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子墨趁夜色返回現代世界,匆忙取回所需之物。今晨尚在夢鄉中,便被星彩兒喚醒。彩兒之祖父鄧禹與父親鄧震,聞得劉睦瘋病已愈,加之子墨近日鋒芒畢露,其種種驚人之舉已在劉莊近臣中傳開,尤其是身為太尉的鄧禹,對此尤為關切。故今日之會面,子墨已無法再行推諉。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氏,乃東漢開國元勛、軍事家與政治家,位居雲台二十八將之首。早年於長安結識劉秀,兩人一見如故。及至更始帝劉玄登基,諸多豪傑皆舉薦鄧禹,然其堅辭不受,直至劉秀出使河北,鄧禹策馬追趕至鄴城,投身其麾下,力勸劉秀以河北為根基,廣納人心,伺機問鼎天下。劉秀稱帝後,鄧禹受封大司徒,領酇侯,食邑萬戶,後更獲封高密侯,位極人臣。
儘管子墨早已熟讀史籍,對鄧禹其人及其性格特質瞭然於胸,然此刻即將面對這位老謀深算的智者,心中仍難免忐忑。畢竟,置身廟堂之外,不慕權貴,棄他人夢寐以求之高位如敝履,此種境界非尋常人所能企及。此事今日需得妥善解釋,子墨暗嘆一口氣,搖搖頭,心中默念:順其自然,一切隨緣吧!
抵達鄧府,鄧禹與鄧震正於中堂品茗。星彩兒已先行至後堂拜見母族。子墨步入廳內,只見除鄧氏父子外,空無一人,連侍婢丫鬟也不見蹤影,頓感氣氛肅穆,仿佛面臨一場審訊。他心中一緊,疾步上前,恭恭敬敬地跪拜行禮。
「孫婿拜見祖父大人,小婿拜見岳父大人。」
「子墨,起來說話。」鄧禹慈眉善目,示意子墨起身。
子墨依言起身,落座後,鄧禹開門見山:
「子墨,《永平國策》之擘畫,是否出自你手?」
「是。」子墨垂首應答,嚴謹有度。
鄧禹續問道:「設立中書台、設置中書令之議,亦是你獻於皇上?」
「是。」子墨坦誠應對。
鄧禹目光犀利,語重心長:「皇上秘密設立暗衛與情報機構,獨與你密謀,且你身居指揮使之職,是皇上屈尊以脅迫你擔之,你為避朝堂紛擾,竟向皇上提出黑木門以江湖幫派之形隱匿於世。子墨,你膽子忒大,可知朝局暗潮洶湧、一旦不慎惹怒新皇、其手段是有狠辣?你不怕牽連家族,惹火燒身嗎?」
鄧禹飲一口茶,語調略緩:「年輕人有才,當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施展抱負,為何偏要這般畏畏縮縮?我鄧家豈需你如此行事?《永平國策》老夫頗為讚賞,中書台之設亦合時宜。你既有如此才智,加上我鄧家之勢力,位列三公指日可待,何以不思進取,偏要做些見不得光之事?你有何說辭?」
子墨聞此言,內心稍安,料想鄧禹所慮皆在預料之中。他從容答道:
「祖父大人勿怒。晚輩深知您對我寄予厚望,感激您平素的提攜與激勵。然我雖立寸功、進入朝堂不過一小吏耳、屈居人下而難展胸中所學。正因不願涉足朝堂爭鬥。其中複雜險惡,一旦涉足,恐身陷囹圄,誤我年華。我更看重家庭,願多陪伴家人。我具備為相之能,這一點您與皇上皆深知。然於我而言,權力並非唯一追求。我渴望真正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實事,為朝廷為百姓謀福利,使普天之下黎民皆能安居樂業。唯有如此,我方能更好地照顧家人,給予他們溫暖與關愛。我尊重您的觀點,亦理解您希望我在朝中有更高地位。然我願依個人意願生活,以我之方式另闢蹊徑為大漢貢獻力量。我相信,這種方式同樣能實現我之人生價值。」
聽罷子墨之言,鄧禹與鄧震交換眼神,鄧震接話道:
「子墨,你這倔脾氣,先皇在時你便屢拒官職,如今三年過去,你仍舊如此。唉!」
鄧震又問:「你的方式報效朝廷、造福民生,具體是什麼方式?打算如何實施?」
