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神閣 www.bishen8.cc,最快更新重生南北滅隋唐最新章節!
天府之國,最早是評論關中平原。
雖然經歷了南北朝數百年戰亂後,關中平原的環境恢復的很好,但是因為隋帝國建立後遷移百姓充實關中之地的政策,導致關中之地民眾暴漲,生態環境破壞也加劇起來。
早在兩年前,關中等地就接連開始發生乾旱,只不過因為一開始的規模比較小,所以光是地方郡縣就可以為民眾提供救助,也沒有引起隋帝國大臣們的重視,楊堅更是沒有注意。
可是在經過頭開始兩年的小規模饑荒後,在夏曆三十八年夏天,乾旱規模突然擴大起來,整個關中之地都遭到了嚴重的乾旱,除此之外還有伴隨而來的蝗災,這更是引起了隋帝國民眾的恐慌。
在後世現代社會,發生了蝗災可以通過很多手段來處理,可是在古時對於蝗災這種未知的災難卻充滿了敬畏,特別是浮屠教門為了收斂信徒,攫取財富,往往宣稱這是天罰。
不僅阻撓官府民眾積極消滅蝗蟲,甚至還大力慫恿民眾布施財物給寺院,以此來消除自己的罪孽,可是在布施大量的財物後,蝗災不僅沒有自動消除,反而更加嚴重起來。
當整個關中之地都陷入到乾旱和蝗災的嚴重情況後,饑荒也就逐漸的隨之而來,甚至關中一些郡縣已經開始出現民眾自發向外逃亡的事件發生。
古代的生產力畢竟太過於低下,夏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還好,良好的糧食耕作制度、大量的畜牧場,以及強大的海洋捕撈能力,還有龐大的領土版圖,都讓夏國從來不會陷入缺糧的境地。
但是隋帝國發生了大規模的災荒後,就要麻煩的多,接連兩年的乾旱已經牽扯到這個大帝國很多精力,眼前的饑荒更是讓隋帝國的君臣沒有太多精力去關注更遙遠的事情,他們必須保證自己的民眾有飯吃。
隋文帝楊堅小時候因為父祖崇信浮屠教,甚至連出生都是在馮翊(今陝西大荔縣)的般若尼寺,因此他出生不久便被尼姑智先尼姑收為徒弟,自幼寄養生長於尼姑庵之中。
法名叫做『那羅延』意思是金剛不壞之身,在跟隨智先尼姑一起生活的十二年中,他素衣素食,生活節儉,這使他養成了崇尚節儉的性格,一直到他十三歲那年才被父親接走。
在登基後,楊堅雖貴為天子,卻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宮中的宮女也不作美飾,生活很是節儉,甚至皇宮裏面很多用具都是楊堅和獨孤皇后親自帶人製作,獨孤皇后還帶頭紡紗。
有了之前北齊奢靡而亡的教訓後,楊堅深知帝王帶頭養成節儉風氣的重要性,經常教育太子楊勇要節儉,說國家沒有因為奢侈腐化而能長治久安的。他還提倡官員節儉。
甚至因為太子楊勇和秦王楊俊先後違反楊堅的禁令,奢靡不堪,大怒的楊堅將太子楊勇和秦王嚴重處罰,這就導致幾乎整個開皇時期都沒有太多的奢侈生活,士人都只佩戴木、骨、角製作的飾品。
正是因為隋文帝早期的節儉,剝削較少,隋帝國內的民眾基本上還能夠安居樂業,戶口和財產也劇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進生產的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百業興旺,經濟繁榮景象由此而生。
在一開始隋帝國內部發生乾旱的時候,大臣們雖然操勞許多但並不擔憂,因為在隋文帝即位後,為了預防饑荒等災害的發生,在全國許多重要地方都修建了大型的諸備糧倉。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這些都是後世史書上曾經大肆書寫過的。
這些大型糧倉存儲的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按照每石一百六十斤,一個成年人在饑荒時一天一斤糧食計算,一個大型糧倉存儲的糧食足可以供五十萬人食用一年以上。
如果按照最低的每人每天半斤計算,一個糧倉就可以養活百萬人一年時間,這個數量絕對驚人。
在夏國勢力敗退後,因為整個黃河下游的人口幾乎被席捲一空,因此隋帝國在那裏也沿襲了大農場的發展思路,糧食產量極大增加,所以在全國興建的大型糧倉有二十多個,其他大大小小的糧倉也有近百。
在原來歷史上,貞觀十一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也就是說,隋朝在洛口建立的洛口倉被李密率領的瓦崗軍大量使用,而西京長安的糧倉也在唐朝建立後一直使用,可是一直到貞觀十一年還沒有用完,這時候隋朝已滅亡了二十年,連糧倉的建立者隋文帝都已經死了三十三年。
