上改變既定事實。
關建英聽完後苦笑:「我不是那種喜歡壓榨團隊為我做出成績來的人,我只是覺得整個移動互聯網的需求如此旺盛,我們需要抓住這難得的機會。
如果我們的b系列晶片能獲得成功,他們的年薪就不是五十萬,而是一百萬了。
這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
而現在的問題是十萬提高到五十萬,大家都很興奮,現在和他們說大家好好干,未來能提高到一百萬,大家沒有感覺,閾值太高了。
老實說b系列的進展緩慢,一直達不到我的預期,尤其是主攻高端的b系列晶片。」
胡正明說:「你要不要問問newman,讓矽谷那邊的團隊聯合研發?」
矽谷確實有新芯科技的研發團隊,也確實是做手機晶片的,但是他們實際上做的更偏向於手機晶片中的非核心部分,像多媒體晶片、電源管理晶片之類的。
a系列晶片的技術都來源於未來的三星。
關建英搖頭:「我想靠自己,我不想承認我們帶的團隊不如矽谷那邊的研發團隊。
新芯科技也成立有三年時間,新芯半導體的研發團隊一部分是我從彎彎找來的工程師,一部分是從矽谷挖來的華人工程師。
然後還有一部分是我們從華國本土招的工程師和高校畢業生。
我們在一起磨合了三年,也應該見效果了。集成晶片已經我們這支團隊積累的充足的經驗,現在的b系列晶片正好是一次挑戰。
每次都要矽谷的研發團隊出馬,那還要申海的研發團隊幹嘛?我們不如讓大家直接回矽谷的回矽谷,其他人像其他外企在華國的研發部門,負責一些邊緣業務就好了。」
(本章完)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2s 4.041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