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3-3】
自1924年,德國醫學家漢斯發現了腦電波,到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研製成功,一個科學發現加上一個科技發明,就已經拉開了人類探索「腦機接口」的序幕:
1963年,西班牙神經科學家戴哥多(delgado),在公牛大腦中植入電極,通過遙控抑制鬥牛的越軌行為。看書否 m.kanshufou.com
1978年,獨立研究者杜柏利(williaw dlbelle),在盲人傑瑞(jemy)的視覺皮層上植入68個電極陣列,成功製造了光幻視。
1999年,米國凱斯西留地大學教授享特(huntcw peckham),用64導腦電圖恢復了癱瘓病人的手部運動功能。
2003年,米國南加洲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西奧馬·佰格(theodore berger),帶領實驗小組成功研製能夠模擬海馬功能的神經晶片。
2014年,已癱瘓九年的利亞諾·平托(juliawo pinto)在巴西世界盃的開幕式上,用意念操控外骨骼,在65000名現場觀眾面前把足球踢進球門。
2016年,殘疾人內森·科普蘭(nathan copeland)用意念操控智能手臂和米國首腦obama 握手。
2020年,「科技狂人」卡爾·麥克思給猴子「猴哥」植入腦晶片,「猴哥」以心靈感應的方式即興演奏奧地利鋼琴家車爾尼的599號作品《車爾尼599》。
……
在腦機接口技術的核心應用中,要想通過大腦靈活操控電子器械設備,達到以意馭物的層面,其實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在機器學習中有一項眾所周知的小悖論,越簡單越複雜。
要知道一個非常簡單的人類行為背後,可能是複雜異常的大腦機制。就算是拿起一杯茶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其實都是我們大腦超強算力的產物,它牽涉到大腦多個區域的綜合作用與運動計劃、控制、協調和反饋相關的初級體感皮層(s1),初級運動皮層(m1),輔助運動區(sma),運動前區(pmc),以及小腦、脊髓等通力合作的結果。
顏華在植入腦晶片的同時,也安裝了「顛覆性假肢」,一隻「luck手臂」和一條「luck腳腿」,這種「顛覆性假肢」與普通的假肢中,所使用的無觸覺感受的金屬鈎子或抓手完全不同,佩戴這種「顛覆性假肢」的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對物體產生觸覺,從而執行一些精細的任務,比如拿雞蛋或者摘葡萄,通過深度的學習,甚至可以寫字或彈琴。
但如前面所述,要達到這種心領神會,就需要一個漫長的練習過程,就像學習鋼琴一樣。首先,五線譜和琴鍵要一一對應,然後是手指編號……從斷奏到連奏,再到背奏,再到精練一定量的作品。
在隨後的日子裏,江水青就一直陪着顏華練習這種所謂的「意念控制」,他們真的從拿雞蛋開始練習,顏華在捏碎幾百個雞蛋後,終於找到了「靈感」,然後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似的,很快就與他的「顛覆性假肢」產生「心靈感應」,非常揮灑自如的控制左手右腿的假肢與右手左腿的協調配合,不經意間還真看不出他是一個裝有義肢的人。
現在,他的「luck手臂」不但可以輕巧的拿起雞蛋,還可以拋起來,再輕輕接住;甚至可以握着江水青的眉筆,在江水青光潔的肩膀上畫上一朵精緻的玫瑰……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4s 3.969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