在後世一九六九年在洛陽考古中,發現了一座大型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四十五萬多平方米,內探出二百五十九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五十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如今的隋帝國比原來歷史上還要更加富強,糧食產量也更加高,不管是糧倉的數量還是存儲糧食的規模,都遠遠超過原有數量。
按理說這時隋帝國存儲的糧食足可以讓全國近半的人口食用一年,發生了乾旱只需要開倉放糧就足夠了,可是隋帝國的大臣們卻為難的發現自己家陛下是個只進不出的貔貅。
隋文帝的節儉,讓他在建立了這麼龐大的糧倉後居然只進不出,只想着建立倉儲,可是等到需要拿出來救急百姓的時候,他居然不捨得開倉放糧,這下可是把隋帝國的大臣們急壞了。
本來吧,建立這些倉庫就是為了救災之用,可是如今你居然不願意開倉放糧了,這不就讓這些倉庫失去意義了嘛?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高穎等為首的大臣們紛紛勸諫,可是楊堅一面是因為獨孤皇后的事情心情不好,另一方面則是吝嗇的性格不捨得放糧,事情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情況。
最後最了解楊堅心思的楊素終於知道該怎麼做了。
他在與楊廣商議後,上書楊堅,如今饑荒已經發生,可是需要如何救災又遲遲得不到解決,等到朝廷做出決意恐怕關中的饑民都要餓死大半,因此他建議楊堅開放關中內外的通道,讓關中饑民東去洛陽就食。
楊素這個建議可以說非常符合楊堅的心思,糧倉他肯定是不捨得開放的,但是讓關中上百萬饑民餓死更是不可能,這樣只有東出洛陽就食一條路可以走,哪怕是這樣楊堅依然要派身邊宦官查探一番。
古時候雖然對宦官百般抹黑,但是不可不否認這些人大都對皇帝中心耿耿,文帝派左右之人出宮,查看關中百姓所食。
等到回來楊堅才發現帶回來的百姓食物居然都是些豆渣、雜糠,卻沒有半點糧食,這一刻隋文帝楊堅終於知道自己錯了,他在朝堂上涕淚直流,在群臣面前責備自己的錯誤。
可是楊堅終於沒有徹底開倉放糧的決心,他僅僅只是開放了一座小糧倉來賑濟饑民從關中到洛陽的道路上食用,不過為了削減大興城百官、軍隊對關中地區的糧食壓力,他決定親自帶領關中百官、軍隊就食於洛陽。
一路上楊堅取消御膳中的酒肉,甚至在東拜泰山的路上與就食洛陽的饑民相遇,他下命左右隨行不准驅趕,於是一路上東出洛陽的饑民與文帝的侍衛並列而行。
一路上遇到扶老攜幼者,隋文帝還會給這些人讓路,騎兵都要下馬牽馬讓路,唯恐撞傷饑民,慰勉而去。在道路艱險處,見有負重者,則令左右扶助之。到達齊郡(今山東濟南)後文帝仍以民情為念,親問疾苦。
可是至始至終隋文帝依然沒有大量開放倉儲賑濟饑民,這也是他這些年中最為讓人詬病的一個事情了。
之前王世積在日南郡的失敗,讓隋文帝意識到自己的實力依然不夠強大,隋帝國還需要時間來成長,可是在帝國內部發生一系列事情後,隋文帝雖然有心聯合都藍可汗繼續與夏國作戰,卻沒有了那股精力。
銳氣的消失讓隋文帝暫時失去了與夏國全面作戰的勇氣,他最多能夠做的就是大力支持都藍可汗在漠北與夏國作戰,只有突厥堅持的時間越長,他才能安心下來。
夏國好像很了解隋文帝的心思一般,在之前的幾年裏不僅沒有繼續大肆進攻隋朝,日南郡的夏軍也只是老老實實的防守自己的地盤,遼東方向的夏軍也從來不會接近隋帝國二百里以內的範圍。
除了病重中的長孫晟很擔憂隋帝國的未來之外,隋帝國立國時的人才濟濟已經開始陷入到爭權奪利之中,卻不知除了長孫晟之外,當然還有李淵的老婆竇氏看出來隋帝國的危機。
自幼便聰慧無比的她積極為丈夫出謀劃策,讓李淵在隋帝國內威望逐漸抬升,先後出任多地官員,然而竇氏終於因為一場大病而向原來歷史一般提前去世,不過她卻為李淵的未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着隋帝國的經濟發展,因為失去了對外擴張的欲望,他也跟其他的朝代一般陷入到爭奪權力的漩渦中去,就在隋帝國演繹着一幕幕爭權奪利的場景時,夏國卻在迅速更加強大起來,與突厥的戰鬥也一步步激烈起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1s 4.075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