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用美食的同時,湯米從赫伯特這位華納的董事會副主席口中,順便聽了一段荷里活過往趣聞。
在外界眼中,荷里活充滿自由,包容,明星雲集,擁有大大小小數百家電影公司,無數懷揣明星夢的男男女女的電影藝術聖地。
但在真正的荷里活大亨眼中,這裏沒有那麼擁擠,甚至沒有六大公司,只有兩大集團。
按照很多商業雜誌所言,荷里活如今的六大公司分別是環球,華納,派拉蒙,哥倫比亞,福克斯。
除了前五個,第六名則有不同意見,一些雜誌把迪士尼稱為第六家大型電影公司,另一些則堅持認為米高梅才該名列六大之中。
之所以第六名有爭議,主要是因為迪士尼的片庫體量無論比起來前五家還是米高梅,都小了不少,而且電影產量偏低,品類單一,主要集中在卡通電影。
至於默片時代大名鼎鼎的米高梅,如今甚至連入圍第六名都被質疑,則是因為米高梅自家片庫都已經被n買下,米高梅如今就算是想重新上映之前拍攝的電影,都需要去找n的老闆小特納獲取授權。
當然,是六大也好,七大也好,總之,在外界看來,荷里活電影業的真正boss就是這些巨頭,鐵板一塊,無懈可擊,經常抱團遊說某些利益相關的法案,又或者集體上陣與其他試圖把手伸進荷里活的資本家大打出手。
但實際上,這些大公司可以籠統劃分為兩派,華納,迪士尼,米高梅三家的關係極為緊密,而這個小團體中,華納算是這個團體的盟主。
另一派,則是派拉蒙,環球以及福克斯,已經無所謂誰是盟主,因為派拉蒙和福克斯算是接受同一個大佬巴里-迪勒的指揮,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兩大製片巨頭共享一位總裁。
其實還有哥倫比亞公司,它本該算作派拉蒙一派的成員,畢竟現任總裁道恩-斯蒂爾也出身派拉蒙的迪勒幫,不過幾年前這家公司就已經算是自成一派,無心與其他電影公司進行商業競爭,而兩大集團對哥倫比亞公司也都懷有特殊的情感,所以哥倫比亞公司算是中立者。
之所以無心與其他電影公司競爭,自然是因為整個哥倫比亞公司從上至下所有猶太高管,自1982年開始至今,就專注一件事,那就是薅人傻錢多的外行老闆可口可樂集團的羊毛,成功做到了可口可樂持有哥倫比亞影業七年,虧掉十六億美元的傲然戰績。
可口可樂搞不清楚,為什麼哥倫比亞明明每年都有幾部票房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可是卻在計算盈利時能出現負增長這種操作。
當然,可口可樂集團不是白痴,他們當然意識到,哥倫比亞公司的高管們在吞屬於自己的錢,所以,他們決定大清洗,找新的人來接手,於是就出現了哥倫比亞影業在七年時間內,高級管理層進行了六次大清洗。
每一次都是從其他電影公司挖來的精英人才,每一個在加盟哥倫比亞影業之前都具有點石成金的本領,可是一旦接手哥倫比亞,馬上就變成只懂虧錢的智障,制定出的公司戰略讓可口可樂這個只懂賣汽水的都忍不住皺眉。
總之這次收購,讓可口可樂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它能在全世界賺錢,唯獨在荷里活除外。
而且清洗毫無作用,無論是從英國還是其他國家找來的高管,來了荷里活,照樣束手無策,一旦敢壞規矩,馬上爆出各種花邊醜聞被迫辭職。
這讓可口可樂,見識到了荷里活的厲害。
可口可樂只能在股東大會上安慰自家的股東,至少十六億美元也不算毫無收穫,在持有哥倫比亞公司的七年中,哥倫比亞出品的所有電影中都有可口可樂的廣告植入,這十六億可以算作廣告支出。
實際上,其他五家公司的高管也都間接參與了哥倫比亞公司這場長達七年的饕餮盛宴,不然哥倫比亞公司清洗六次,哪有那麼多熟悉荷里活業界的管理人才能填充進來?
