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讓語氣生硬,努力壓抑着心中的衝動,又暗暗揣測着司馬懿會如何應對。
這一院子都是人精,豈能不明白對方的心思。
司馬昭也不怠慢,心中估摸着父親那邊已經裝的差不多了,便做了個請的手勢。
上前帶着張讓去見司馬懿。
等張讓看見司馬懿後,只見他正側躺在病床上,額頭上還敷着一個白布,面色蒼白,口中還不時的烏丫哎呀。
等張讓進來有一會兒後,司馬懿似乎是察覺到有人進來了,故做大驚的樣子看向張讓。
「咳...咳...不知道張公公前來,老夫有失遠迎啊...咳咳...」
張讓卻是面無表情地盯着司馬懿,心中卻道:「老東西,你裝,你使勁裝。」
可是面上的話還是要說的。
「陛下有旨,司馬懿接旨!」
司馬懿努力掙扎着動了動,司馬師和司馬昭連忙上前攙扶着父親起身。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朕惟治世以文,戡亂以武。而帝師實朝廷之砥柱,國家之干城也。乃能文武兼備,出力報效詎可泯其績而不嘉之以寵命乎,故今賜司馬懿即可啟程,前往漢中府協助曹操,欽此。」
張讓說完,司馬懿認真聽完,臉色變得更加白了。
隨後輕咳了幾聲,便說道:「可是老臣如今身體抱恙,恐怕....」
「怎麼,你要抗旨嗎?」張讓的聲音透着陰狠,眼神微眯盯着司馬懿。
張讓心中閃過一絲不屑,他暗想:「你這副模樣,怎算得上是養病?不過是在這府中享樂罷了。」
「不敢!老臣萬萬不敢!只是老臣的身子骨實在是撐不起了...老夫想乞骸骨...」
司馬懿眼眶有些紅,看上去十分的可憐。
就像一個孤苦無依的尋常老頭一般。
張讓看得有些好笑。
隨後將聖旨丟在一旁,留下一句話便走了。
「陛下說了,不去,那就死。」
司馬懿聽到最後那個字,瞬間整個人都呆住了。
可張讓走到門口又轉身走了回來,補充道:「陛下還說了,這次讓你帶着你家夫人一同前去,記住,我說的是夫人。」
說罷,還特意看了看司馬昭和司馬師,意思非常明顯。
....
等張讓走後,司馬懿徹底癱坐在床上。
原本沒病的他,現在真的巴不得自己的病,而且是大病,最好是真的快死了那種。
至少那樣,他還能留個體面,他還能理所應當的乞骸骨。
可現在....一想到要帶着夫人去見曹賊,他覺得天都塌了。
「張讓這等小人!」
司馬師恨恨地罵道。
「修的胡言!」司馬昭連忙提醒道。
可司馬師這時候哪還在乎那些,繼續恨恨的說道:「你怕錦衣衛,我可不怕!我行得正,坐得端,怕什麼!」
司馬懿感受到一股難以名狀的力量。
有時候,真正的強者,寧願暫時隱忍,積蓄力量,直到時機成熟,才會展現出鋒芒。
可是,他是強者嗎?
他總覺得陛下命里克他。
看着兩個兒子還在爭吵,他坐起身來從兩人之中走過,徑直走向書房。
「自己作為掌控全局的棋手,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
坐在書房,司馬懿低語,提醒自己。
在此刻的靜謐中,他的內心卻不斷翻湧着波濤。
他隱忍的牙齒咬緊了酒杯,仿佛聽見雙耳中傳來的曹操的低語。
「隱忍與沉默,從來都是權謀之道。」他輕聲自語。
想笑,卻又笑不出來,想怒,卻怎麼也怒不起來。
「時也命也....」
.....
另一邊,陽光透過高聳的城牆灑下斑駁的光影,地面上覆蓋着一層薄薄的泥土,空氣中瀰漫着新鮮的氣息。
而在皇宮的深處,一場偉大的文化盛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宋濂一身儒雅的文士打扮,神采奕奕地走在書房與文人之間。
他面前是一摞摞古籍,書卷的香氣在他的鼻間縈繞,仿佛在召喚着他心中的理想。
作為《真龍大典》的主要編纂者之一,宋濂深知這部巨著的重要性,其中不僅蘊藏着歷朝歷代文化的精華,更是歷代知識分子的追求與結晶。
而在他身後,解縉和于謙兩位才子正緊密地協作着。
解縉的筆鋒猶如遊刃有餘的刀,揮灑自如。
而于謙則以其嚴謹的學識在一旁詮釋着道理,兩人間的默契如同琴瑟和鳴,相輔相成,推動着浩浩蕩蕩的編纂事業。
隨着秦川對《真龍大典》的重視,數以千計的文人紛紛響應號召,踴躍參與到這項宏大的工作中。
他們從四面八方,天南海北匯集而來。
文人們埋頭苦幹,或奮筆疾書,或翻閱典籍,似乎時間的流逝在此刻都變得緩慢。
不僅是在謄抄文字,更是在承載着歷史的洪流,在述說着華夏文明的光輝。
當墨跡在紙上留下深邃的痕跡時,他們心中都明白,這不僅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更是一份神聖的使命。
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是為了傳承千年文化的根脈。
于謙向周圍的文人揮手示意,繼續道:「我們既為皇命所召,更應以此為榮。當我們完成《真龍大典》的謄抄,便是為我大武的文化傳承添磚加瓦。」
(添磚加瓦...不知道用什麼詞了,覺得這個很合適。)
在一旁的文人們紛紛點頭,臉上流露出堅定的神情,仿佛已經看到了這部偉大著作在歷史長河中的重大意義。
雖然工作艱辛,但心中懷揣着理想與榮耀,使得大家攜手共進。
「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必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傳世之卷。」宋濂的眼神中閃爍着光芒,目光投向那些在古籍中努力工作的文人。
在書房的另一側,解縉與幾位年輕的文人圍坐在一起。
桌上堆滿了書卷和墨水,窗外的陽光透過紙窗灑落下來,為這片專注的天地增添了幾分溫暖。
他們在解縉的引導下,就一些字句的撰寫與修訂展開討論。
「這個字用在這裏似乎不夠貼切。」一位年輕的學子表達了自己的疑慮。
「我們或許可以換成『盛』,它能更好地表達那種豐富的情感。」
(先皇廟號祖龍)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2s 4.03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