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士人和姦閹、外戚之間的權勢爭鬥非常激烈,但屢屢失敗,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無法有效掌控軍隊。
先帝在世時,為了剿殺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亂,允許各地州郡增加郡國兵,同時也允許各地門閥富豪自行組建義兵,這給了士人們擁有武力的機會。
少帝繼位後,大將軍何進為了獨掌權柄,在當時同為參隸尚書事的太傅袁隗的默許和縱容下,以天子詔下令各地州郡迅速擴建郡國兵,而後來何進徵召四方猛兵入京,也證明士人已經開始擁有武力了。
八月底的洛陽大亂,士人在那麼好的條件下,僅僅因為延誤了對北軍的控制,結果功虧一簣,喪失了獨掌權柄的機會,這不但讓士人多年的努力化為泡影,而且也讓士人振興大漢的宏願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這次刻骨銘心的教訓讓士人們徹底認識到了軍隊的力量要遠遠大於大漢律法的力量。今天的大漢已經不是過去的大漢了,今天的大漢要想重樹大漢律法的尊嚴和威力,需要的不是堆積成山的經文學術和奏摺,而是無堅不摧的武力!
大漢國的土地上,門閥士人們有着強大的權勢和雄厚的財力,他們拿着天子詔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組建了數十萬大軍。
有了足夠多的軍隊,剩下的事就是捲土重來,再次奪取國家權柄以實現振興大漢國富民強的理想了。
他們要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對立的目標,這個目標現在已經有了,那就是董卓。
但僅僅有一個可供討伐的目標是遠遠不夠的,他們更需要一份詔書,一份大義,一份冠冕堂皇的理由。
無事興兵是謀反,是禍亂社稷,因此士人們誰都不願意背上叛逆的罪名。他們做什麼事都要符合禮法,符合大漢律。符合大義,以求得到天下人的支持,搏得萬世美名。否則,他們和自己討伐的對象有什麼區別?士人們何以修齊治平。何以存身立命?
現在士人們沒有天子的詔書,只有一份蓋有三公印信的檄書,但這勉強已經可以了。
各地州郡的州牧太守對出兵一事意見不一,有立場堅定的已經躍躍欲試迫不及待了,有循規蹈矩的還在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而部分心懷他志的尚在觀望游離之中,能不能出兵支持還是個未知數。所以這份宣告天下的檄書成了關鍵。
袁紹和許攸、郭圖等人也草擬了一個檄文,但他們一直感覺到這篇檄文沒有力量。缺了什麼?
討伐董卓的理由很多,從董卓的過去到現在,從他輕重不一的違律事實,只要是違背禮法的,士人們都羅列其中,但討伐董卓只是一個手段,一個實現終極目標的手段,那這個終極目標是什麼?
討董的終極目標當然不是為了讓士人獨掌權柄。獨掌權柄只是討董的一個目的。一個看不見的東西,討董必須要有一個終極目標,一個實質的,大家都能看得到,切實能感受到的東西。
董卓到目前為止的所作所為都有天子詔書為憑,都符合大漢律法,即使有違律之處,但也夠不上十惡不赦之罪。屠殺士人目前還是流言,而董卓也以宗室叛亂為由迅速詔告天下,暫時掩蓋了自己的罪責。
討董大旗舉起來之後。如果天子下旨,說各地州郡舉兵叛亂,參加討董的將士都是大漢逆賊,那後果會是什麼?會不會在天子既往不咎的浩蕩皇恩之下一鬨而散?當今天子成了士人們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
當初廢黜少帝擁立當今天子的原因。袁紹和各地州郡的州牧太守心裏都很清楚,士人們為了逼迫何太后還政,規避自己的罪責,無奈之下只好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士人們把董卓引進了洛陽,暗示和縱容董卓廢黜少帝,默許董卓誅殺了太后和何氏宗親。
士人們為了讓這次廢黜符合禮法。甚至搬出了春秋大義,尚書令丁宮向天下宣告,「天禍漢室,喪亂弘多。昔祭仲廢忽立突,春秋大其權。今大臣量宜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
當初廢黜的時候,士人們怎麼也想不到當今天子會成為自己將來奪取權柄的最大障礙。