所以哥倫比亞影業雖然賠錢,但卻始終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評,動不動就被其他五家公司公認為荷里活第一大電影公司,這個名頭也讓苦於在美國沒有知名度的日本索尼集團非常心動,正接觸哥倫比亞影業,準備收購對方。
可以說,哥倫比亞影業在荷里活,如同閒雲野鶴,地位超然,算是被其他公司捧起來的荷里活名譽盟主。
剩下的五大公司則是真正攪動荷里活風雲的存在,兩派雙方就如同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兩大家族,斗的死去活來。
華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猶太人史蒂夫-羅斯,1969年用四億美元收購差點關門大吉的華納影業那一天開始,就成了派拉蒙影業的眼中釘,因為他的介入,讓派拉蒙想要低價吞食華納的計劃流產。
而當時策劃吞食華納影業的派拉蒙副總裁巴里-迪勒,如今已經是福克斯集團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默多克集團在美國所有涉及影視的業務都由這個來自波蘭的猶太人負責。
當初默多克進軍美國影視業,第一選擇並非是福克斯,而是華納,之所以把目標定為華納,主要是巴里-迪勒想要一雪1969年收購華納失敗的當年舊恨。
華納影業與默多克集團雙方交鋒三年,雙方各顯神通,從片場一路斗到最高法庭,最終史蒂夫-羅斯找到白武士赫伯特-西格爾,由克拉克工業公司出資購買了25%的華納股份,穩住了局面,而默多克雖然沒能得償所願,但通過之前惡意收購股票又被華納回購,獲利四千萬美元,算是小勝。
巴里-迪勒替默多克執掌福克斯,接替巴里-迪勒接任派拉蒙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職務的唐-布魯克海默,是巴里-迪勒的得意門生之一,當年派拉蒙「迪勒幫」成員,所以派拉蒙與福克斯建立了非常親密的合作夥伴關係,或者乾脆說,這兩家龐然大物,都要聽巴里-迪勒的話。
至於環球影業,早在七十年代就在巴里-迪勒的牽頭下,與派拉蒙合作成立國際公司,發行電影,合作多年。
而華納的盟友迪士尼,總裁邁克爾-埃斯納,之前在派拉蒙任高級副總裁,同樣是巴里-迪勒的得意門生,比唐-布魯克海默追隨巴里-迪勒更早,滿心以為巴里-迪勒前往福克斯高就,會把派拉蒙交給自己,結果巴里選擇了唐-布魯克海默接替職務,這讓一直以巴裏頭號馬仔自詡的邁克爾-埃斯納自覺在派拉蒙顏面掃地,與巴里師徒反目,果斷離職,多次尋求其他大型影業公司的總裁工作,還是華納的史蒂夫-羅斯開口,幫他聯絡了迪士尼的幾名大股東,最終讓邁克爾-埃斯納得到了迪士尼首席執行官的工作。
至於米高梅與華納的關係,全靠n的老闆小特納,小特納持有米高梅1987年以前的所有電影版權,持有華納1950年以前的所有電影版權,而且還持有兩家公司的股份,再加上他與史蒂夫-羅斯一樣,對默多克擁有血海深仇,所以米高梅幾乎是華納的天然盟友。
荷里活兩大集團這近二十年的鬥爭,如果想要簡單一些來形容,就是華納影業史蒂夫-羅斯與派拉蒙影業巴里-迪勒兩個猶太人的恩怨。
每一個猶太人電影大亨,立在比弗利山巔峰俯瞰夜景時,恐怕都做過掃平六大,獨霸荷里活的夢。
