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木子在安慶緒的帶領下終於背着酒如命的屍體出了燕宮,然後和眾英雄在客棧會合。眾英雄問其經過段木子如實告知。段木子在洛陽城郊外把酒如命老前輩安葬了,並豎了一個牌子算是立碑了。段木子跪在酒老前輩墳前傷心道:「老前輩,您生性好酒,一生未遇知己,與我父李太白斗酒未成,與晚輩同飲又未分勝負,您怎麼就死了呢?晚輩現在就與您痛飲決個勝負。」段木子說罷拿起一壇酒,撥了泥封后,一半灑在酒如命的墳前,一半自己痛飲。眾英雄見之無不落淚。
「師兄,前輩已經駕鶴西去了,你如此傷心又有什麼用呢?」玄月不停的流淚安慰段木子道。
「玄月,你師兄是為失知己而悲傷啊!就讓他和老前輩做最後的告別吧!」襄城王李惕安慰玄月道。
段木子拔劍插於酒如命墳前接着道:「段木子在前輩面前發誓,今生不除安祿山和軋葷雨二賊誓不為人。」段木子說罷再在酒如命墳前燒了紙錢,才起身隨眾英雄離開。
眾英雄由於大鬧燕宮,洛陽城肯定是不能再呆了。襄城王李惕決定領眾英雄到江夏【今屬武漢】其父永王李璘帳下再做打算,眾英雄也只好聽命,因為其它地方多有燕軍耳目。
永王屯兵江夏一帶,兵強馬壯,軍車戰船不計其數,糧草兵器庫存豐富。然永王帳下近兩年來更是招兵買馬擴充實力,特別是近一段時間江湖豪傑多擁護永王,眾英雄大鬧燕宮就足見一斑。唐肅宗得知永王在江夏的情況後憂心忡忡,一日早朝,肅宗皇帝問群臣道:
「最近前方軍情如何?」
「回聖上,前段時間安賊忙於建都稱帝之事,所以前線軍情稍有緩和。」郭子儀出班道。
「據說安賊登基之時,永王曾派江湖俠士去刺殺安賊,不知郭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臣以為,此等大事永王在行事之前應上奏聖上恩准後,方可決斷。」
「眾愛卿,是否還有不同看法?」唐肅宗目視群臣道。
「啟奏聖上,臣以為此次永王之舉乃目無聖上,聖上當置永王欺君罔上之罪。」說話者是一位儒將名高適。
「高愛卿,永王鎮守江夏一帶深得民心,如果因此事而降罪於他恐民心難平哪!」唐肅宗為難道。
「永王在江南一帶廣招兵馬,積草囤糧,而且廣交江湖俠士,如果長此以往怕是對聖上不利呀!」高適擔憂道。
唐肅宗聽後微笑道:「高愛卿多慮了,朕和永王乃親兄弟,尊太上皇旨意,以南北之勢對付安賊,如今安賊未平怎能兄弟之間互相猜忌,否則,怎對得起太上皇和天下子民呢?」
「皇上聖明,但永王駐軍江南人富民豐有利軍事,且江南少有戰火,百姓安居樂業。這些局面百姓都以為是永王之功,因此百姓對永王擁護愛戴,而不知這一切乃是皇上聖明。反之,皇上遠在北方,而北方連年戰火,百姓流離失所,農田荒蕪便征不上稅,無法擴展軍事,且民心渙散,如長此以往將會危及聖上的千秋偉業呀!」高適激動的說道。
「哦!朕倒沒有想到這些,高愛卿有如此嚴重嗎?」唐肅宗聽了高適這席話眉頭緊鎖道。
「豈止如此。」
「但說無妨。」
「臣不敢。」高適慌忙叩頭道。
「朕赦你無罪。」
「據微臣所知永王早有謀反之心。」
「高愛卿,無真憑實據不可妄斷。」唐肅宗吃驚道。
「人稱詩仙的李太白想必皇上認識。」高適接着道。
「李太白,不就是曾在翰林院待詔的李白嗎?此人才華出眾,可惜,心高氣傲。」
「李太白現在便在永王幕府,他曾作反詩十一首《永王東巡歌》等,其中有一句:『我王樓船輕秦漢,卻似文王欲渡遼。』這一句便很明顯說明永王之師蓋過秦漢之時,同時又把永王比做文王欲橫掃北方,北方乃京城所在,永王允許李白作此等反詩其意不言自明。」
「豈有此理,朕和永王璘自小一起長大。璘比朕小几歲,朕自小便常照顧璘,沒想到現在乘安賊作亂之時,他想坐收漁翁之利,真是孰可忍恕不可忍。」肅宗氣得從龍坐上站起來怒道。
「啟奏聖上,臣以為,如今之勢安賊之亂未平,理應先平外亂而後平內亂,再者,僅憑李太白的幾首詩也未必能說明永王就有謀反之心。」郭子儀擔心事態嚴重忙出班道。
「恩,顏愛卿以為呢?」唐肅宗看了看顏真卿道。
「回聖上,臣以為,郭元帥說得頗有見樹。」顏真卿出班道。
「臣以為,必定先平內亂而後平外亂。」高適道。
「高愛卿,請講!」
「如果內亂不平,軍心渙散,且我軍久經沙場死傷嚴重,如先平安賊之亂我軍必定只剩老弱殘兵,而永王駐守江夏蓄勢待發,如有朝一日,聖上剷平了安賊,永王乘機謀反,到時候恐怕悔之晚矣!」高適再次進言道。
「如今永王兵力雄厚,想滅永王談何容易。」郭子儀依然擔憂道。
「回聖上,臣以為,聖上亦可廣招天下豪傑共同對付永王。」
「好,高愛卿,此事就讓你去辦如何?」
「臣遵旨。」高適叩頭應命。
「皇上,此事關係重大不可貿然行事。」
「皇上,事關我大唐安危須三思而行吶!」
「高將軍之言,是為高見。」
、、、、、、
群臣發表着不同的意見,反對者居多,贊成者也有。唐肅宗最後道:「此事,朕意已決。退朝!」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s 3.924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