只要當今天子高居皇位,士人們即使贏了董卓,把董卓趕出了洛陽,將來也是同殿之臣。掌權之後的士人們將如何處理手握重兵的董卓?討董之事將如何自圓其說?難道士人們要和自己討伐的奸佞同殿為臣?那今天還討董幹什麼?乾脆大家收拾傢伙到洛陽和董卓稱兄道弟算了,好歹誰都沒有成為大漢叛逆遺臭萬年的危險。
袁紹既沒有足夠的理由激起民憤討伐董卓,也沒有討伐董卓的終極目標,他無法取信於天下,更無法讓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打消顧慮參加討伐。袁紹和眾人一籌莫展。
這時,劉表來了。劉表從京城帶來的這份檄文足夠重量,天下人讀到之後,恐怕都要睚眥欲裂,義憤填膺,紛紛聚集到討董大旗之下。
袁隗在這份檄文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董卓廢黜少帝,而討董的終極目標就是解救弘農王,還社稷於少帝。
也就是說,董卓現在是大漢國兩百多年來除王莽以外最大的禍國奸臣,他最大的罪責是倚仗武力廢黜少帝。
王莽當年直接篡漢自立了,而董卓距離這一步也不遠了。董卓不除,大漢將覆。當今天子是董卓所立,是董卓倚其為禍天下的傀儡,所以當今天子理所當然要隨着董卓的敗亡退下帝位。
現在,討董的理由足夠了,而討董的終極目標也有了。
董卓敗亡後,弘農王劉辯重登帝位。參加討董大業的士人成了拯救大漢於危亡的功臣,成了振興大漢的中興之臣,其顯赫功業足可流芳百世。
這樣一來,留在京城的士人雖然承擔了當初在董卓的威逼下默許廢黜少帝的所有罪責,但他們卻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討董大旗把洛陽內外的士人分成了兩個陣營,洛陽的士人因為擁護當今天子,不得不和董卓站到了一起,而董卓要想平息這場波及大半個疆域的禍亂,又不得不依靠這些洛陽的士人。
此時,袁隗和一幫志同道合的士人則可以趁機在洛陽幫助和策應討董大軍,以期迅速達到目的。
聚集在討董大旗下的士人因為擁立少帝,大義凜然,再加上又有了討董的終極目標,所以士氣大振,誓死要把討董大業進行到底。
這份檄文雖然解決了袁紹和眾人當前的難題,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解決的辦法,各地州郡的州牧太守還是會有很多的疑慮,參加討董聯盟的決心和人數可能要大打折扣。
袁紹和眾人商量了兩天,就是希望自己能夠理解袁隗通過這份檄文所傳達的所有意思。
「太傅的意思,難道當真要立弘農王為帝?」許攸連連搖頭道,「我看未必。這可能是借刀殺人之計。」
「董卓對天子不錯,事爭都要奏請,每議必請天子參加,給足了天子面子。而且他還延請馬日磾、崔烈等人為天子老師,傳授治國之道。聽說他還讓李儒傳授天子兵法,讓中郎將樊稠教授天子騎射,說什麼要讓天子文武兼備。」
「諸位請想一想,一個年僅九歲,無父無母的天子此刻會信任誰?所以太傅的考慮非常對,擊敗了董卓,就要廢黜當今天子,免得反受其害。」
「我們拒絕承認當今天子,也就拒絕承認當今天子頒佈的所有詔書,如此一來,天子之令不能行於州郡,董卓失去外援,敗亡速度會大大加快。」
「弘農王過去是怎麼失去帝位的?何太后和何氏宗族是怎麼滅亡的?十四歲的弘農王不是小孩了,他心裏清楚,他如果做了皇帝,先要殺董卓,後要殺當今天子,然後就要和我們算帳了,所以太傅此議名為匡正漢室,實為借刀殺人之計。」
「我們大張旗鼓要重擁弘農王為帝,董卓會做出何種反應?當然是殺他了,一來可免後患,二來可以斷絕我們的念頭,讓我們失去討董的口實。」
「弘農王一死,董卓更坐實了陰謀篡漢之罪,他必為天下人所唾棄,而同時加入討董聯盟的州郡會更多。董卓殺了弘農王之後,想不敗都難了。」
「董卓敗亡何處?長安、西疆而已,那是他的根基所在,而且我們還能很容易地預見到,董卓必定要挾帶天子一起西撤。」
「弘農王死了,天子到了西疆,我們怎麼辦?太傅的意思很明顯,是要我們另選藩王為新帝,從而確保我們獨掌權柄,可以毫無阻礙地頒佈新策,以儒法兼融、德主刑輔之道迅速調政國策,振興社稷。」
喬瑁、郭圖等人對太傅袁隗的定策都是這種理解,逢紀甚至開玩笑地說,我看,景升兄就可以做皇帝嘛。
劉表勃然大怒,拔劍就要刺殺逢紀,差一點要和他翻臉。
現在皇權積弱至此,劉表雖然痛心疾首,但他知道皇權積弱的根本原因還是奸佞擅權,造成綱常損毀,若再不拯救,劉氏四百年天下真的要毀於旦夕了。(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9s 3.9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