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拳頭大的好處。
大明的拳頭大,所以大明就說了算,其他人就算心裏不滿,也只能把憋屈藏在心裏。
要不然還能怎麼樣呢?
聯合起來跟大明開戰?
武器裝備比不過大明,歐羅巴各國之間又齷齪不斷,其中還有英法這種恨不得對方去死的死對頭,難道還能指望這些國家聯合起來,組成一支跨海遠征大軍,從歐羅巴萬里迢迢的跑來大明砸場子?
與其打一場多半會輸的戰爭,倒還不如趁着這個機會跟大明帝國搞好關係,從其他的國家身上多撈一些好處回來——歐羅巴的蠻子們同樣也知道遠交近攻。
所以,歐羅巴的一眾使節們只能各自派出人手往自家國內傳信,表示大明皇帝要邀請天下所有君主前來大明聚會,並且將在四年之後舉辦第一屆世界級的運動會。
只是相比起誰拳頭硬誰就說了算的某鍋以及小破球運動會,南洋諸藩的一大堆問題,才是真正令人頭疼的難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雲南。
無論是大唐時期的南詔,還是大宋時期的段氏,雲南那裏基本上都只能算是外藩,跟交趾、緬甸之流並無區別。
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把沐英封為世襲黔國公以永鎮雲南,雲南才算是徹底從外藩轉回了朝廷直管的布政使司。
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不僅指示大將軍傅友德回絕了大理段氏的請降和歸附,接着又展開了大規模的毀文焚書,將南詔和大理六百多年歷史下累積的所有書籍,無論是「在官之典籍」還是「在野之簡編」,都盡數付之一炬,再通過嚴刑峻法來壓制當地勢力,將已經傳承了數百年的南康和大理文明連根拔起。
除了大規模的焚書毀史之外,大明又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對雲南地區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移民換種——先是強行遷移一部分當地居民到山東,繼而又從江浙、江西、湖廣等地遷移約三百萬中原百姓進入雲南,並且讓這些人佔據了交通相對便利的土地。
比如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給傅友德和沐英的口諭:「將雲南布政使司管下的百姓五萬九千有零戶、八百六百有零丁,除當馬站急遞鋪口使了的,餘外的見一戶要一丁,自備刀槍,根大軍下營征白夷。若不肯雲的,等大軍征了白夷回來,着總兵官領軍拿了遷了。」
簡單來說,就是朱老用「是否願意自帶乾糧跟着明軍去打白夷」這種法子來判斷當地居民是否可靠,凡是不願意的,都被當成是不可靠分子,必須強制遷移到中原堂口的其他地方。
再然後,大明又默認許可當地的世家大族們「冒籍」——即承認這些世家大族們的祖上原本是漢人,都是跟着朝廷行軍打仗才遷移到了雲南,其中大部分都冒認了江南、四川等地的漢籍,大理段氏更是冒認了河西武威郡。
與此同時,大明又不遺餘力的在雲南推廣中原堂口文化,杜絕了當地百姓再度異化的可能。
這個過程,大明花了前前後後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
交趾、緬甸和暹羅等地也是一樣的道理。
雖然說整個交趾已經宣告平定,再加上緬甸和暹羅也都內附,從法理上來說已經跟山東、河南這樣兒的布政使司沒什麼區別,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在南洋那邊設置州縣,然後開啟大規模的移民實邊。
然而交趾的平定以及緬甸和暹羅的內附,僅僅只是在法理上完成了由外藩轉為直管的手續,從實際的角度來看,後面必然還會有一大堆的問題。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咪咪閱讀!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裏可以下載 】
像交趾那邊還好說一些,但是緬甸和暹羅的諸多世家大族們肯定不樂意朱勁松版的改土歸流——要是換成朱元璋版的改土歸流,他們興許還能樂意,畢竟改個家譜改個族譜啥的,對於南洋的這些世家大族們來說也算是祖傳技能了。
問題是朱勁松版本的改土歸流是要打劣紳,分田地的,對於大明朝廷來說倒是完成了財富再分配,而對於這些士家大族們來說可就要了命了。
還有收繳當地的書籍——無論是「在官典籍」又或者是「在野簡編」,這些東西都必須收繳,可以封存到大明的皇家圖書館裏,但是絕對不能允許當地民間留存。
再加上徹底廢除其原本的文字、語言,全面推行大明的語言和文字……
總之就是一大堆的問題。
當然,其他的問題倒也不算什麼問題,就算猴子們反叛不斷也無所謂,畢竟大明的軍事實力就擺在那兒,不怕鎮壓不住這些猴子。
真正讓朱勁松和大明朝堂上的一眾大佬們頭疼的問題在於移民實邊——
朱元璋對於雲南的操作就擺在那裏,朱勁松和大明朝堂上的一眾大佬們當然會選擇遷移大量的百姓過去,依靠大明本身的人口優勢,形成對當地土著人口基數的碾壓。
問題在於怎麼樣才能讓百姓遷移。
跟大清時的湖廣填四川、遷界禁海一樣拿刀逼着百姓遷移?
