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目前情況下最公平的對決,男主角一樣,配角一樣,普通演員一樣,連分鏡頭都一模一樣,兩位伊莎貝爾在大銀幕上碰撞出最尖銳的火花,也被放在了放大鏡下面,讓人們進行細緻的尖銳的觀察。」隨着報道越來越多,有文章這樣寫道。
從來沒有哪部電影像《瑪戈皇后》這樣特別,也從來沒有人想過這樣拍一部電影或許有人想過,但是沒錢付之行動。
在大部分電影人看來,如何比較演員的演技還是比拼演技還很簡單,比如拍一場莎士比亞的舞台劇,邀請不同的演員來演。
但是這樣的比拼並不能得到足夠準確的結果,影響觀眾觀感的因素太多,配角的發揮,道具的細緻,現場的效果等等,除非對比的是獨角戲。
舞台劇都這樣了,電影就更加麻煩,沒人吃飽了撐着在短時間內拍上兩部內容手法節奏都差不多的電影,除非跟錢過不去。
大多數比較都是過了很久之後的翻拍,然而,那個時候無論導演手法還是製作設備,又或者演員表演方式,都會有發展,難道能讓現在的人和100年前的人比較哪個生活更好?
而且社會還在發展,不同環境之下,觀眾對於「怎樣的表演更好」的定義,也是有着不小的差別的。
所以一般飆戲、壓戲什麼的,都是發生在主角和配角之間,不同演員來飾演同一個角色進行比拼的情況,只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之中。
然後,現在有個不在乎燒錢的傢伙,硬生生的燒出兩個版本的《瑪戈皇后》,讓所有人都震撼了一把。
兩部電影,兩部160分鐘的電影,男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普通演員、場景、道具、分鏡通通一模一樣,唯一不同就是女主角以及女主角的表演方式。
就像《費加羅報》的羅賓森說的那樣,等於是將某個場景的女主角生生摳了下來,然後換另外一個上去。
這樣一部特殊的電影,又是在歐洲最負盛名的電影節上放映,足夠讓許多電影人瘋狂了。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群情洶湧之下,組委會不得不加映場次,哪怕到最後一天只有兩場兩個版本各一場。
這樣一來肯定擠壓了別的參展電影場次,引來了不少抱怨,但聲音都不大,在這樣一部前所未有的電影面前,任何聲音都沒有用處
要知道,無論是馬丁·斯科塞斯,還是莫里斯·皮亞拉,又或者評審團那幫評委,都對這部電影家口稱讚,都同意這是一次能在影史上留下名字的嘗試。
「非常大膽的想法,真沒想到有人能做到這個地步,他們是真正熱愛電影的人。」斯科塞斯面對記者是這麼說的。
「我的確早就知道,所以才會遊說組委會如此安排,而現在所發生的一切都證明,這樣是值得的。」作為選片人的雅各布則如此表示。
電影圈的大腕們都這麼看,其他沒什麼話語權的電影劇組,那也只能認了啊。
更何況,《瑪戈皇后》劇組雖然到目前為止都未公佈費用,但從他們保密了整整一年,而且還讓所有參與人員都守如瓶口,以及還在做什麼實驗就知道,這絕對是他們惹不起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伊莎貝爾·阿佳妮和伊莎貝爾·於佩爾的對決的確精彩,尤其是婚禮戲和結尾戲,相當的針鋒相對。
婚禮戲是指瑪格麗特和亨利四世成婚的那場戲,瑪格麗特不願意嫁給亨利四世,當主持婚禮的大主教再三詢問她願不願意嫁給亨利四世的時候,倔強的她一言不發,最後哥哥查理九世乾脆走出來,直接將她的腦袋按下去,算是答應。
而結尾戲則是瑪格麗特沒能救下愛人,拉莫爾被誣陷為謀害國王的兇手而被推上了斷頭台,瑪格麗特向劊子手索要自己愛人的頭顱,一身白衣的將其抱在懷中,坐着馬車漠然離去。
這兩場戲,瑪格麗特都是焦點中的焦點,前者在婚禮場所焦距了所有人的視線,而後者則是一幕無聲的獨角戲。在場景、演員、分鏡頭基本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女主角的很多表演細節都能看得分明,讓觀眾更好的分辨和欣賞。
這一點在最後的獨角戲上更為突出,婚禮戲上的人物終究有些多,儘管劇組已經想盡辦法,甚至每個人群演都有單獨拍照,防止出現兩次拍攝卻有不一致的情況出現。
但是間隔時間太長,而且非常考驗導演和製作人的調度水平,所以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同之處,多看幾次,並仔細看的話,還是能發現兩個版本在這個場面上的差別。
而最後的那場戲既然是獨角,那麼完全可以讓道具、鏡頭更加趨之一致,觀眾們也能更方便的比較兩個女演員所表現出來的情緒。
這樣徹徹底底的針鋒相對的比拼,以前從來沒有過,以後也很難再有,各種噱頭加在一起,想不火都難。
於是,很快報紙上開始將兩個伊莎貝爾放在一起,討論誰的演技更出色一點。
有說於佩爾那種冰裏帶火的感覺更好,也有說阿佳妮那種柔弱而又神經質的表現更符合原著人物,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之間倒是吵得不可開交。
《瑪戈皇后》的劇組成員們,也開始被更多的人騷擾,以前被問到的時候,問題的種類還挺多的,比如怎麼保密的,比如參與這麼一部電影的拍攝是什麼感覺等等。
現在麼,帕特里斯·夏侯經常被問到,於佩爾和阿佳妮哪個讓他用得更順心;丹尼爾·奧圖經常被問道,於佩爾和阿佳妮哪個合作起來更容易;維爾娜·麗絲經常被問道,於佩爾和阿佳妮哪個跟她更像母女。
總而言之一句話,兩個出彩的女演員,哪個更好。
很可惜,所有人都表示,這個不錯那個也很好,一點挑撥的機會都不給媒體。
然而這並不能阻止這場爭執向白熱化的方向發展,媒體上的爭執到還好,私下裏的爭吵,在戛納那是一條比一天多。
來戛納參加電影節不止各個國家的電影人,那些小年輕也不少,而年輕人的情緒一旦被挑撥起來,不爭出個輸贏來絕對不會停下。
而當爭執變成了爭吵,再想平復下來就很難了,尤其於佩爾和阿佳妮在法國都有很高的人氣,各自支持的人都不少。
於是,最終在某個下午,戛納的某個海灘上,發生了因為爭吵於佩爾和阿佳妮哪個更好而導致的打架鬥毆事件。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s 3.87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