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輛主戰坦克不算多,加上三十輛步兵戰車也極為有限,不過三十輛主戰坦克上一字排開,後面跟着三十輛步兵戰車,從防線後方與側翼發起衝鋒,那場面絕對震撼,攻擊力也無庸質疑。
關鍵不是有多少坦克與戰車,而是進攻方向。
只是一個突擊,就衝破了叛軍設在塞馬沃東面的防線,嚴格說來其實就是一條由簡易工事構成的防禦陣地。
首先開火的不是「哈立德」主戰坦克,是bp-3步兵戰車。
對付叛軍的簡易防禦工事,比如機槍堡壘,bp-3的100毫米火炮就足夠了,用不着使用坦克炮。
此外,「哈立德」主戰坦克的備彈量並不多,只有39發。
考慮到可能遭遇叛軍主力,特別是裝甲部隊,每輛「哈立德」攜帶25枚穿甲彈,4枚炮射導彈與10枚多用途高爆彈,因此在遇到威脅不大的目標時,就得交給在後面跟隨的步兵戰車。
衝破叛軍的防線,裝甲營繼續向西挺進。
準確說,應該是得到加強的裝甲營。
因為坦克本來就不多,步兵戰車也很少,所以王棟把機械化步兵營的坦克連與一個戰車連編入突擊部隊。
只有集中起來使用的裝甲部隊,才能發揮出最強的戰鬥力。
也就在這個時候,-5p機群趕到,開始轟炸塞馬沃南面的叛軍。
30餘架-5p分成了八個編隊,輪番在裝甲集群前方大約三千米外投彈,用炸彈為裝甲集群開路。
集中轟炸,主要是為了對付叛軍的步兵。
因為推進速度實在是太快,所以搭乘bp-3的步兵沒辦法下車作戰,也就無法為坦克提供掩護。
此外,現在是夜間,未必能及時發現叛軍的反坦克小組。
所幸,叛軍沒有多少單兵反坦克導彈,而且在遭到突然襲擊之後,也不可能立即把反坦克小組過來派過來。
轟炸持續了大約十分鐘,所有-5p用光了炸彈。
這時,裝甲突擊集群才遇到真正的對手。
叛軍的一個坦克連從城區殺出來,打頭的是六輛11主戰坦克,後面還有八輛23步兵戰車。
這次,首先開火的依然是bp-3。
在差不多4000米的距離上,十多輛bp-3率先投入戰鬥,使用的是主炮,打出去的卻不是炮彈。
是炮射導彈!
每輛bp-3有六枚9117型炮射導彈,比正常配置多了三枚,專門用來對付叛軍的步兵戰車。
這些炮射導彈是跟bp-3一同出售給阿聯酋的,後來一同贈送給了沙特,再轉手送到了巴基斯坦軍隊手上,只是其中一些來自烏克蘭,是巴基斯坦從烏克蘭採購t-80時得到的意外收穫。
9117不足以摧毀主戰坦克,不過對付步兵戰車,那是綽綽有餘。
關鍵就是射程,以及炮彈的飛行速度。
在4000米的最大射程上,9117的平均飛行速度高達每秒300米,比23的「陶」式反坦克導彈快得多。
至於射程,兩種導彈旗鼓相當。
更快的飛行速度,意味着在同時開火的情況下,bp-3能先擊毀23,讓23發射的「陶」式導彈失控。
十六輛bp-3都是停車開火,而且是在極限距離上開火。
顯然,叛軍根本沒有想到對方會首先攻擊步兵戰車,而不是沖在前面的主戰坦克。
9117的單發命中率為百分之八十,同時用兩枚導彈對付一個目標,總體命中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
八輛23無一倖免,至少有五輛被兩枚導彈擊中。
接下來,才輪到雙方主戰坦克登場。
在大約3000米的距離上,叛軍的11首先開火。
顯然,叛軍很有信心,覺得8291穿甲彈肯定能夠在這個距離上打穿那些看上去有點像t系列坦克的「哈立德」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
如果打中了,肯定能打穿。
很簡單,雲龍只設法搞到了新式穿甲彈與炮射導彈,而反應裝甲還在運輸途中,遙控武器站則沒有獲得渠道。
主要就是,彈藥可以空運,而每套重達六噸的反應裝甲只能海運。
可惜的是,11打出的穿甲彈沒有一發命中「哈立德」主戰坦克。
3000米的交戰距離,對11來說還是太遠了一點,何況現在是夜間,而11的紅外成像儀本買就不怎麼樣。
當年,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的11在夜戰中,甚至得依靠23尋找目標。
關鍵就是,11的紅外成像儀的最大探測距離只有1500米,而23為了把反坦克導彈的射程優勢發揮出來,配備的紅外夜視儀要稍微好一點,理想情況下的最大探測距離達到了2500米。
雖然叛軍的這些11改進過,但是紅外夜視儀依然不夠理想。
距離縮短到2500米,「哈立德」才向叛軍的11開火。
這個距離,對「哈立德」來說也有點遠,幾乎是極限交戰距離。
只是,30對8,數量優勢能夠彌補命中率的不足。
至於穿甲彈的威力,根本不是問題。
雖然雲龍搞來的長杆鎢芯穿甲彈比不上華夏自用的型號,但是肯定比巴基斯坦之前提供的好得多。
在2500米的距離上,這種穿甲彈至少能夠打穿600毫米厚的均質裝甲。
叛軍的11,炮塔與車體正面應對穿甲彈的防護強度最多相當於550毫米均質裝甲。
轉眼之間,至少有六輛11被穿甲彈擊中。
剩下兩輛11的坦克手喪失了戰鬥的勇氣,立即釋放了煙幕,同時向後倒車,試圖退回市區。
顯然,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煙幕彈都是朝前方投射,因此在發射煙幕彈之後,應該繼續前進進入煙幕區,而不是倒車後退。
幾秒鐘後,隨着八輛「哈立德」再次開火,那兩輛11被成了燃燒的廢鐵。
第一次交戰,「哈立德」就完勝11。
當然,不是說「哈立德」更先進,比11還要強大,關鍵是坦克手,特別是坦克車長的發揮。
30輛「哈立德」的車長都是行動人員,而且都有駕駛坦克作戰的經驗。
因為人手實在不夠,所以駕駛員與炮長都是伊拉克軍人,不過都接受了長達半個月的高強度訓練。
此外,數量優勢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遇到的是30輛11,這場戰鬥肯定不會如此輕鬆,更不可能一面倒,必然會有不少「哈立德」損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6s 3.927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