子墨明白,二人關心的實則是他未來的計劃與構想。於是,他將黑木門之事娓娓道來,詳述其創立初衷、目的、功能、組織形式以及以民間身份存在的理由。
鄧禹與鄧震靜靜聆聽,臉色逐漸緩和,待子墨講述完畢,兩人不約而同地讚許。
鄧禹撫須而嘆:「深思熟慮,高瞻遠矚,預事於未然,胸懷大局,佈局巧妙,奇謀妙策,實屬難得!」
子墨心中暗忖:此特務系統集後世千年智慧之大成,縱鄧禹老謀深算,亦不得不嘆服。
鄧震亦贊道:「確大有可為,既利於社稷,又能遠離朝堂紛爭,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我今日方領略其中奧秘。」
鄧震言畢,鄧禹點頭贊同。此時,丫鬟奉上熱茶,眾人飲茶之際,鄧禹開始為子墨剖析朝廷現狀,預測未來局勢走向。子墨聞之,深感欽佩,鄧禹所言與歷史走向大致吻合,足見其軍事家與政治家之名實至名歸。鄧禹又叮囑子墨應注意防範哪些方面,並承諾凡涉及朝堂之事,鄧家定會全力庇護。
此刻,子墨喚入金童玉女,二人依次向鄧禹、鄧震恭敬行禮。鄧禹對金童力搏狼王之舉大加讚賞,對這對曾孫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隨後,子墨示意張龍呈上精心準備的禮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子墨手中捧着一隻紫檀木雕琢而成的精巧盒子,內里盛載一本厚重之書,他以極其敬重的姿態,雙掌托舉過頂,稟言道:「祖父大人,此乃童兒家師,一位避世修真的老神仙賜予晚輩之《戰略經要》。孫婿研讀之餘,亦融入己見。適逢今日拜謁祖父,特耗數日光陰,親筆抄錄此奇書,以表孝心,望祖父大人笑納。」
金童聞此,再度愕然,猶如石化般靜立。
此書實為子墨在現代社會圖書館任職十數年間,遍訪全球各地文獻典籍與檔案資料,悉心搜集、歸納整理出的軍事戰術精華。他精選符合當下時代特徵之戰例,輔以深度剖析報告,凝聚心血,匯成此書。幸而子墨身為軍人,素來熱衷研習古今中外各類軍事理論,平日勤於筆記,故能如此迅速且完整地呈現出這部震撼世人的兵書。
鄧禹聞聽,不禁大喜。他素來痴迷兵法,常召部屬一同演練各類戰陣,尤因當年遭赤眉軍挫敗,痛失大司徒之位,此後更是廢寢忘食,苦研各類軍事理論,卻始終未能覓得合乎心意之兵法。此刻,鄧禹接過紫檀木盒,急不可耐地抽出兵書,僅瞥一眼篇目,便霍然起身,仰天大笑:「老夫尋覓多年,終得償所願矣!子墨,你我心有靈犀!」言罷,不顧旁人,徑自步入書房,沉浸於書中世界。
趁此間隙,子墨又呈上第二件禮物——一柄以現代社會合金鋼鍛造的寶劍。劍鞘鍍金,熠熠生輝,幾乎晃花了鄧震的眼。鄧震急不可待地抽出劍身,劍光如銀,再次刺亮他的雙眸。鄧震信手挽起一道劍花,喜形於色:「賢婿深諳吾心,此神兵利器,恐大漢疆域之內難覓其二!」他滿心歡喜,未及詢問寶劍來歷,便徑直奔赴自家練武場,欲一試鋒芒。
此時,星彩兒攜丈母娘緩步而來,子墨又呈上眾多精緻補品與日用品,件件皆為上品,丈母娘見狀笑靨如花。一時之間,家中氛圍溫馨和睦,其樂融融。
午宴過後,正當子墨準備告辭之際,一僕人疾步近前,稟報道:「候爺已在花香園設茶相候。」子墨只得轉身,前往府邸後花園。
至花園亭中,已有四人落座,其中兩人子墨識得,乃太常恆榮,當代大儒,另一位則是新任中書令鍾離意。子墨連忙趨前,依序施禮。禮畢,方知餘下兩位乃是尚書令宋均與太僕伏恭。
