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道陵初創道教
東漢漢明帝年間,張道陵初創道教,從此,中華大地上一個土生土長的宗教就誕生了。
張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曾入太學,通達五經(有傳說他還精通醫道),漢明帝時,當過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來聽說蜀地人易教化,便入鶴鳴山修道,著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創立早期道教。凡入道者要交米五斗,故又稱「五斗米道」
張道陵創立道教之時,因為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土,比道教的創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說是早了一百多年),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影響,所以,張道陵就抬出老子做為教祖,並尊之為太上老君。《道德經》從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經典。張道陵抬出老子做為教祖,是有所考慮的,如果張道陵自命為祖師的話,在與佛教的抗衡之中,則會處於劣勢,名氣不夠大,輩份也會比釋迦牟尼低很多,為了抬高道教的身價,張道陵用了一個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聖賢做為教門祖師。就選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氣非常大,是道家創始人,修養高,儒家的創始人孔聖人也曾向老子請教禮法。並且事後還極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輩份也大,與釋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論資排輩上,決不會輸與佛祖如來。第三、老子傳記中的含糊說法,他的高壽,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終。都是穿鑿附會,發揮想像力的極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和養生之道,這種道家理論和宗旨,會成為道教信徒們極好的精神裝飾。第五、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神秘主義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觀念,與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們利用和解釋起來,也十分得心應手。而且道家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在他的一書《莊子》裏則進一步發揮了道,他在書里大談一些傳說人物得道成仙,長生不死,位列星宿。這些都給張道陵創立道教帶來現成的理論基礎。張道陵選中老子做為教庭宗師,是有其客觀和內在原因的。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還有兩個弟子,一位是道家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被奉為南華真人,另一位則是請老子著書的函谷關關令尹喜,被奉為無上真人。除此之外,還尊崇三官,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無上、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階段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這三官的功能是為人賜福、赦罪、解厄。也稱三元大帝。早期的道教教人悔過奉道,以用符水咒法治病為傳道手段,《三國志&p;#183;張魯傳》記載了道教為病人的請禱之法:
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於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
百姓對張道陵敬若神明,爭相事之,拜他為師的人成千上萬,張道陵遂建二十四治(道教組織),立祭酒(道教教職)以領道民。
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學家馮夢龍在他的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詳細地述說了關於張道陵的傳說:
