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崔潯不在意明宏昌對他的威脅,但是陶威與譚彥恭卻不能不在意,畢竟崔朗把崔潯託付給他們,他們也應該為崔朗的江山殫精竭慮,但是他們不是崔潯,畢竟他們是臣子,崔潯是主人。調動兵馬還是必須有崔潯的命令,但是崔潯只對吃喝玩樂感興趣,對軍情一點也不感興趣。而另一邊明宏昌一直在加緊準備,只要兵馬糧草齊備,便立刻可以發動進攻。面對這樣的情況,陶威與譚彥恭不得不再一次帶着群臣對崔潯進諫。
他們帶着一眾大臣來到王宮,懇請崔潯上朝理政,而且一幅崔潯不答應就準備跪死在宮門口的樣子。崔潯這一次又不得不從溫柔鄉中出來,來到王宮正殿商議軍國大事,而陶威與譚彥恭再一次把明宏昌可能進攻的消息告訴崔潯,而且這一次還有明宏昌調動兵馬的證據,很明顯明宏昌大軍就要出發了。崔潯看了之後還是很淡定,就說明宏昌要來就讓他來吧。還是如果因為明宏昌可能的進攻而匆忙準備,那麼明宏昌就會認為是我們怕他。
一番胡話之後,崔潯就準備回到後面繼續他的歌舞宴飲。這一番話讓所有的大臣寒了心了,譚彥恭和陶威與眾位大臣商議之後都認為這個大王太過昏庸了,他們準備要清君側了。但是自從崔潯即位之後,崔潯將原來他擔任宣州節度使時期的親軍全部帶到了揚州成為他的護衛之軍,他們現在要清君側倒也不容易。面對明宏昌即將要派出的大軍,還有一個什麼都不管的主君,崔朗建立的江山處於極度威脅之中。
攘外必先安內,這是許多人的選擇,只有內部的穩定才能換取外部戰爭的勝利。譚彥恭與一些武將開始召集他們的軍隊,這些人如此積極因為崔潯的有些做法已經讓這些人寒心甚至不安了。崔潯最信任的人就是他從宣州帶來一幫人,這些人在崔潯當上吳王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欺辱這些老臣,因此這些老臣現在對於這些人全部恨之入骨,短短兩三個月之間他們把所有的老臣幾乎都得罪了,因而這些老臣全部站在譚彥恭一邊,尤其是一幫老將。
這些將領很多都是鎮守一方,手上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親兵,這些親兵追隨着他們的主人,鎮守一方。而崔朗也因為要考這些將領打仗,對於他們養着這股私人部隊的行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將領豢養親兵自大雍武宗皇帝時期就開始了,這些親軍平時給這些將領看家護院,戰時也就成為這些將領的衛隊,戰場之上最為強悍的軍隊,而且只聽從他們主人的號令。
譚彥恭帶着一幫老將以及他們率領的親軍沖入了王宮,一路殺向崔潯所在的內堂,雖然崔潯調來的護衛也不是好惹的,但是他們的長官一看氣勢洶洶的譚彥恭,自己先跑了,沒人指揮這幫護衛很快就敗了,而且那個帶着護衛平時趾高氣揚的將軍最後也沒跑掉,被譚彥恭一刀砍死。隨後譚彥恭一路殺到了崔潯面前,崔潯看見滿身是血,手上握着滴血的寶刀的譚彥恭問他說:「你此來,是來殺我嗎?」
譚彥恭說他來是來殺崔潯身邊的小人,隨後就把崔潯身邊所有從宣州帶過來的隨從全部抓了起來,交給了一幫被他們欺辱的將領,這些人很快就被他們殺死,有的以及被砍的血肉模糊。而與此同時,陶雅也帶着部隊控制了揚州的各府衙,掉了正在這些府衙辦公的崔潯的親信。從此崔潯大權旁落,而譚彥恭與陶威掌握了權力,但是對於要不要廢掉崔潯,他們產生了分歧。
當陶威與譚彥恭一起發動兵變之後,他們作為文臣武將之首,權力一下子大了很多,同時也滋長了他們的個人野心。原本在崔朗的時候,他們也只有當手下的命,但是現在他們成了主政一方的人物,那麼他們自然也在想他們自己是不是也去稱王稱霸一下。而譚彥恭已經暗中有了割據一方的想法,實力助張野心。譚彥恭就算忠誠於崔朗,感恩崔朗知遇之恩,但是現在譚彥恭不是一個人。
自從譚彥恭一步一步做上高官之後,他身邊自然也會凝聚起一大批人,這一大批人幫助他發動兵變,現在又在攛掇他要廢掉崔潯,讓他去當吳王。譚彥恭被他們一番遊說之後自然動了這樣的心思。崔潯已經讓他失望透頂,跟着這樣的人是不會有什麼好處的,然後縱觀崔朗留下的其他的兒子,沒有一個有為君之才的,要麼是唯唯諾諾,要麼就是風花雪月,這讓譚彥恭有了取而代之的野心。
不過有這個野心的不是就是譚彥恭一個人,陶威也有這個野心,畢竟他也看到了這樣的事實,但是作為一個文人,他的身份與譚彥恭不一樣。譚彥恭有很多武將的支持,而且手上握有軍隊,而陶威沒有什麼戰功,甚至一直在崔郎身邊做着縣令,刺史這樣的地方長官,或者在崔朗身邊幫他處理政務,沒有上過戰場便沒有戰功。雖然在崔朗的集團之中資歷最老,但是沒有上過戰場一點就是他的致命傷,手裏沒有兵權,他想要篡位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他現在如果要最終取代崔氏而代之的話,必須把軍隊握在手裏,而軍隊在譚彥恭手裏,因此保着崔家這塊招牌還是有用處的,既然崔朗選擇崔潯,那麼他就要保着崔潯。但是出於想要取而代之的想法,那麼取而代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立威。立威的話行廢立之事自然是,因此主張廢了崔潯再立一個人為吳王。兩派意見在大家齊心協力發動兵變之後就開始出現並爭鬥了。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幫他們作出決定,就是明宏昌。明宏昌經過準備之後發兵十幾萬,很快包圍了常州。現在常州前線萬分火急。如果不打敗明宏昌那麼就是玉石俱焚,誰也得不到好處,因此大家立刻取得共識,那就是一致對外,崔潯的王位暫時保住,譚彥恭也率領大軍出發了,而陶威還是留守後方負責糧草的調度。外部的壓力讓他們暫時團結,但是早已經出現的分歧是不會因此而彌合的。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2s 4.007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