侍子墨安然落座後,太常恆榮率先發言,對子墨將《孝經》融入國策之舉讚許有加:「小王爺將《孝經》納於國策,老夫深感贊同。此舉有十大裨益:一者,弘揚孝道,使之深入人心,提升世人對孝行之重視;二者,作為道德教化之根本,引導世人修身養德;三者,重倫理,穩社稷與家庭和諧;四者,傳承並守護我儒家孝道觀念;五者,培養仁愛之心,激勵世人相互關愛;六者,增強家庭凝聚力,促進成員間互助團結;七者,塑造價值觀,影響世人價值取向,培育其責任感與道德觀;八者,推動社稷和諧,營造良好的人之關係與世風:九者,穩固秩序,有利於朝局穩定與政權鞏固;十者,增進世人對我儒家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恆榮先生一番宏論方畢,宋均接言道:「小王爺倡導入朝官員須經由基層縣府舉孝廉選拔,此點我亦深表贊同。其理由有五:其一,促進道德教化,重孝道與清廉,有助於民眾道德觀念之養成;其二,為國家提供一種選拔官吏的有效途徑;其三,維護世間穩定,強化世間倫理道德,促進家庭與社會和諧;其四,弘揚儒家思想,傳播儒家理念;其五,激發孝道實踐,鼓勵世人尊崇孝道,身體力行。」
子墨靜聆諸公之言,若有所思,心道:「此等政策果真出自吾手?似有悖論之感。」
鄧禹適時開口:「今日在此,諸位皆為朝廷之柱石,可暢所欲言,共同探尋治國之道,以期為朝廷提供豐富借鑑與指導,助力固本安民,使國祚綿延,政通人和。古人云:『政如江河,源清流潔,則國泰民安;政如磐石,根基穩固,則風雨不動。』願我朝政局永固,盛世長歌。」
鄧禹話音甫落,新任中書令鍾離意即刻發問:「子墨兄才思敏捷,敢問社稷架構與朝局穩固之關聯何在?」鍾離意近日正為中書台章程而苦思,希冀藉此良機一窺子墨之才,並尋求解答自身困惑。
子墨從容微笑,徐徐道來:「政道之奧秘,實在於政體架構乃朝局穩固之核心。君權之盛衰,往往直接左右朝局之安危。君主手握國家權柄,猶似巨舟之舵,其操縱之穩否,關乎航程之順逆。此外,社稷體制之運行效率、地方行政之組織結構,乃至軍權之配置,皆在深層影響朝局之穩定。官僚若各司其職,上下井然,如同車輪齒合,政令暢行,則國泰民安;反之,若官場腐敗,地方割據,軍權旁落,則朝局動盪,民心惶惶。故云:政體之構建,實為朝局穩固之基石也。」
眾人聞子墨之論述,皆心生欽佩,鍾離意更是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起身向子墨深深一禮,表達敬意與欽佩之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均再問:「經濟基礎與朝局穩固之關聯,子墨兄能否詳解?」
此刻,宋均已不再稱子墨為王爺,改口喚其為兄,意在拉近彼此距離。
子墨從容應答:「經濟基礎,實乃朝局穩固之另一重要支柱,二者關係猶如江河與堤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朝局之穩,實與經濟發展之態勢、賦稅徵收之法度、土地分配之政策等緊密相關。歷覽盛世,經濟繁榮,民生富饒,百業興旺,朝局自然穩如泰山;反觀經濟凋敝,民生困苦,或遇重大經濟危機之時,朝局之穩固便如履薄冰,隨時面臨顛覆之險。故經濟之平穩發展,恰如朝局之定海神針,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眾人聞此論述,無不對子墨之見解心悅誠服,宋均亦上前躬身行禮,表達認同與敬佩之意。
恆榮此刻亦按捺不住,因其肩負着劉莊大興太學、發展文化教育之重任,正為此事冥思苦想對策,遂緊隨其後問道:「小王爺,對於文化與朝局穩固之關係,您又有何高見?」