話說張天師的始祖,諱道陵,字輔漢,沛國人氏,乃是張子房第八世孫。漢光武皇帝建武十年降生。其母夢見北斗第七星從天墜下,化為一人,身長丈余,手中托一九仙藥,如雞卵大,香氣襲人。其母取而吞之,醒來便覺滿腹火熱,異香滿室,經月不散,從此懷孕。到十月滿足,忽然夜半屋中光明如晝,遂生道陵。七歲時,便能解說《道德經》,及河圖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年十六,博通五經。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項綠睛,隆準方頤,伏犀賃頂;垂手過膝,龍蹲虎步,望之使人可畏。舉賢良方正,入太學。一旦,喟然嘆曰:「流光如電,百年瞬息耳;縱位極人臣,何益於年命之數乎?」遂專心修煉,欲求長生不死之術。同學有一人,姓王,名長,聞道陵之言,深以為然,即拜道陵為師。願相隨名山訪道。行至豫章郡,遇一繡衣童子。問曰:「日暮道遠,二公將何之?」道陵大驚,知其非常人,乃自述訪道之急。童子曰:「世人論道,皆如捕風捉影,必得『黃帝九鼎丹法』,修煉成就,方可升天。」於是師徒二人,拜求指示。童子口授二語,道是:左龍並右虎,其中有天府。說罷,忽然不見。道陵記此二語,但未解其意。
一日,行至龍虎山中,不覺心動,謂王長曰:「左龍右虎,莫非此地乎?『府』者,藏也,或有秘書藏於此地。」乃登其絕頂,見一石洞,名曰壁魯洞。洞中或明或暗,委曲異常。走到盡處,有生成石門兩扇。道陵想道:「此必神仙之府。」乃與弟子王長端坐石門之外。凡七日,忽然石門洞開,其中石桌、石凳懼備;桌上無物,只有文書一卷。取而觀之,題曰《黃帝九鼎太清丹經》。道陵舉手加額,叫聲:「慚愧」。師徒二人,歡喜無限!取出丹經,晝夜觀覽,具知其法。但修煉合用藥物、爐火之費甚廣,無從措辦。道陵先年曾學得有治病符水,聞得蜀中風俗醇厚,乃同王長入蜀,結廬於鶴鳴山中;自稱真人,專用符水救人疾病。投之輒驗,來者漸廣,又多有人拜於門下,求為弟子,學他符水之法。
真人見人心信服,乃立為條例:所居門前有水池,凡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以來所為不善之事,不許隱瞞;真人自書懺文,投池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再犯,若復犯,身當即死。設誓畢,方以符水飲之。病癒後,出米五斗為謝。弟子輩分路行法,所得米絹數目,悉開報於神明,一毫不敢私用。由是百姓有小疾病,便以為神明譴責,自來首過。病癒後,皆羞慚改行,不敢為非。
張道陵初創的道教就是以勸人行善,為人治病,降妖除魔的形式來招攬信徒的。但是由於道教初創時期,就面臨着先期傳入中土的佛教的壓力,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佛教爭奪信徒鬥爭,道教的神祇系統也逐漸龐大,從最初的幾個神仙發展到後來的多如牛毛,數不勝數。經典也從過去的幾本小冊子,發展到案牘如山,汗牛充棟的地步。張道陵也被信徒們擁戴為「天師」,並且其後人世代承襲「天師」稱號,歷代嗣位的天師也就理所當然的道教領袖。晉朝初年,張道陵的第四代孫張盛天師將傳道中心由蜀中鶴鳴山,遷還至江西省貴溪縣龍虎山上清宮。如今,道教的天師已傳到六十四代。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於1949年建國前夕,隨着國民黨的潰退,碾轉去了台灣,於1969年12月在台北羽化。其堂侄張源先接任為第六十四代天師。
二、道教和佛教的鬥爭
道教創立時,就面臨着一個對手,佛教。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土,比道教的創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說是早了一百多年),為了爭奪信徒,兩教各吹噓其教神通無比,相互鬥爭。
佛道兩教的鬥爭,頗具中國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着同一本宗教聖典,但因為地域、人文環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很多歧義,從而形成了很多教派,這些教派的鬥爭方式,很多都是打打殺殺,殘酷的流血衝突。但是,佛道兩教,儘管抱着的不是同一本宗教聖典,其爭奪信徒的鬥爭方式很多都是以和平方式來進行的。他們爭奪信徒的鬥爭的方式一般有這幾種形式:
第一、樹立崇拜偶像。初期的道教和佛教供奉的神明並不是很多,但在佛道兩教爭奪信徒的鬥爭中不斷發展完善,所以,佛道兩教的神仙是越來越多,可以說多得是不可勝數。本人會在以後寫出《神、仙、神仙、造神運動》專文來論述,這裏就不多說。
第二、建寺蓋廟行動。建國前,中華大地上可以說是寺、庵、廟、觀無數,而且還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大體上佛道兩教的宗教場所在數量上是不相上下的,這也說明,佛道兩教千百年來,爭奪信徒的鬥爭,都是勢均力敵,難分勝負的。
第三、闡明教義,編寫經書。由於這項活動的開展,使佛道兩教在歷史沿革的過程中,聚集起了大量的宗教理論家,就是所為的高僧、高道,而這些高僧、高道後來大都成了兩教的神祇。而且佛道兩教的宗教理論家們,在闡明教義,編寫經書的活動中大量的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互相借鑑或模仿。不僅如此,連神仙也拉來互為通用。所以,佛道兩教的經典當中,經常有似曾相識的地方。而且佛道兩教的經典也都從過去的幾本小冊子,發展到案牘如山,汗牛充棟的地步。道教的宗教理論家編出的影響比較大的經書,就是《老子化胡經》,這本《老子化胡經》,把佛祖如來硬說成是老子的弟子,因而在中國古代的宗教界、文化界、史學界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從此也就有了天下「三教出一門」理論。並行成了共識。本人會在以後寫出專文《天下「三教出一門」之說》,將詳說「三教出一門」。當然,也有一些經典編得也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不能服眾,所以也得不到大眾的認可。有些經典甚至於僅限於某些門派,影響力極小,有的影響力甚至為零。所以,若有興趣喜歡閱讀宗教典籍的朋友,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才不會產生謬誤。切不可看到某一本典籍或書里說什麼,就認為是什麼,這種主觀的認知方式是不可取的。