別扯淡了,這種直接拿着刀子逼迫百姓遷移的事情,大清可以干,甚至連朱重八和朱老四乃至於歷史上的那些皇帝們都能這麼幹,唯獨朱勁松不能這麼幹。
這是從朱勁松起兵反清之時就已經註定的結果。
現在的局面就處於一種極其蛋疼的狀態:朱勁松如果需要錢糧或者需要兵力去打仗,大明的百姓都很願意支持,他們甚至願意拿出家裏最後一粒米當軍糧、送出最後一個兒子上戰場。
但是要讓他們背井離鄉,遷移到緬甸和暹羅、交趾等地,那就很難,任憑地方官府和農會怎麼勸說,也沒幾個人願意響應。
給安家銀子?給種子耕牛和農具?
要是擱在大清時期有這種好事兒,那搶着去的老百姓能打出腦漿子,關鍵是大明的老百姓們不願意。
太遠。
在火車這種神器普及之前,百里之外的距離就已經可以算的上是出遠門了,千里之外,生死兩不知的情況都屬於很正常。
畢竟這時候還沒有微信,沒有手機,連電話和電報這兩種東西都沒有。
另外,還得考慮到宗族關係。
人離鄉賤這個詞是怎麼出現的?
宗族所在的地方,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下來,結識的人和關係盤根錯節,很多事情辦起來都很容易。
而一旦離開了宗族勢力範圍,再想要辦點什麼事兒,說一聲求爺爺告奶奶都算是簡單的,除非銀子特別多,拿錢開路。
問題在於,如果銀子特別多,誰還閒的沒事兒干離開自己的宗族勢力範圍?
更何況是跑到交趾和緬甸那些地方。
一旦去了,有生之年再回老家的希望基本上等於零,也就是說,除非是一個宗族有意開枝散葉,否則的話沒有人願意去。
除非活不下去——問題是大明的百姓在大明活的好好的,又不是離了那點兒安家銀子和種子農具啥的就不能活了。
所以,問題又回到了朱勁松的手裏。
可以預見的是,以後再往更遠的地方比如遼東、阿拉斯加那些地方遷移百姓,絕對會更比現在更困難。
朱勁松陰沉着一張臭臉,望着曾誠等一眾大佬們開噴:「咱大明三萬萬人,結果連三萬願意遷移的都沒有!」
「沒有足夠的百姓遷移過去,那麼緬甸和暹羅內附不內附又有什麼區別?還有交趾,空有一大片的土地,卻沒人耕種?這像話嗎?」
曾誠等一眾大佬眼觀鼻,鼻觀心,心道這特麼怪誰?你看人大清,把刀往老百姓脖子上一架,說遷移多少就遷移多少!
當然,要是換成自己是老百姓,那還是在朱勁松這個大明皇帝的治下比較好,起碼能活的像個人樣兒。
沉默了一番後,曾誠才把目光投向了朱二旦:「你們前軍都督府,這次在交趾那邊抓了多少勞工?有沒有女的?」
朱二旦一愣,說道:「勞工肯定沒少抓,男的女的都有一堆。」
曾誠嗯了一聲,然後又將目光投向了朱勁松:「陛下,要不然,咱們給願意遷移到南洋的百姓們發小妾?反正咱大明別的不多,那些沒討到老婆的光棍漢可有的是。」
聽到這裏,朱勁松也忍不住暗罵自己糊塗——某孤兒院裏辣麼多的教材都寫過這一招,自己怎麼就沒想起來呢?
暗自盤算一番後,朱勁松便開口道:「那就發,前軍都督府把交趾那邊原本要做為勞工的女子都截下來,誰先去南洋誰先挑。」
「還有你們五軍都督府,問問那些馬上要退役的士卒願不願意去南洋,只要願意去,所有的待遇統統翻倍——安家費給到二十兩銀子,也就是二百龍元,耕牛給兩頭,小妾發兩個,耕地給兩百畝。」
等到一眾大佬們都躬身應下來之後,朱勁松又對柯志明吩咐道:「去給朕散佈點兒消息。」
……
江湖傳言,某個一直都沒娶上媳婦的光棍漢,因為響應大明皇帝的號召,主動選擇往交趾遷移,結果就挑到了一個長相極為俊美的小妾。
江湖傳言,某個士紳老爺跑到南洋那邊之後納了十幾房小妾,幾乎是天天做新郎,夜夜換新娘,美滴很。
江湖傳言,某個不知道姓名的前軍都督府的退伍士卒,因為響應大明皇帝的號召,主動選擇定居緬甸,結果在官府分給他的地里發現了玉礦,被朝廷以幾千萬兩的價格買下,直接就成了大明最富有的退伍士卒。
尤其是大明朝廷在新一期的《大明報紙》上面公佈了即將開始修建貫穿交趾、暹羅、緬甸等地的客運用蒸汽機火線路之後,大明的那些光棍漢以及某些老色批們就坐不住了。
按照朝廷公佈的規劃來看,大明將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修通這幾個地方的鐵路,如果蒸汽機車的速度能再提高一些,估計從暹羅到金陵就只需要兩三天的時間。
如此一來,死後不能落葉歸根的擔憂也就不復存在了。
然後,大明百姓就發現官府的官老爺們變了——原本求着大傢伙兒去南洋的時候,這些官老爺們又是保證又是許願,就差跪下來求爺爺告奶奶了,現在大傢伙兒搶着想去南洋了,這些官老爺們就差在臉上寫愛去去,不去滾這幾個字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9s 4.0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