子墨從容回應:「文化,雖無形無象,實乃一股強大的軟實力,於朝局之穩固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文化認同與民族凝聚力,恰如精神紐帶,深深根植於民眾之心,對於維繫朝局穩定至關重要。吾輩當積極弘揚儒、道、佛之深邃思想,力推太學之興辦,強調宗教信仰之教化功能,以強化民眾對共同文化之認同,增進民族團結之情誼,從而鞏固朝局之穩固。文化之底蘊深厚,人心定則政令暢行如水,社稷穩定如磐;若文化衰頹,人心離散,則政令難行,社稷動盪不安。故言:文化者,實乃朝局穩固之靈魂也。」
子墨對文化之定位如此高遠,恆榮聽罷大喜過望,竟不顧大儒身份,匆忙向子墨行禮,子墨趕緊還禮言道:「老太師不必如此、學生掘見、學生掘見。」雙方用眼神交流了一下同時隨之開懷大笑。眾人亦紛紛拍手稱讚,一致叫好。
此時,伏恭略作思索,提出一個他認為較為冷僻之問題:「小王爺,近年來大漢天災頻仍,天災之變與政局之穩固有何關聯?」
子墨依舊鎮定自若,娓娓道來:「天災之變,實為影響朝局穩固不容忽視之要素。歷來觀之,地震、洪水、旱災等天災降臨時,不僅造成生靈塗炭、財物損失之嚴重經濟後果,更由此引發民生困苦、人心浮動,甚至誘發社稷動盪,直指朝局之根基。故朝廷應對天災之能力,實為衡量其政局穩固程度之重要標尺。災厄來臨時,若能迅速動員,妥善安置,救災如救火,百姓方能感念皇恩浩蕩,人心安定,朝局自然穩固;反之,若應對不當,救災乏力,民怨四起,朝局必會風雨飄搖,危如累卵。因此,治國者須深知:防災備荒,安民撫患,實乃保朝局之穩之長遠之計也。」
伏恭聞此,不禁愕然。這位王爺對天災與朝局關係之闡述竟如此透徹,連他這位專家都自嘆不如。伏恭毫不猶豫地大禮拜服,口稱:「王爺驚世之才,令在下敬佩不已。」
鄧禹忽而轉換話鋒,將那《永平國策》中飽含深意的「保儲法」提上議題,語重心長地道:
「子墨所創之保儲之法,其影響力之深遠,依老夫看來,精髓之處在於保儲法之施行,猶如朝廷之臂膀,使指顧間即可調遣百官,強化對整個體系的監察力度。此法既能震懾那些宵小之徒,防微杜漸,杜絕權臣篡權亂政、傾覆社稷之禍端,又能維護國之綱常倫理,確保江山永固,皇圖永昌。正所謂『國有利器,可鎮乾坤』,不知子墨對此觀點以為然否?」
子墨聞此言,謙遜有禮,恭聲回應:「祖父高論精闢,孫婿深感欽佩。」
太常恆榮繼而發言,其聲沉穩有力:「保儲法為社稷之基石。擇忠貞且才智超群之士委以重任,政令因此得以暢行無阻,行政效率大幅提升。此舉猶如春風化雨,遍灑四野,既維護了社會秩序之井然,又催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樂業安居,百業繁盛。正如古聖所言:『舉賢才以安社稷,猶良用藥,病去而體健。』老夫對此深感讚賞。」
宋均緊接着道:「保儲法亦為士族之興隆之源。其選官制度,使得士族階層得以繁榮壯大。士族者,腹藏詩書,胸羅經緯,其參政議政,如群星拱月,共輔明君,大大提升了國家治理之水準,致國泰民安,四海清平。古語云:『士者,國之寶也,士興則國盛。』子墨之才,令宋均自愧弗如。」
最後,鍾離意目光炯炯,激動而言:「子墨之《永平國策》,尤其是其中保儲之法,堪稱治國之道中之奇峰突起,創新之舉。此法以精選忠良、設立儲君、嚴密監督官吏等策略,既鞏固了朝廷之威嚴,穩定了社稷之根本,又推動士族階層成為國家中流砥柱。此等見識,最令我輩敬服不已。」
……
於是乎,一場大漢版子墨舌戰群儒的佳話至此圓滿落幕。鄧禹與鄧震父子皆心滿意足,眾人把酒言歡,直至日薄西山,仍意猶未盡,方各自散去。
喜歡佛緣盛世耀明章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2s 3.9695MB