第四、鬥法。大家都不會陌生,就跟現在的大學生辯論會的形式相似。但內容不同。這種斗法會,常常有官府或士紳組織主辦,也有佛道兩家自行協商主辦,在民間影響很大。明清小說多有描述,《西遊記》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七回里,就是活脫脫的僧、道鬥法的寫照,只是這裏的道士是妖怪。雖然對道教多有貶謗,但描寫得很精彩。
三、道教的修行方式
道教經過長期的發展,除了研習經典以外,其修行方式,大致分為四種:
第一、符籙。主要是用來鎮宅避邪,驅魔降妖,呼風喚雨(至於能不能呼來風,喚來雨,天知道)。
第二、內丹術。也稱「調息法」,現在也稱道教氣功,在《莊子》一書里,已經有不少氣功、靜功的記載。從現在醫學觀點來看,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健身方法。
第三、丹鼎術。張道陵初創道教時,煉製大量草藥,製成丸劑,主要是以為人祛病健身的一個手段。後來道教門徒發展成為「丹鼎術」,古人叫「摶汞煉鉛」。用這些東西,當然還用其他一些「仙藥」做配料,製成「仙丹」,而且功效也不僅限於「祛病健身」,而是宣揚人吃了能「白日飛升,成仙得道」。現代醫學證明,食物中若含有少量汞鉛這些東西,人吃了也是不得了的事情。用這些東西煉成的「仙丹」,人吃了了後果可想而知。可以說吃了「仙丹」,白日飛升的人沒有,死於非命的卻不少。歷史上屢有記載。
第四、玉房術。也被稱做做「陰陽雙xiu」、「捉坎填離」、「納陽采陰」等等。有的教派也把「玉房術」納入「丹鼎術」系列中。就是通過男女性交做為修行手段。研究一些諸如「九淺一深」、「三淺一深」、「含精不吐」等性交技巧,這裏就不詳述。這種修行之術限於一些沒有「色戒」的道教教派。其知名度很高。但是,因為有悖與我國的民俗傳統,爭議也是不少的。明朝作家凌濛初的小說集《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甄監生浪吞秘藥春花婢誤泄風情》就諷刺了山東曹州的一個甄監生信奉神仙之術,服食春藥後和一個新買的丫頭春花,深夜坐在禪椅上性交。最後,沒有解藥,脫陽而死的故事。
四、正一教
道教在歷史沿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湧現出大量的宗教理論家,並產生了許多門派,但這些門派實際上都脫不出原始道教的窠臼,所以,不能自成體系。也威脅不到世代沿襲「天師」之職的張氏道教在全國的領袖地位,但是,道教在基本教義上的缺陷,也成了道教興盛的瓶頸。和佛教相比,道教在基本教義上的缺陷就更為明顯。因為佛教宣稱的是精神不死,因果輪迴。所以勸人多做善事,修橋補路。與人方便。苦修今生,普渡來世。勸人今生忍受苦難,來世成人成佛。讓人容易得到心靈的慰籍,修行方式也簡單易懂。所以在民眾中能引起很大的回應。而道教宣傳的是白日飛升,成仙得道。其實上是種追求,而這種追求就是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也是十分奢侈的。其修行方式「符籙」(做「符籙」是要擺供桌的)、丹鼎術、玉房術,都是一些很昂貴的消費。所以,道教長期以來,只在統治階層,富商紳士階層,受到追捧。一直是貴族宗教。民眾基礎一直很差。金元時期,「全真道教」做為一個後起之秀,徹底打破了這種發展的瓶頸。在信徒、聲勢上已勢如破竹,如日中天。遠遠超過了張氏道教,張氏道教的影響空間被擠壓並萎縮。有道教開山之稱的張氏道教從此就淪為道教的一個流派「正一教」。當然,張道陵創立的道教畢竟年代久遠,歷史悠長,有固定的受眾和信徒。張氏後人還世襲「天師」之職。所以,為了和全真教有所區別,張氏道教就稱為「正一教」,張氏道教稱為「正一教」,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為張氏道教典籍里有個《正一經》;另一種說法是為了以示和「全真教」的區別,取名「正一教」是表示該教是正宗、一脈單傳的宗教。也有將兩種說法合用的。關於「全真教」,本人將會在以後寫出專文《全真道教的興起》來論述。
道教做為一個宗教,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荒誕、怪異之處。但是道教是主生的。它的主旨就是希望人人活得輕鬆自在,健康長壽。是以人為本的。所以,道教的一些理念,也有很多的積極意義。道教尊奉的人物,如老子、張道陵、丘處機等等,都是一些偉大的人物,他們或有睿智的思想;或有聰慧的哲理;或有濟世救民的良苦用心。在性格上,他們更是有博大的胸懷,超然物外的情愫,篾視權貴金錢的灑脫,追求淡泊的清雅,心靈寧靜的飄逸。在處世上,他們的一生都是一貧如洗,漂泊四方,無私無畏。樂善好施。扶弱濟貧,救苦救難。他們受到後人的敬仰,不僅是宗教的力量,更是他們人格魅力的體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8s 3.934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