但在無數從業者的荷里活,這十年最接近實現這個夢想的,只有這兩個性格迥異的猶太老傢伙。
史蒂夫-羅斯被業內人士戲稱為教父,憑藉個人魅力和豐厚的激勵制度以及放養式的管理風格,讓所有為他工作的員工都有一種錯覺,史蒂夫是他們眼中父親這個形象的最佳詮釋。
很多華納員工獨立創業之後,還會因為生意上的疑惑專門跑來請教他,這讓他的門生故舊堪稱遍佈加州,而且史蒂夫-羅斯每次見到下屬,也總是會用孩子這個親熱的詞打招呼。
久而久之,為史蒂夫工作過的人,也都習慣自稱史蒂夫的孩子。
至於教父的另一個解釋,那就是史蒂夫-羅斯真的是荷里活的黑幫教父,在69年踏入電影業之前,他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做殯葬和清潔生意,合作夥伴主要是猶太黑幫和意大利黑幫。
還有個無法確認的消息,據說號稱「美國黑幫會計師」的梅耶-蘭斯基,是史蒂夫-羅斯的教父,史蒂夫在梅耶當年逃亡以色列之後,就成為了美國猶太黑幫和意大利黑幫在荷里活的新一任會計師。
和以黑入商的「教父」史蒂夫比起來,巴里-迪勒則被業內人士稱為「殺手」,那是因為他在商界的表現就如同一個冷靜待機的殺手,一旦找到對手的任何破綻,絕對會毫不遲疑的出手,一擊致命。
而且他是從最底層的經紀公司實習生開始職業生涯,一步一步走到如今,不僅憑藉自己的能力迅速嶄露頭角,更是組建了荷里活大名鼎鼎的「迪勒幫」,與史蒂夫那種荷里活遍地都是他的孩子完全不同,迪勒幫的成員都是他親手栽培,每一個都精挑細選,能力與忠誠度遠非他人可比擬,而且每一個都能獨當一面。
除了迪士尼如今的首席執行官邁克爾-埃斯納以及派拉蒙如今的首席執行官唐-布魯克海默,哥倫比亞影業的首席執行官道恩-斯蒂爾這三位次級電影大亨出身迪勒幫之外,還有一批打着迪勒烙印的迪勒幫精英活躍在美國影視界。
比如28歲就被迪勒欽點擔任福克斯廣播公司創始總裁的加斯-安西爾,比如幫派拉蒙打造出現象級商業大片《壯志凌雲》的金牌製片人唐-辛普森,以及福克斯電視網絡的第一位華裔高管,斯蒂芬-趙,還有十幾名在荷里活各大公司磨練能力,伺機出頭的中層力量,也都是迪勒幫成員。
赫伯特在餐桌上聊完荷里活這些趣聞之後,用餐叉叉起一塊牛肉送進嘴裏,含糊的說道:「其實我更看好迪勒,美國是精英社會,迪勒幫的影響力不是史蒂夫那些良莠不齊的孩子們能媲美的,如果史蒂夫能用一個我滿意的價格回購我手裏的華納股份,我都準備把錢投給福克斯,迪勒絕對有一套,他一個人站在荷里活,就能讓史蒂夫和特納兩個人手忙腳亂,而默多克則能在英國開心的舉着相機拍裸女照片登在《太陽報》上,整個美國,又有多少人,能讓史蒂夫和特納這種人物手忙腳亂呢?」
赫伯特咽下食物,看向朱利安-法瑞爾:「你怎麼看?」
朱利安擦拭了一下嘴角:「我對影視業完全沒興趣,也不了解迪勒和史蒂夫……迪勒吧,我看好迪勒。」
「你呢,小子。」赫伯特轉動目光,看向正大口吃意大利麵的湯米:「你怎麼看?」
「聽起來史蒂夫的孩子們數量更多,更具有群眾基礎。」湯米咽下嘴裏的食物,喝了口檸檬水:「我更習慣站在人多的那邊。」
第二更~
(本章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3s 3.95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